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20: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4.植树的牧羊人】 科目【语文】 年级【七年级上册】
课时【1课时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默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
2、能力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清晰的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目标:深入体会小说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清晰的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2、深入体会小说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五步、双重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白板 多媒体使用:使用白板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说一说《愚公移山》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山毛榉(   )  白桦树(    ) 薰衣草(   )  废墟(   )
2、解释: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连锁反应:
3、作者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4、文体知识
(1)、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4)、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
三、自学新知(一)
(一)、活动:初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 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 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50岁,亲人离世, 独自住在石房子 中,放羊、种树
荒芜,毫无生气, 狂风呼啸,村庄废弃, 泉水干涸,干早无比
再逢牧羊人
身体硬朗,
养蜜蜂、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没有任何 动摇或怀疑
微风飘着香气,富饶,
-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小结:通过这个表格的填写,我们感觉到,时间在变,牧羊人从养羊到养蜂,高原的情况也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原的情况越变越好,那里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但是“变”的同时,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变”的是什么吗?
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没变的是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包括他不再养羊改为养蜂也是为了种树。
(二)、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四、自学新知(二)
(一)、活动: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并参照示 例,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从_____中 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对劳作和生活都极为认真的人。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 旁莺,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 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挂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 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 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
示例一: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从“三年以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中可以看出。“三年”“一直”突出时间 之长、坚持之久,联系后文,我们可以知道,他这一坚持就是 三十多年,一直是“一个人”,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的朝圣,没有 人帮助,没有人相伴,他就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坚持着。
示例二: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从“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选择了在荒原之上坚持不懈地种树,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只是因为朴实的、发自内心的本能的善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二)、问题: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五、巩固新知:主题探究
1、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是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
六、检测新学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七、作业(选做一题)
1、赏析“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的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闯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温馨提示: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谁的()形象
2、活动:我身边的“种树人”。牧羊人在荒凉的高原上种下了树种,也种下了希望,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了高原的面貌。我 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 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昕说过这样 的人吗? 试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 评价和感受。
八、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他是一个 的人

导入的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文体知识的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表格直观地感受到随着时间的变化,高原的变化,同时让学生注意到作者巧妙地指出牧羊人的坚持,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规范地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分析文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题2的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检测巩固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有语言表达所提高。
板书设计设计意图:板书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