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18: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两 宋 的 政 治 和 军 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行政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财政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四监司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通判→监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北宋是如何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州郡属中央
文臣→知州
3.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近人统计《登科记考》的进士总额,唐代二百九十年中共得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
宋代进士人数自太宗即位之年(976)起便开始激增,迄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十四年间已有9323人;……而在宋太宗执政的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此后仁宗对进士名额作了限制,规定每科不超过400人。即使如此,两宋300多年间,贡举进士科、诸科118榜,取士总数接近11万人,平均每年取士达130多人。
4.实行文官政治
锁院制度;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别试制度
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
制度:文臣领兵;以文治武
风气:重文轻武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协议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宋辽边境形势图
2.宋夏和议
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议一议】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党项族崛起与西夏建立
3.北宋财政危机
(1)冗兵:北宋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但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北宋冗官冗兵表
北宋募兵政策
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三、王安石变法?
①北宋中期财政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背景
岁币
岁赐
养兵
养官
目的
加强国家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
内容
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
(字介甫,1021-1086)
结果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思考:材料出自变法反动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某些缺陷?
学思之窗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时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kū)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
学习拓展:
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请就此次变法某个方面的措施查找资料,了解其争议所在。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射雕英雄传》中
郭靖、杨康
他们的名字取自“靖康之变”
四、南宋的偏安
靖康耻,武穆御金
南宋刘松年
《中兴四将图》
岳飞
张俊
韩世忠
刘光世
岳家军
南宋建立后,逐渐形成几支主力军团。
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臣子恨,绍兴和议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高宗赵构
风波亭,英雄冤死
杭州西湖的岳飞墓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三字冤成莫须有,呜呼此勅终长负
二帝不返青城魂,诸君谁饮黄龙酒
临安城,君臣偏安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仅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临安:
今浙江杭州
汴州:
今河南开封
课堂检测
1.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
A
2.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B
3.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楚汉之争 B.黄巾起义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