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世界的发展
——2021-2022学年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统编版单元基础培优练
【基础知识自测】
1.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
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
、
和
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3.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
、
等一批新式学校。
4.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5.文学:鲁迅的白话小说《
》(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和《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6.美术:
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7.音乐:聂耳的《
》(田汉作词)、《毕业歌》,
作曲的《黄河大合》等。
【能力提优挑战】
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
A.实业救国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
D.变法图强
2.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开始迈上工业化强国之路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请诗中反映的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4.在近代中国,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这表明(
)
A.封建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B.中国的口岸城市数量太少
C.生活方面近代化范围有限
D.中国人顽固抵触西方文明
5.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
①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的变革
③教育的变革
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7.《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篇小说(
)
A.作者是陈独秀
B.是新文学的典范
C.是长篇文言小说
D.发表在《民报》上
8.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9.《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国歌。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指(
)
A.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
B.《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D.20世纪30年代日本扩大侵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摘编自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下图所示是《愚公移山》(局部)。
材料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联系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这-系列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1)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材料一中所说的“分水岭”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其影响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愚公移山》是谁的作品?其在绘画上有何成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发展文艺的方针是什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以及解析
【基础知识自测】1.答案:张謇
2.答案:剪辫;易服;劝禁缠足
3.答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4.答案:申报
5.答案:狂人日记
6.答案:齐白石;徐悲鸿
7.答案: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
【能力提优挑战】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诗的题目《今别离》可知诗中描绘的内容与离别有关,诗歌中的内容“双轮驰”“车舟载离别”“今日舟与车”,可判断出当时社会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速度快,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本题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材料中提到轮船只在沿海城市出现,铁路数量少,电影和报纸在城市才能见到,照相就更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充分说明中国社会方面近代化范围有限。由此本题选C。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中“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的原因是广告中所宣传的“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符合当
时民众追求新思想的需求,这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成为国民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推动文明进步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与广告宣传关系不大,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故选B。
8.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1940年前后”。1940
年前后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故选C。
9.答案:D
10.答案:
(1)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影响: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徐悲鸿。
成就: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歌剧《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