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10 13:47:13

文档简介

2012-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黑龙江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
C.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说明赛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更大
D.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没找到剑是因为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2.(2017·樊城模拟)下列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
A.雨滴落地时的速度
B.动车从武汉到襄阳的速度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
3.(2018八上·武邑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  )
A.天平 B.量筒 C.弹簧测力计 D.刻度尺
4.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5.(2019八上·龙岗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6.(2018八上·滨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
C.小车从A到C动能不断增加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7.(2018八上·蚌埠月考)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8.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9.(2017八下·桂林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10.(2017八上·安图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
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
11.(2020八上·大连月考)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实验原理是   ,斜面应选择   坡度(较大、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 ,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2.(2020八上·东坡月考)如图是八年级一班的同学测平均速度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   (选填“大”或“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13.(2020八下·汕尾期末)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14.(2020八上·潮阳期末)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如图所示,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由此可判断小车是做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15.(2020八上·莲湖期末)如图所示的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要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   (选填“正”或“反”)比。若测得气泡从0到 ,所用的时间为 ,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新抚模拟)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用斜面的坡度应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2)如果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所示,但小明是在小车过了B点才计时,这样会使   段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   段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金属片的作用是   .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18.(2020八上·越秀期末)小刚喜欢滑板,当他在斜坡上玩滑板时发现,滑板在同一坡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距离越大,它的速度就越快。于是他猜想: “在同一坡度,物体由静止开始下滑的距离越大,物体的平均速度就越大。”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小刚找来了一块长木板、一块金属片、一个木块和一辆小车,组装器材如下图所示。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除了图中所需要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把小车放在斜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请简要补充实验步骤(可用文字或画图来描述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所测量的相关物理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B错误,符合题意;
C.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乌龟的平均速度更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船相对于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相对于河水是运动的,“刻舟求剑”是因为楚人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物体如何运动,要选择合理的参照物。
2.【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
A、雨滴落地时的速度是瞬时速度,故A错误;
B、动车从武汉到襄阳的速度,反映了动车在这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是平均速度,故B正确;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射出时刻的速度,所以是瞬时速度,故C错误;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是这一瞬间的速度,所以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对应的是时间和路程、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时刻与位置即可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的公式 可知要知道物体的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故答案应该选D.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可知需要的实验器材.
4.【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5.【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2.0cm/s;B符合题意;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根据斜面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6.【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A错误,符合题意;由图知,小车通过AB走的路程sAB=4.00dm=40cm,所用的时间tAB =2s,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vAB =sAB/tAB=40cm/2s=20cm/s,B错误,符合题意;小车从A到C的过程速度不断增加,故动能不断增加,C不符合题意;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由v=s/t知道,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时注意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7.【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 = =9cm/s;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8.【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9.【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前半段所用的时间比后半段所用的时间长,所以可知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段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沿斜面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10.【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车上半程所用时间为t1=3s,下半程所使用时间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为v1= = =10cm/s,下半程的速度为v2= = =15cm/s,所以,下滑的小车不是作匀速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12cm/s.C符合题意;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理解。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11.【答案】;较小;时间;0.2m/s;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选择较小一些的斜面。由图可知小车全程的路程为0.5m+0.5m=1.0m
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上半程所用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则小车在上、下半程的速度分别为
故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速度的原理是;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2.【答案】小;时间;0.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实验中,应该选择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速度较小,可以增大下滑的时间,便于测量记录。如图,小车下滑时间为5s,下滑的路程为1m,故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速度时,斜面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利用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3.【答案】甲;乙;甲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乙球运动得快。(b)图中,s与t成正比,因此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状态。
【分析】物体在相同时间通过相同的路程,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14.【答案】1.25;0.5;变速直线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知道,小车从A到B用的时间是:tAB =10:5:6-10:5:4=2s,
运动路程是:sAB=6.00cm-3.50cm=2.50cm,
由 知道,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 ;小车从B到C用的时间是:tBC =10:5:10-10:5:6=4s,
走的距离是:sBC =8.00cm-6.00cm=2.00cm,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小车前段路程运动快、后段路程运动慢,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长度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5.【答案】慢;正;0.0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这样可以延长气泡运动的时间。小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则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
【分析】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6.【答案】(1)较小;使小车缓慢下滑,便于测量时间
(2)BC;AC;0.24
(3)变速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 算出BC段速度偏大。AC段的路程是s1=120cm=1.2m
AC段的时间t=5s,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 =0.24m/s
(3)观察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s,下半程运动时间为2s,由 可知,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设置的小一些;
(2)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3)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即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17.【答案】(1)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2)大;大
(3)0.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能够方便准确计时,即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从斜面由静止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滑到底端所用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小车通过距离S=0.30cm,所用时间t=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利用测量的长度、时间计算速度的大小,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8.【答案】(1)
(2)刻度尺和秒表
(3)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④只改变小车在长木板的位置,即改变下滑的距离,其余条件均不变,多次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算出平均速度。⑤比较多次实验所得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若下滑距离越长,速度越大,则猜想成立,反之则不成立。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除了图中所需要的器材外,还需要刻度尺测路程,秒表测时间。(3)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④只改变小车在长木板的位置,即改变下滑的距离,其余条件均不变,多次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算出平均速度。⑤比较多次实验所得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若下滑距离越长,速度越大,则猜想成立,反之则不成立。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测量速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3)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并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
1 / 12012-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时练
一、单选题
1.(2019八上·黑龙江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
C.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说明赛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更大
D.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没找到剑是因为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道理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B错误,符合题意;
C.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乌龟的平均速度更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船相对于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相对于河水是运动的,“刻舟求剑”是因为楚人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均速度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物体如何运动,要选择合理的参照物。
2.(2017·樊城模拟)下列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
A.雨滴落地时的速度
B.动车从武汉到襄阳的速度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
A、雨滴落地时的速度是瞬时速度,故A错误;
B、动车从武汉到襄阳的速度,反映了动车在这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是平均速度,故B正确;
C、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射出时刻的速度,所以是瞬时速度,故C错误;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是这一瞬间的速度,所以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对应的是时间和路程、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时刻与位置即可判断.
3.(2018八上·武邑期中)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停表,还需要用到的是(  )
A.天平 B.量筒 C.弹簧测力计 D.刻度尺
【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的公式 可知要知道物体的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故答案应该选D.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可知需要的实验器材.
4.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甩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已经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最后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故由公式v=s/t知道,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A符合题意, B不符合题意;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乌龟比兔子跑得快,C不符合题意;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因为兔子通过的路程等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计算平均速度时,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求解。
5.(2019八上·龙岗期中)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A、由图知,图中AB段的路程sAB=80.0cm﹣40.0cm=40.0cm,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由图可知sAC=80.0cm,
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2.0cm/s;B符合题意;
C、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C不符合题意;
D、如果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则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从斜面上下滑时,根据斜面的长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速度的大小。
6.(2018八上·滨州期中)如图所示为“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B.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
C.小车从A到C动能不断增加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A错误,符合题意;由图知,小车通过AB走的路程sAB=4.00dm=40cm,所用的时间tAB =2s,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vAB =sAB/tAB=40cm/2s=20cm/s,B错误,符合题意;小车从A到C的过程速度不断增加,故动能不断增加,C不符合题意;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由v=s/t知道,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时注意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7.(2018八上·蚌埠月考)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答案】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
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 = =9cm/s;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
8.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斜面保持一个很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的平均值
D.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答案】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A符合题意;由于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B不符合题意;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C不符合题意;测量下半段平均速度时,也要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9.(2017八下·桂林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小车在下滑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前半段所用的时间比后半段所用的时间长,所以可知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段的平均速度,A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C不符合题意;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不符合题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小车沿斜面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是一段时间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10.(2017八上·安图期中)如图所示为小明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每格为1s(转动未超过一周).下面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滑的小车作匀速运动
B.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13.3cm/s
C.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cm/s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是静止的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车上半程所用时间为t1=3s,下半程所使用时间t2=2s,
AB、上半程的速度为v1= = =10cm/s,下半程的速度为v2= = =15cm/s,所以,下滑的小车不是作匀速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 =12cm/s.C符合题意;
D、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的小车与金属片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是运动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理解。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11.(2020八上·大连月考)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实验原理是   ,斜面应选择   坡度(较大、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 ,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较小;时间;0.2m/s;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选择较小一些的斜面。由图可知小车全程的路程为0.5m+0.5m=1.0m
所用时间为5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由图可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相同,上半程所用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则小车在上、下半程的速度分别为
故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速度的原理是;斜面的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2.(2020八上·东坡月考)如图是八年级一班的同学测平均速度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   (选填“大”或“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答案】小;时间;0.2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实验中,应该选择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速度较小,可以增大下滑的时间,便于测量记录。如图,小车下滑时间为5s,下滑的路程为1m,故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速度时,斜面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利用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3.(2020八下·汕尾期末)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2秒的不同位置。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球;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快,(b)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答案】甲;乙;甲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根据图(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乙球运动得快。(b)图中,s与t成正比,因此图b描述的是甲的运动状态。
【分析】物体在相同时间通过相同的路程,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14.(2020八上·潮阳期末)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如图所示,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由此可判断小车是做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1.25;0.5;变速直线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由图知道,小车从A到B用的时间是:tAB =10:5:6-10:5:4=2s,
运动路程是:sAB=6.00cm-3.50cm=2.50cm,
由 知道,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 ;小车从B到C用的时间是:tBC =10:5:10-10:5:6=4s,
走的距离是:sBC =8.00cm-6.00cm=2.00cm,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由于小车前段路程运动快、后段路程运动慢,所以,小车全程做的不是匀速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利用长度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15.(2020八上·莲湖期末)如图所示的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要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   (选填“正”或“反”)比。若测得气泡从0到 ,所用的时间为 ,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    。
【答案】慢;正;0.08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这样可以延长气泡运动的时间。小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则气泡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过程中气泡的速度为
【分析】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新抚模拟)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使用斜面的坡度应   (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2)如果通过A、B、C三点的时间如图所示,但小明是在小车过了B点才计时,这样会使   段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大;   段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1)较小;使小车缓慢下滑,便于测量时间
(2)BC;AC;0.24
(3)变速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 算出BC段速度偏大。AC段的路程是s1=120cm=1.2m
AC段的时间t=5s,所测的平均速度是准确的,该段的平均速度是 =0.24m/s
(3)观察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s,下半程运动时间为2s,由 可知,上半程的速度小于下半程的速度,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设置的小一些;
(2)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3)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即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1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金属片的作用是   .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2)大;大
(3)0.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能够方便准确计时,即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从斜面由静止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故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滑到底端所用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小车通过距离S=0.30cm,所用时间t=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 。
【分析】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利用测量的长度、时间计算速度的大小,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8.(2020八上·越秀期末)小刚喜欢滑板,当他在斜坡上玩滑板时发现,滑板在同一坡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的距离越大,它的速度就越快。于是他猜想: “在同一坡度,物体由静止开始下滑的距离越大,物体的平均速度就越大。”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小刚找来了一块长木板、一块金属片、一个木块和一辆小车,组装器材如下图所示。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除了图中所需要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把小车放在斜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请简要补充实验步骤(可用文字或画图来描述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所测量的相关物理量。
【答案】(1)
(2)刻度尺和秒表
(3)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④只改变小车在长木板的位置,即改变下滑的距离,其余条件均不变,多次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算出平均速度。⑤比较多次实验所得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若下滑距离越长,速度越大,则猜想成立,反之则不成立。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除了图中所需要的器材外,还需要刻度尺测路程,秒表测时间。(3)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④只改变小车在长木板的位置,即改变下滑的距离,其余条件均不变,多次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算出平均速度。⑤比较多次实验所得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若下滑距离越长,速度越大,则猜想成立,反之则不成立。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测量速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长度,秒表测量时间;(3)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并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