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18: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9年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西晋
户数
人口
兵力

103万
443万
60万

28万
94万
10.2万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1.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二、东晋与南朝
2.宋齐梁陈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刘裕
420年—479年

萧道成
479年—502年

萧衍
502年—557年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建康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3.江南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Q2:根据教材,列举江南开发的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种植双季稻,推广小麦
Q1:指出北人南迁对江南的影响。
3.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千里船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影响: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江南开发
★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3.江南开发
★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时间:4 世纪下半叶
民族:氐族(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北魏
北魏


西

北齐
北周




南北朝并立形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
1980 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特点: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结果:奠定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链接
北朝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5世纪后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少数民族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迁到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
推行汉化(①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史料阅读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的改革措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份提纲,谈谈你评价孝文帝的思路。
勇于思考,独于原创!
你一定行!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3.北朝政局的演变
西魏
北齐
东魏
北周
北魏
北朝
隋的统一
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问题探究
《资治通鉴》卷 140 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 zhān)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yù)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
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
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课堂检测
1.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B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C
3.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