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二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二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11: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鼓瑟希,铿尔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项王、项伯东向坐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此盗跖居民间者耳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4.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⑹⑻⑼⑽⑾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马之千里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輮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1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1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备:具备/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14.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15.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C.垂垂老矣,年华已逝,衷心地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十年同窗,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愧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不可,直不百步耳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可以横绝峨眉巅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 B.位卑则足羞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9.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 D.师不必贤于弟子
20.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 D.小学而大遗
2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22.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2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25.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2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如(往)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28.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3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余所不至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3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现定
A.“壬戌”是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加干支纪年等。
B.“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在古籍文献中,一个月中某此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为“晦”。
C.“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星宿划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后来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D.“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便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另取一个与本名的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3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乌鹊南飞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侣鱼虾而友糜鹿 D.发尽上指冠
34.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何为其然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又何羡乎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⑦而今安在哉
A.①②⑥/③⑤/④/⑦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而卒莫消长也
B.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D.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3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39.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乌鹊南飞 ④汶水西流 ⑤东望武昌
⑥方其破荆州 ⑦顺流而东也 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⑧⑨/③④⑤)⑥/⑦
41.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为国以礼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4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端章甫 曾皙后
C.而刀刃者无厚 赤也为之小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危士臣
43.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 刑于寡妻 B.抑为采色 放辟邪侈
C.砉然向然 盖亦反其本矣 D.是罔民也 善刀而藏之
4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三子者出,曾皙后 ③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弱固不可以敌强 ⑥然后从而刑之 ⑦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④⑤/②⑥⑧⑨/③⑦⑩ B.①④⑤⑩/②⑥⑧⑨/③⑦
C.①④⑤/③⑩⑦/②⑥⑧⑨ D.①③④⑤⑩/②⑥⑧⑨/⑦
4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则日:“不吾知也!” B.未之有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技经肯綮之未尝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8.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9.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5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道理) B.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C.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 D.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谈论)
5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怵然为戒 D.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5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B.如土委地 C.砉然向然 D.善刀而藏之
5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5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5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6.下列各句中的“是”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浑身是胆 B.敢不唯命是听
C.是古非今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7.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58.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5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郑伯都是用爵位称呼其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寡、孤寡。
C.大(dà)夫,古代官职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6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沛公今事有急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6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⑥张良出,要项伯 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⑧秋毫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⑥⑦
6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6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4.下列对各句中加粗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军霸上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65.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关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置 沛公则置车骑 置之坐上
B.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坐 樊哙从良坐 因击沛公于坐
D.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 杀人如不能举
6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号令诸侯灭秦,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B.婚姻,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在《鸿门宴》中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D.室内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从座位安排上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7.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皆为龙虎,成五采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张良出,要项伯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沛公奉卮酒为寿
6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69.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 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⑨此天子气也 ⑩沛公安在
A.①⑧⑨/②③④⑥/⑤⑩/⑦ B.①⑧⑨/②③⑩/④⑤⑥/⑦
C.①⑧⑨/②③⑩/④⑥/⑤/⑦ D.①⑧/②③④⑥/⑤⑩/⑦⑨
70.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D.余因得遍观群书
7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72.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73.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角度分类,加点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杖至百  ③笼养之
④儿涕而去      ⑤益奇之  ⑥岁征民间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⑤/②④/⑥
7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B.探石发穴,愿计不施 窥父不在,窃发盆
C.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惟傍徨瞻顾,寻所逐者
7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7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以膏泽斯民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
7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7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可怜焦土 ②以地事秦 ③韩魏之经营
④日削月割 ⑤而后人哀之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A.①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0.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考虑,含有不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戍卒叫,函谷举 D.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81.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涡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烟横雾斜,焚椒兰也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
8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与秦相较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C.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至丹以荆卿为计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地事秦 吾得兄事之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C.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
B.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是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C.刘教授微笑着对好友说:“这次办理出国手续,您妥善安排,十分操劳,明天我将到府上拜谢,以表感激之情。”
D.小李大学毕业求职,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人工雕砌的石台阶拾级而上,穿过里沙生态园,迎着落日西行至筲箕湾,在落日前登顶大青山,我们就能看到“千岛竞发”的独特海景。一路奔波与追赶,我们终于在太阳跳入南海前到达了大青山山顶。登顶大青山,望云海翻腾,宛若人间仙境。(甲)东遥普陀,东极诸个岛屿,南眺东亭山灯塔和洋鞍渔场,西临桃花岛和乌沙门水道,北抱沈家门渔港和林立的大厦高楼。站在山顶,临海凭风,夕阳用金色的外套包裹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什么叫做豁然开朗。(乙)我遂想到《岳阳楼记》中的那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游人陆陆续续地开车回去了,我们匆匆下了山,赶到清沙滩时太阳依旧还朝着海平面的方向缓缓下沉。(丙)海面上,一层鱼鳞般的波光荡涤着我眼睛和我浮躁的心——我是顶喜欢落日的,我也曾不只一次地写过落日,我愿做夕阳的信徒,去汲取她给我的每一丝静谧和温柔。
8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级而上 B.豁然开朗 C.荡涤 D.不只
8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___________的文化。文化只有积淀下来,才能更好地传承、续接和弘扬,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文化积淀并非文化发展的唯一根据。文化流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传承是纵向的流动,文化碰撞融合是横向的流动。当前城市间的文化竞争,不仅表现为文化积淀即文化存量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文化增量之间的竞争。以史鉴今,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繁荣、汇聚、生发、流动,因为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生动的文化并非像树木一样,植根在哪里,就一直固定在哪里生长。原来发端于两河流域的基督教,后来却兴盛于欧美地区;来自印度的佛教,却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___________的气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历史上许多新兴城市都曾被戴过“文化沙漠”的帽子。但这阻挡不了新兴城市文化的发展步伐,也阻挡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文化中心。文化流动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文化的创新创造提供了土壤。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移民的大规模流动成为引发文化流动、变革、不断创新的决定性力量。移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梦想,___________地流入一座城市,各种各样的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等在这里频繁实验,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里___________,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8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粲然可观 蔚为壮观 源源不断 烟聚波属
B.粲然可观 蔚然成风 纷至沓来 浩如烟海
C.斑驳陆离 蔚然成风 纷至沓来 烟聚波属
D.斑驳陆离 蔚为壮观 源源不断 浩如烟海
8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流动、汇聚、生发、繁荣,因为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B.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生发、汇聚、流动、繁荣,因为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C.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生发、汇聚、流动、繁荣,因此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D.凡工商发达之地,文化必于此流动、汇聚、生发、繁荣,因此文化流动是创新最重要的条件和支撑。
8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三、压缩语段
90.下面文段有四处表达有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对一个人类学家来说,“行”十分至关重要,②没有四处行走,也没有真正的田野考察。③在费孝通的晚年,他出版了两本先后记录行走的书,④这两本书便是《行行重行行》和《行行重行行(续集)》。⑤如果算上他早年在大瑶山、江村以及云贵川诸地的行走,⑥“行”这个字可以说贯串了费孝通一生的学术生命历程。⑦很显然,这种行走绝对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空洞行走,也不是游山玩水般的旅游式行走,而是有特殊学术研究目的。⑧行中有访,访中有行,行访相互渗透,⑨并且由行与访这样的认识途径去直接面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实。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
B. ????以为轮 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9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9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莆田二中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
参考答案
1.D2.D3.C4.A5.C6.A7.C8.A9.C11.B12.B13.C14.C15.B16.D
17.B18.B19.A20.B21.A22.B23.C24.B25.B26.C27.C28.B29.B30.B
31.A32.B33.C34.D35.B36.C37.A38.C39.A40.A41.D
42.A43.B44.C45.C46.D47.B48.B49.D50.A51.D52.B
53.C54.B55.B56.D57.D58.A59.D60.D61.D62.D63.A64.B65.B66.A
67.D68.D69.C70.B71.D72.D73.C74.D75.A76.B77.B78.C79.A80.B
81.D82.D83.A84.C85.D86.A87.A88.D89.A
90.①“十分”与“至关”任删其一;②“也”改为“便”;③“先后”放到“出版”前;⑦“研究目的”后加“的行走”。
91.C92.B93.B94.A
95.(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参考译文:
劝 学
荀子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
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在鲁国得到传承。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息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答案第2 22页,总3 33页
答案第1 11页,总1 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