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31 15:5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4张PPT)
锦衣卫职责
——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
锦衣卫权限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锦衣卫组成
——皇帝侍卫亲兵、亲信
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写在课本82页最上面
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大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
图片中的两个人是同一个人吗?
《明朝那些事》
片断一
姓名:朱元璋 外号:朱重八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年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 放牛
1344-1347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352 做和尚主要任务是撞钟
1352-1368 造反
片断二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战斗.
……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片断三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要给孩子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马虎不得.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就有很多争议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明教,所以才有此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元是北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元璋定都南方,要用南方的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利用元朝军队被刘福通红巾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吸收李善长、刘基、朱升充当谋士,并采纳朱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建议,实力不断壮大。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皇帝,建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秋天,攻占大都,灭元。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地方)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中央)
2、设立特务机构:设立锦衣卫
3、强化思想控制:八股取士
4、完善司法制度,制定和颁布
《大明律》和《大诰》
中央
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
地方
( 行 省 )
布政司—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军政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殿阁大学士
中央
地方
布政司—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军政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殿阁大学士
锦衣卫
锦衣卫职责
——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
锦衣卫权限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锦衣卫组成
——皇帝侍卫亲兵、亲信
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印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代锦衣卫
问: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是什么原因让官员们如此胆战惊心的生活 )
皇帝利用锦衣卫对官员进行监视,侦察,实行恐怖统治.官员人人自危,度日如年.在这种情况下,大臣只能惟命是从,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锦衣卫和东西厂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明太祖让他们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由皇帝亲自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
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西厂是明朝中期明宪宗所设立的,也是特务机构。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材料二
图中人物范进将自己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最终在“疯”中爆发出来.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三
鲁迅曾说过:“八股文原是愚笨的产物”.
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第一,仅从考试制度来看,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第二,到了明朝,不讲求实际学问,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目的是要拿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释疑解惑学习历史 我的剧情,我做主
片段1.“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片段2.“宋濂请客”——恐怖的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片段3.“看榜文”——不求实际、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如果你是当时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你认为明朝的“八股取士”有何弊端?
片段4.“靖难之役”——叔侄之争(姜是老的辣)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削藩,惹恼其叔朱棣。朱棣以“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固君权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朱棣会胜利?上台后的他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迁都、削藩?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
片段1.“胡惟庸案”——立竿见影的行政机构改革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改革行政机构后有什么作用?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以六部分理朝政
撤中书省
废丞相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地方
中央
锦衣卫的职能是监察官员和百姓。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片段2.“宋濂请客”——恐怖的厂卫特务机构之锦衣卫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朝前期还有什么特务机构?
锦衣卫
锦衣卫印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锦衣卫 (明太祖)
2.东厂 (明成祖)
第十五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片段3.“看榜文”——不求实际、禁锢思想的“八股取士”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如果你是当时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
片段4.“靖难之役”——叔侄之争(姜是老的辣)
朱元璋死后,接力棒传到了建文帝的手里,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削藩,惹恼其叔朱棣。朱棣以“靖难”为旗号灭掉侄子,登上王位,并召见群臣宣布新的巩固君权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朱棣会胜利?上台后的他如何加强君权?为什么迁都、削藩?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
②.
③.
迁都北京
削藩
设立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朱棣PK建文帝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
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听取大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先发制人,打着“靖难”的旗号,在1399年起兵下争夺皇位。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靖难之役”。
1402年,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夺得帝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
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同时,他继续推行削藩政策,以加强君权。
政治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明朝君权的加强
迁都北京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
对臣民的监察
继续实行八股取士
继续实行削藩
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厂卫特务机构
削 藩
废 丞 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司
都 司
皇 帝
臣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皇族
小结:明朝君权的加强
1、“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4、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卷分成八个部分
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 )
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执行削藩政策④设立东厂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7、明朝的一位地方官要进京述职,参见朱元璋,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
A、洛阳 B、南京 C、北京 D、西安
8、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B
B
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废除丞相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10、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
A、废除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C
A
11、明朝八股取士造成的危害有 ( )
①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 ③考中做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④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② ③ ④
12、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什么朝代?
(2)、与材料一有关的选官制度在唐朝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3)、明朝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看法。
(4)、请你写出一些与这一制度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等。
隋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1. 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2.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3. 文体要求: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明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是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群,也是全世界现存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情况最好的帝王陵墓群。其中,定陵的地下宫殿已经发掘并向游人开放。长陵、昭陵也可供游人参观.
  
十三陵中以长陵规模最大,定陵地宫最为豪华,永陵的明楼全用花斑石筑成,最为精致坚固。陵东建有十三陵水库。环境幽美,景色壮丽,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十三陵
游览明十三陵你会发现:
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宏大的是朱棣的陵墓“长陵”,想一想,明十三陵为何没有朱元璋的陵墓,为何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课外延伸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那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感悟反思走出历史
如果时光倒回,你愿意回到明朝生活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并谈一谈对现代社会建设的借鉴。
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锦衣卫、东厂不受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这是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