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18: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自然灾害使矛盾加剧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组织准备
1、天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面部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滞销不能出口。
材料三:1846—1851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连年不断。
材料四: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思考:据材料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史料探究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1)兴起:1851.1金田起义
(2)初建政权:1851.9永安建制
(3)与清对峙:1853.3定都天京
(4)全盛时期:1853.北伐西征;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5)由盛转衰:1856.天京变乱;
1859年制定《资政新篇》
(6)失败:1864 天京陷落
金田
永安
天京
天津
长沙
武昌
九江
2、天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时间:
1853年
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2)目的:
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3)内容:
(4)评价:
性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3、天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天朝田亩制度》中对土地和产品分别按照什么原则,怎样分配?最终目的是什么?
土地分配原则:按人口绝对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留足口粮,剩余产品收归国库;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理想社会
史料探究
(1)时间:
1859年,洪仁玕提出
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后期:《资政新篇》
(2)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3)内容:
(4)评价:
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施
3、天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 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本 质
落后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先进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要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核心内容
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特 点
标志旧式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
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深化理解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评价
(2)作用:
A、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D、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3)局限性: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对天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二、洋务运动
1.背景:①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②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央以奕?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首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
2.目的: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安庆内军械所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①兴办了一批官督民办的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②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3.内容:
4.评价:
边疆危机
新疆
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①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旱国军事首领阿古柏乘机侵入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爆发
1883年底
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带领当地军民多次击败法军
1884年
法军偷袭马尾军港,中国损失惨重
1884年
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抗法,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1885年
中法战争
不败而败的一次战争
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同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材料九:19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邻近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背景分析
中国方面
面对日本不断增强的军事威胁,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又矛盾重重,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战备和自卫。
帝后两党的斗争
04
01
02
03
一触即发
日本方面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显著增强。为应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原料不足,日本颁布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中国方面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没落,统治阶级内部内斗不断。但清朝经历洋务运动后,实力大大增加。
世界方面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默许、纵容的态度
朝鲜方面
东学党起义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
战争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军清军运兵船,战争开始;
2.继续:1894年9月,平壤陆战,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损失:1894年9月,黄海海战,清军失败,丧失黄海制海权;
4.危机: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
5.失败: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条款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投资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局图》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界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英国租九龙
俄国强租旅大
(旅顺、 大连)
英国租威海卫
德国租胶州湾
法国租广州湾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日转折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1861—1895)
(自强·求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成果:
军事企业、民用企业、三支海军、近代教育
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
开启近代化进程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维新变法,开启制度学习之路
总结:
课堂检测
1.(2020·潍坊高一检测)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让人学习仿造,一两年后,就可以“剿发逆,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
B.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
C.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
D.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C
2.“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3.1897年9月9日,德国通知俄国,根据彼得戈夫会谈的精神,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为此,在德国刚刚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这反映出(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激烈
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清政府重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D.列强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