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31 16: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新中国成立以后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它有什么特点?
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我们国家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有人形容中苏关系是“同志+兄弟”的关系
咦,怎么我们家的朋友只有一两个是大国?
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怎样做呢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195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带着以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
这次会议的特点和中心议题是什么?
万隆会议召开过程中为何出现紧张的气氛?
打破万隆会议僵局的关键是什么?
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A.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B. 维护民族独立;
C. 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发展道路不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亚非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50年前的亚非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旧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不平等
不独立
无自主
的屈辱外交
独立
自主
和平
的外交
外交形势
取得成果
面临考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3、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 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二十世纪10个最伟大的人物 在美国人心目中,以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1. 富兰克林·罗斯福 2.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3. 温斯顿·丘吉尔 4. 毛泽东 5. 圣雄甘地 6. 约瑟夫·斯大林 7. 周恩来 8.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9. 戴高乐 10. 伍德罗·威尔逊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