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 (34张PPT) 2020—2021学年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 (34张PPT) 2020—2021学年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0 16: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说起他,我们都很熟悉,你一直都以为,他是意气风发的。
可是你不知道,他也曾经这样憔悴。
那时,在绝境中,他孤注一掷,带领红军,开启长征!
01
认识作者——传奇上将杨成武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解题
长征是什么?
胜利为何能冠以万岁?
红军长征原因
外部因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
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
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撤退——长征!
2、红四军长征时人数:8-9万。结束时约1.2万。
1、红一军长征时人数:8.6万,长征结束时约7200人。
关于长征
三大主力军队
长征前后
3、红六军长征时人数约9700人。结束时约1.1万人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杨成武回忆录》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伤亡如此惨重,为何还能称为胜利?
长征的胜利是由于有了以毛泽东为主的坚强领导核心,有英勇的红军顽强拼搏,惊天地,泣鬼神,国民党军队做不到,世界上也没有其它军队能做到,史无前例,空前绝后。长征使红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试问红军长征经历了千难万险,战胜了无比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包括自然困境和军事上的敌人,克服了生理和心理极限,最终战而胜之,以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强大的敌人不能战胜?并为中国共产党保留了重要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曲和胜利的凯歌,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冲锋号!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就没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挽救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将载入史册。这就是长征的伟大意义和价值所在。
——林才《长征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本文——认识回忆录
文体特点:
(1)回忆录是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 ,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关于本文——认识回忆录
写作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 ,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关于吴起镇
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 (约前 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 年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车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 ,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 ,历史重镇。
正音
1.明确字音。
巍巍( )
熙熙攘攘( )
运筹帷幄( )
寒噤( )
长途跋涉 ( )
wēi wēi
xī xī rǎnɡ rǎnɡ
wéi wò
hán jìn
bá shè
明词
万水千山∶
长途跋涉∶
互诉衷肠∶
七零八落∶
恨之入骨∶
拍手称快∶
万道河 ,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形容路途遥远 ,行路辛苦。久别重逢 ∶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明词
一言为定∶
熙熙攘攘∶
运筹帷幄∶
艰苦卓绝∶
此起彼伏∶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 ,决不翻悔。
形容人来人往 ,非常热闹拥挤。
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这里起来 ,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文本研习
02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我们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
(1-8段)
按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9-22段)
第二部分
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23-46段)
第三部分
文本研习
思考,本文体裁属于回忆录,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真实
广泛
突出
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真实
本文是回忆录真实性的特点呢?
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时间真实这一点在文中如何体现?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十月三十日……经过几天的行军,于十一月六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
吴起镇战斗之后,一天,我和王开湘同志……
记录的时间具体到某一天,详尽真实
事件真实的体现:
抵达吴起镇
红军长征的典型场面
场面一
毛泽东亲自指挥,打响伏击战
场面二
歼灭千佛山反动民团
场面三
真实性的体现:
路上偶遇邓小平首长
红军长征典型场面
第四节点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第五节点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节点详实,具体到某一天,对应史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情感真实?阅读下面文字,思考问题。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到达吴起镇为何会让红军沸腾、兴奋、激动?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思考:文中在这一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深入分析情感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到达吴起镇为何会让红军沸腾、兴奋、激动?
一连串排比写出了
红军长征的艰难
到达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与大部队会合
长征胜利
正是因为长征道路的艰难,当到达根据地与大部队会合后,显得长征胜利的难能可贵,因此红军沸腾、兴奋、激动。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触动读者的心灵,更为可信!
拟物
拟人
深入分析情感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这一句话与前面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这是什么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
侧面描写
这里是用到移情和拟物的手法 ,通过侧面描写吴起镇欢迎我们的场景 ,实际表达的是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分析场景真实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用动作描写突出场面感,增强真实性。
用细节描写突出场面感,增强真实性。
用密电等史料作为写作材料,增强真实性,突出红军顽强抗争的精神。
广泛性的体现
广泛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串联了哪些人?
触及了生活的哪些角落?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思考:
红军生活日常
红军战斗场面
红军的精神面貌和与斗争精神
突出性的体现
突出
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
描写的事件场面突出
反映的情感突出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事件场面与长征紧密联系
长征胜利万岁
人物形象:邓小平 如何刻画?
路上碰到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缴了不少,还留了一点。”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语言描写
称呼亲昵,平易近人
通过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形象。
人物群象:红军战士
明确: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思考,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如何突出事件场面
(一)正面描写
1.场面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细节描写∶
5.语言描写∶
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 ,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深入探究:语言特点
明确 本文的语言兼顾了文学性和通俗性
文学性 ∶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 ,如"久别重逢""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运筹帷幄"等等 ,同时,还多用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等手法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通俗性∶文章以散句、短句为主 ,有较多的口语和拟声词 ,如"啊"啪"嗬""讲妥了"等 ,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毛主席认为:长征功绩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深入探究:长征意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后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是指引我们夺取新长征胜利的行动指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