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第10课
一、辽与西夏
1.辽朝——契丹族
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根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第一,区别对待各民族,让其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第二,大量汉人进入契丹,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辽境内主要分布着契丹、汉、渤海、奚、室韦、女真、蒙古、回鹘、党项等民族,交错杂居,汉语成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语言,民族通婚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
四时“捺钵”与境设五京(捺钵,指辽帝的行帐,即朝廷)
在渔猎地区,辽帝随着四季迁徙捺钵(政)
在州县地区设置五京,主要征税集粮(经)
“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意为辽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作为一种活动习俗,它指的是辽朝皇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和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由于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春水”“夏凉”“秋山”“坐冬”,合称“四时捺钵”。
2.西夏——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还设有限于蕃人才能充任的“专授蕃职”。基本用意在于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又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从而实行有效率的统治。
蒙 古
二、金朝入主中原
▲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建立:1114 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都城会宁府(上京)。
1.金的建立
1153年
入主中原: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 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
中都
(金)
大都
(元)
北京
(明)
2.金辽宋夏关系
②1125年,金灭辽
③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宋高宗建立南宋,此后金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宋金界线:淮水—大散关)
①辽建立后,女真族向辽称臣
▲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3.金的制度
①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②保留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女真民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按女真民户进行编制:1谋克=300户;10谋克=1猛安=3000户
4.金朝的兴衰
时间:12世纪后期
人物: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
特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①金的盛世——“大定之治”
②金的衰亡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史料阅读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
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
(chóu móu)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依据材料概括女真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习俗的特点。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元
时间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蒙古族
建立者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大都
主要制度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蒙古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蒙古国先后灭西辽、西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
*铁木真死后,汗位落到孙子忽必烈手中,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了元朝。
*元朝越来越强大,最终南下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4.1 元的概况
*成吉思汗将帝国划分为四大汗国,分个了自己的四个儿子。
4.2 中央制定: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4.3 地方制度1:行省制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概念解读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犬牙交错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南 岭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4.4 地方制度2:驿站制度
◎元代急递铺令牌
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统一,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概念解读
4.5 地方政策3:边疆政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域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吐蕃地区
宣政院印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台湾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后人概括)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直至今日。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基本模仿北宋制度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府(上京)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建立:1271年,忽必烈,大都
统治政策:行省制度等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课堂检测
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是( )
A.杨坚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松赞干布
B
2. 史书载:“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职官设置是在( )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A
3.12世纪前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金,并且迅速强大起来,灭掉辽,随后又灭掉( )
A.北宋 B.南宁 C.西夏 D.后周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