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0 11:54:2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2.(2021·南京)“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
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
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农业发展的理解能力。
3.(2021·永州)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  )
A.铁制农具 B.司母戊鼎
C.鱼纹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造出的生活器具,能够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故选C;
铁制农具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A;
司母戊鼎和可有文字的甲骨都是商代出现的,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鱼纹彩陶盆。
4.(2021·黄石)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冬天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备选项中的A就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再来分析备选项,辨别识记这些房屋回答。
5.(2021·江西)小唐同学在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时,能感受到(  )
A.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B.彩陶纹饰的古朴美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不符合题意;
D.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6.(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多处稻谷、稻草”“稻谷,可达12吨以上”,可知当时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1·绿园一模)下列远古人类有助于我们研究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业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8.(2021·吉林模拟)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是(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半坡人,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2021·吉林模拟)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是(  )
A.骨针 B.石砧 C.骨耜 D.陶埙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骨针,不符合题意;
B. 石砧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陶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2021·通州一模)2020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的序言中写道:“这些文化在世界稻作起源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与该文化相关的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世界稻作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选项B符合题意;
北京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
半坡是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排除C;
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很多青铜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文化。难度不大,掌握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1.(2021·邵阳一模)下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种植水稻”,我们学过的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的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2.(2021·广东)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有了新气象,如施肥、深耕,间作,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因而在他看来,“诀窍”是中国农业精耕细作,B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2020七上·唐山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
A.稻、粟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稻、粟,故A符合题意;
小麦原产于西亚,核桃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南部,是由张骞将核桃从这一带引进中原地区,排除B;
玉米原产于美洲,蚕豆 原产于北非和西南亚地区,排除C;
马铃薯和芝麻原产于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14.(2020七上·朝阳期末)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水稻,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远古的农耕时代, 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居民主要是半坡人,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因此他们的主食最有可能是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小麦,不符合题意;
D.玉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是要注意准确记忆。
1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答案】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四、综合材料探究
16.(2020七上·咸阳月考)请你帮“我”找家。
(1)我是一位河姆渡原始居民,我的家是   。
(2)我是一位半坡原始居民,我的家是   。
(3)造成图1和图2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半地穴式房屋
(3)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2)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地区,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D符合题意;ABC项不是造成图1和图2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排除。故选择D。
【点评】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4)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这种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式房屋;
(2)依据材料而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会制作陶器,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他们居住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
(4)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注意理解干栏式房屋的特点,识记相关知识。
18.(2020七上·安徽月考)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后,举行探讨“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课外活动,请你参与。
【实地参观】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树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
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是“趾”而非“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风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 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1)下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多少年?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2)【板报展览】开篇序语: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距今约   年,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3)图片展示:   、   、   。(请列举河姆渡遗址中的三个文物的名称)
(4)【拓展探究】“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根据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1)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2)7000
(3)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6000年。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会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能纺织、制衣。
(2)开篇序语: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距今约7000年,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出土了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中国最早的水井遗迹……
(3)河姆渡居民的文物有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根据材料“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候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的主要表现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1)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2)7000。
(3)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同步练习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1·南京)“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北京人的发现 B.半坡遗址发掘
C.青铜工艺成就 D.铁制农具出现
3.(2021·永州)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  )
A.铁制农具 B.司母戊鼎
C.鱼纹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4.(2021·黄石)下列各图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5.(2021·江西)小唐同学在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时,能感受到(  )
A.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B.彩陶纹饰的古朴美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6.(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7.(2021·绿园一模)下列远古人类有助于我们研究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8.(2021·吉林模拟)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类是(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9.(2021·吉林模拟)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是(  )
A.骨针 B.石砧 C.骨耜 D.陶埙
10.(2021·通州一模)2020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的序言中写道:“这些文化在世界稻作起源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与该文化相关的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11.(2021·邵阳一模)下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2.(2021·广东)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13.(2020七上·唐山期末)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  )
A.稻、粟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14.(2020七上·朝阳期末)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15.(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
四、综合材料探究
16.(2020七上·咸阳月考)请你帮“我”找家。
(1)我是一位河姆渡原始居民,我的家是   。
(2)我是一位半坡原始居民,我的家是   。
(3)造成图1和图2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1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客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内有灶炕,多用木头作柱子。
(1)材料一中的“建筑”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居住的房屋样式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远古人类分别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4)远古人类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举两例即可)
18.(2020七上·安徽月考)某中学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后,举行探讨“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的课外活动,请你参与。
【实地参观】
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树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
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是“趾”而非“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风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 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1)下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多少年?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2)【板报展览】开篇序语: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之一,距今约   年,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3)图片展示:   、   、   。(请列举河姆渡遗址中的三个文物的名称)
(4)【拓展探究】“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根据上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
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
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对半坡原始居民农业发展的理解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制造出的生活器具,能够反映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故选C;
铁制农具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A;
司母戊鼎和可有文字的甲骨都是商代出现的,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鱼纹彩陶盆。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冬天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备选项中的A就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知道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再来分析备选项,辨别识记这些房屋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不符合题意;
D.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多处稻谷、稻草”“稻谷,可达12吨以上”,可知当时河姆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元谋人,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业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8.【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半坡人,不符合题意;
C.山顶洞人,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骨针,不符合题意;
B. 石砧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陶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0.【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世界稻作起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选项B符合题意;
北京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
半坡是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排除C;
夏都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很多青铜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文化。难度不大,掌握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知识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种植水稻”,我们学过的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的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有了新气象,如施肥、深耕,间作,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因而在他看来,“诀窍”是中国农业精耕细作,B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是稻、粟,故A符合题意;
小麦原产于西亚,核桃原产于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南部,是由张骞将核桃从这一带引进中原地区,排除B;
玉米原产于美洲,蚕豆 原产于北非和西南亚地区,排除C;
马铃薯和芝麻原产于美洲,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
1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水稻,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远古的农耕时代, 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居民主要是半坡人,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因此他们的主食最有可能是粟,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小麦,不符合题意;
D.玉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是要注意准确记忆。
15.【答案】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半地穴式房屋
(3)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2)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地区,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D符合题意;ABC项不是造成图1和图2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排除。故选择D。
【点评】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答案】(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4)水稻、粟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这种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的建筑被称为干栏式房屋;
(2)依据材料而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会制作陶器,烧制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他们居住的住房是半地穴式房屋;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故答案为:(1)干栏式房屋;
(2)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3)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
(4)水稻;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注意理解干栏式房屋的特点,识记相关知识。
18.【答案】(1)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2)7000
(3)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距今约6000年。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会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能纺织、制衣。
(2)开篇序语:河姆渡,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距今约7000年,一个昭示人类古老之最的地方:出土了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中国最早的水井遗迹……
(3)河姆渡居民的文物有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根据材料“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自己生产粮食,在农闲时候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的主要表现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1)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2)7000。
(3)骨耜;稻谷;猪纹陶钵。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