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单选题
1.(2021·宿迁)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铜丝具有导电性,用作导线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作除味剂
C.氧气可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D.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导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用作除味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进行分析。
2.(2021·黄冈)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符合题意;
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变化的类型。
3.(2021·威海)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能使蛋白质变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醋酸能与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反应,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4.(2021·沈阳)下列用途中,主要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干冰作制冷剂
C.用氢气作燃料 D.用金刚石裁玻璃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铜线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冷凝,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氢气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2021·海南)化学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绿色能源
B.任何条件下都可实现物质或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C.氢气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答案】B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 氢气是未来的绿色能源,因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没有其他有害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或能量的转化都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氢氧燃料电池,还需要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故B符合题意;
C. 氢气燃烧生成水释放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
D. 氢氧燃料电池是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或能量的转化都需要一定条件的,进行分析。
6.(2021·吉林)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湖泊水 D.蒸馏水
【答案】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 自来水中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湖泊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 蒸馏水是最纯净的水,是纯净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7.(2021·青海)下列各图中 、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 图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D. 图中物质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8.(2020八上·河口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石蜡燃烧,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进行分析。
9.(2021·抚顺)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 若做该实验时,止水夹没有夹紧,会使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通过导管进入空气中,因此集气瓶内的气体减少的量包括消耗的氧气及逸出的空气,会使瓶内的气体比实际氧气减少的多,因此会使水倒流超过五分之一,造成结果偏大,故不符合题意;
B.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能除去氧气,但却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符合题意;
D. 点燃后的红磷必须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造成实验误差,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二、综合题
10.(2021·东城模拟)煤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1)煤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使环境受到破坏。为了减少污染,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是 。
【答案】(1)混合物
(2)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但也含有硫等杂质,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煤中含有硫元素,所以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结合生成亚硫酸,从而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为了减少污染,可以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后再燃烧,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故填: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煤由多种物质组成分析;
(2)根据将煤脱硫可减少酸雨产生分析。
11.(2021·铜仁)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现有下列物质:
①硅 ②碳酸钙 ③木炭 ④黄金
⑤生石灰 ⑥不锈钢
请选择合适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2)可用于除去新轿车里的异味的是 ;
(3)主要用于制备医疗器械、炊具的是 ;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第二,且大量用于生产计算机芯片的是 。
【答案】(1)⑤
(2)③
(3)⑥
(4)①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食品干燥剂,故填: ⑤;
(2)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故填:③;
(3)不锈钢耐腐蚀性好,可用于制备医疗器械、炊具,故填:⑥;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第二,且大量用于生产计算机芯片的是硅,故填:①。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进行分析。
12.(2021·营口)下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请依图回答:
(1)实验一:红磷需过量的目的是 。
(2)实验二: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和 接触;
(3)实验三: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4)实验四:由于 不同造成硫燃烧的现象不同。
【答案】(1)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
(2)氧气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氧气浓度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实验步骤的探究;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实验一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外形成压强差,根据水回流的体积,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则红磷需过量的目的是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故填: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
(2)对比分析两个试管实验可知,一个试管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铁生锈,另一个试管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则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填:氧气。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实验三中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分析实验四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则由于氧气浓度不同造成硫燃烧的现象不同,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填:氧气浓度。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中控制的变量进行分析;
(3)根据紫色石蕊试纸的变色情况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以及空气与氧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进行分析。
13.(2020九上·丰台期中)用下图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1)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 。
(2)实验2中,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 。
(3)实验3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
(2)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3)CO2(或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温度最高;(2)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故填: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CO2(或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 / 1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单选题
1.(2021·宿迁)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铜丝具有导电性,用作导线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用作除味剂
C.氧气可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D.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2.(2021·黄冈)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3.(2021·威海)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4.(2021·沈阳)下列用途中,主要是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干冰作制冷剂
C.用氢气作燃料 D.用金刚石裁玻璃
5.(2021·海南)化学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绿色能源
B.任何条件下都可实现物质或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C.氢气燃烧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氢氧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6.(2021·吉林)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湖泊水 D.蒸馏水
7.(2021·青海)下列各图中 、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8.(2020八上·河口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9.(2021·抚顺)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止水夹没有夹紧
B.将红磷换成木炭进行实验
C.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D.点燃红磷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后,再塞紧瓶塞
二、综合题
10.(2021·东城模拟)煤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1)煤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使环境受到破坏。为了减少污染,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是 。
11.(2021·铜仁)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现有下列物质:
①硅 ②碳酸钙 ③木炭 ④黄金
⑤生石灰 ⑥不锈钢
请选择合适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2)可用于除去新轿车里的异味的是 ;
(3)主要用于制备医疗器械、炊具的是 ;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第二,且大量用于生产计算机芯片的是 。
12.(2021·营口)下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个实验,请依图回答:
(1)实验一:红磷需过量的目的是 。
(2)实验二: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和 接触;
(3)实验三: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4)实验四:由于 不同造成硫燃烧的现象不同。
13.(2020九上·丰台期中)用下图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1)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 。
(2)实验2中,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 。
(3)实验3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导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用作除味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火箭转场,是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变化,所以A不符合题意;
B、燃料加注,是往火箭里面加燃料,没有任何变化,所以B不符合题意;
C、点火发射,火箭里面的燃料燃烧,助推火箭升空,有新物质生成,一定产生化学变化,所以C符合题意;
D、自动对接,对接是部件与部件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没有化学变化,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变化的类型。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用生石灰做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用75%的酒精溶液对皮肤消毒,能使蛋白质变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除去自来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醋酸能与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反应,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铜线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冷凝,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氢气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答案】B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 氢气是未来的绿色能源,因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没有其他有害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物质或能量的转化都需要一定条件的,比如氢氧燃料电池,还需要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故B符合题意;
C. 氢气燃烧生成水释放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
D. 氢氧燃料电池是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或能量的转化都需要一定条件的,进行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 自来水中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 湖泊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 蒸馏水是最纯净的水,是纯净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7.【答案】C
【知识点】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 图中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 图中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D. 图中物质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纯物质(元素或化合物)没有经化学变化而组成的物质。
8.【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 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石蜡燃烧,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 若做该实验时,止水夹没有夹紧,会使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通过导管进入空气中,因此集气瓶内的气体减少的量包括消耗的氧气及逸出的空气,会使瓶内的气体比实际氧气减少的多,因此会使水倒流超过五分之一,造成结果偏大,故不符合题意;
B.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然能除去氧气,但却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不符合题意;
C.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符合题意;
D. 点燃后的红磷必须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否则瓶内气体逸出,造成实验误差,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0.【答案】(1)混合物
(2)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但也含有硫等杂质,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煤中含有硫元素,所以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结合生成亚硫酸,从而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为了减少污染,可以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后再燃烧,这样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故填:将煤进行脱硫处理(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煤由多种物质组成分析;
(2)根据将煤脱硫可减少酸雨产生分析。
11.【答案】(1)⑤
(2)③
(3)⑥
(4)①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食品干燥剂,故填: ⑤;
(2)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故填:③;
(3)不锈钢耐腐蚀性好,可用于制备医疗器械、炊具,故填:⑥;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第二,且大量用于生产计算机芯片的是硅,故填:①。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进行分析。
12.【答案】(1)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
(2)氧气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氧气浓度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实验步骤的探究;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实验一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外形成压强差,根据水回流的体积,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则红磷需过量的目的是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故填: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尽,使测定结果准确。
(2)对比分析两个试管实验可知,一个试管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铁生锈,另一个试管铁只与水接触,不生锈,则得出结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填:氧气。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实验三中能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分析实验四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则由于氧气浓度不同造成硫燃烧的现象不同,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填:氧气浓度。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中控制的变量进行分析;
(3)根据紫色石蕊试纸的变色情况进行分析;
(4)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以及空气与氧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进行分析。
13.【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
(2)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3)CO2(或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温度最高;(2)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故填: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CO2(或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