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本组其它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积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识字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能学会按要求查找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也能通过自读自悟等学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这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切合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易于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意境,在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简介周恩来
有这样一个人,在国家处于混难之际,他力挽狂澜,让贫瘠的土地开满了鲜花;
有这样一个人,他让国民子孙满堂,富贵安康,而他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后人,没有留下一分钱的存款;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千百万民众自发涌上十里长街,联合国第一次降下高傲的旗帜,倾诉无尽的哀思;
有这样一个人,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的心脏和脉搏,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十二岁时就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理想,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课题,理解“崛起”,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既是对周恩来的简介,又是对周恩来的缅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本。】
二、学习生字生词
1、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立下这样的志向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生字和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6、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中华不振,齐读)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解题后,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同时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同时通过练习,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到那个不堪的年代,看一看“不振的中华”(播放历史短片)落后的中华,倍受欺凌的中华!让我们再读这个词——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华不振”。】
二、深入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中华不振”,用笔划一划,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2、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给深入悟读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情感准备,又便于教师以学导教,顺学而导。)
3、重点研读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指名读。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师:那是为什么呀?
(中华不振。)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朗读。生自评,互评,师评。
③师配乐读,生评。
④导读句子:
同学们,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
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指名说。
【设计意图: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我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读,采用多种方法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在朗读中尽情宣泄我们的情感!
【设计意图: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请同学们看这段文章:
○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居然如此猖狂,这是为什么?——生齐答: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愤怒)
○从租界回来,周恩来陷入了沉思,当校长问起“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这是周恩来从小树立的理想,女生读——
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男生读——
这是周恩来终身奋斗的目标,齐读——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拓展
同学们,你们是中华崛起的希望,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指名说。
听到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万分激动,特别为大家献上一首小诗——《理想》(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理想的风帆,去创造祖国明天的辉煌!
【设计意图:诵读小诗,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作业
学生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妇女受洋人欺侮
修身立志
疑惑——感受——立志
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