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揭示课题
利用凸透镜分别对着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看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自学指导
1、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 A、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B、与焦距的大小有关;
C、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D、像的正倒可能与物体是否在凸透镜同侧有关。
先
学
后
教
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2.凸透镜的焦距;
3.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白色塑料光屏、光具座和火柴。
验探究:介绍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u=1.8f…u=1.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u=0.8f…u=0.3f…。若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上得不到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显示在光屏上。
3、怎样找实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4、怎样找虚像:透过凸透镜用眼睛观察物体所成的像。
5、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凸透镜焦距f=?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 的 特 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u=2f
fu=f
u六、分析论证:
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的 的 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 的 的 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 的 的 像。
七、巧记忆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分界点:一倍焦距 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实像的位置:物在外(二倍焦距以外)、像在间(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物在间、像在外。
实像的变化:物近像远像变大。
当堂达标
1、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寻那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m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3、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用书本挡住了部分凸透镜,你认为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半呢还是完整的?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透镜的焦距f( )
A.10 cm10 cm C.f<10 cm D.f>20 cm
5.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玻璃砖
6.如图3-3-1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 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轴上距离凸透镜12 cm的位置处时,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如图3-3-2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 cm处,则( )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8.如图3-3-3所示,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__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