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老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3-23 14: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老师 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
⒈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觉【jué】 调【diào】 焚【fén】 卜【bǔ】 假【jià】 蔡【cài】 暑【shǔ】
痣【zhì】 善【shàn】 舞【wǔ】 磕【kē】(瞌【kē】睡 嗑【kè】)
⒉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黑痣:皮肤上生的黑褐色的斑痕或小疙瘩。   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牵挂:挂念。
吉凶:吉利和凶险,好运气和坏运气。     平生:一生,有生以来。
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真。          劝慰:劝解安慰。
纠纷:争执的事情。             莫大:没有比这个再大,极大。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热恋:热烈的恋爱。
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
珍宝:珍玉宝石的总称,泛指有价值的东西。
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  
榆钱:榆荚,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连缀成串,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时辰:时间,时候。(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   
   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
⒊ 作者简介: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出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⒋ 题目讲解: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本课系节选。全文四千多字,一共写了三个老师:除蔡老师外,还有柴老师和宋老师。相对来说,蔡老师富有爱心,深受学生(包括作者在内)喜爱。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二、课文导入
记叙文有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大多是
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勾勒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怎样写好这类记叙文呢?
1.确定写作对象。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子己有影响,和自己有交往,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他某一方面特征的人。可能开始对某人不太了解,甚至还可能是误解,但后来经过交往,从几件事情中对他逐渐地了解了,有较深刻地认识了,当然也可以写。
2.选取典型材料,确定中心思想。选好了写作对象后,根据你对他(她)的了解,想一想哪些事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进一步思考从你和他(她)交往的过程中,也就是从你准备选用的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这一共性,就是要突出表现的中心思想。当确定了中心思想后,再从多件事例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3.第三步,合理运用材料。为了有效地突出中心,想一想哪个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其中重复的事例,作用不大的事例就要坚决删去。
4.第四步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要考虑的是如何安排这些事例,先写哪个,后写哪个。从哪个角度入手写,怎样收束全文,这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将其串连起来。有了文章的整体感,就可以下笔成文了。
5.最后是下笔成文。书写时,头脑中浮现出人物的形象和事情的经过,带着某种情感来回忆,边回忆边书写,力求一气呵成。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写最使“我”难忘的是蔡会芝先生,以及蔡老师
给“我”的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2——14节)写“我”与蔡老师之间的七件事。
第三部分:(第 15节)写“我”与蔡老师分别了。
⒉ 提问:第二部分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七件事?
明确:本文并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
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⒊ 提问: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因为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⒋ 提问: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
明确:本文有一条感情的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课文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苦芝先生”一句开头,展开了对蔡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文章列举了蔡老师的五件小事,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在此基础上,作者写了“我”依恋蔡老师的两件事。蔡老师成为孩子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人。第三部分是别后的思念,深情的语句抒发了“我”思念老师之情,与开头相呼应。】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⒌ 提问: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明确: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⒍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⒎ 提问:具体分析课文内容。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明确: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⒏ 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⒐ 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   
     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 
     格。(蔡老师年轻美丽、善良、温柔、亲切,热爱孩子,热爱生活,多才多 
     艺,是一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⒑ 提问:作者在第九节开头这样写道:“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    
     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   
     讲“占据”过我的心灵?
  明确: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 
     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
     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
     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
     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解决了我们的纠纷。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
     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
     作为“占据心灵”的事。
⒒ 提问:第十节中“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  
     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明确: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
     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  
     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⒓ 提问:《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明确: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  
     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
     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  
     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
     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
     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贯穿起七件事。这些虽然都是儿童
     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
     抒调,使我们了解蔡老师的内心世界,了解蔡老师对学生那份真挚的爱。
     【完成课后练习】
四、作业布置
  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提纲,要求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和中心,看如何表达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