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程编号:TS2103010101R41030902XY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讲师:余尔老师
01
认识作者
02
品读诗歌
目
录
壹
认识作者
认识作者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
朝代:宋朝
文学地位: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认识作者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贰
品读诗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
侧
峰
庐
缘
yuán
互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岭:沿一定方向延伸的山脉;
峰:一系列山脉中的几个最高的山峰。
各不同: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诗歌前两句写景,描写了庐山的雄奇景象。
C.诗歌后两句富有哲理,告诉我们要认识事情的真相就必须摆脱主观成见。
D.“缘”的意思是“缘分”。
因为
D
了解了作者苏轼
品读了诗歌,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感悟了人生哲理
学习小结
亲爱的小朋友,上完课要记得做习题测试哦,如果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这节课掌握得非常棒!小朋友,我们下节课再见!
慕
联
提
示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部编版语文四上册3.9.1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
选择题
1.《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题目
B.题写
C.标签、书签
D.品评、评论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
A.宋苏轼
B.宋王安石
C.唐苏轼
诗句“只缘身此山中”的“缘”的意思是(
)
A.因为
B.沿、顺着
C.攀援、攀登
D.依据、凭借
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诗句也是游览庐山而作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诗歌前两句写景,描写了庐山的雄奇景象。
C.诗歌后两句富有哲理,告诉我们要认识事情的真相就必须摆脱主观成见。
D.“缘”的意思是“缘分”。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可不必客观,只要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判断题
8.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像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9.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
)
10.《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
答案解析:
选择题
1.B
考点: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解析:题目的意思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题写的意思。
2.A
考点:文学常识的识记。
解析: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宋朝的苏轼。
3.
A
考点: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解析:因为;由于。
4.B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解析: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5.
B
考点:课外知识积累。
解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出自杜甫的《望岳》写的是泰山。
D
?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
解析:“缘”的意思是“因为”的意思。
7.C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判断题
8.正确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解析: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描写游山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9.正确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确
考点:正确理解诗歌。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写景中寓有哲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