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大部分会形成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土壤形成过程中(
)
A.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次越少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
C.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D.气候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土壤的组成,可知,①为空气,②为矿物质,③为有机质,④为水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属于有机物,会形成土壤中的③有机质,故选C。
2.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土壤越厚,土壤层次越多,A错误;岩石的风化物形成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B正确;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C错误;生物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候为土壤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B.土壤由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D.土壤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农作物的种植可降低肥力
4.野外对土壤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颜色
B.土壤质地
C.土壤肥力
D.土壤剖面构造
5.耕作土壤(
)
A.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B.熟土层土质疏松
C.自上而下都属于耕作层
D.耕作层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答案】3.C
4.A
5.B
【解析】3.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A错误;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错误;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不会降低土壤肥力,D错误;故选C。
4.土壤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其中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观察的是土壤颜色,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复杂,A错误;耕作层又称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B正确;耕作土壤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C错误;犁底层具有保肥保水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021年3月4日我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火星大气稀薄,其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完成下面小题。
6.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布满撞击坑的原因有(
)
①距太阳远
②离小行星带近
③大气稀薄
④物理风化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火星土壤是指火星岩石受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火星土壤中(
)
A.不含矿物质
B.无成土母质
C.不含有机质人
D.有腐殖质层
【答案】6.B
7.C
【解析】6.与地球相比,火星距太阳远并不会对陨石坑的数量产生影响,①错;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火星离小行星带近,被陨石撞击的可能性大,②正确;地球有浓密的大气,陨石在掉落过程中与大摩擦、燃烧,基本都烧完或者解体成小块了,真正能够落到地面并形成陨石坑的非常少,火星虽然同样有大气层,但因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大气层稀薄得多,所以不以将陨石燃烧怠尽,③正确。物理风化强弱与够撞击坑关系较小,④错误。B项的②③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岩石风化之后产生的碎屑物质,具有岩石的一些属性,含有矿物质,A错误;成土母质是在岩石风化之后产生的碎屑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火星岩石风化之后土壤中有成土母质,B错误;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层都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枯枝落叶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火星上没有生物生存,所以火星土壤中不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层,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主要原因: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所以土壤肥沃。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特点及改良措施:土壤呈酸性,可添加熟石灰进行酸碱中和;土质黏重,可掺沙子进行改善;土壤贫瘠,可增施有机肥。
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答案】8.B
9.A
【解析】8.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
9.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的结构及其成因。土壤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自然因亲和人类活动练合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史,而且是一个在形态、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地球表面的土壤之所以存在着性质的变异,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上,上述成土因子的变异所造成的。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的厚度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肥力高低
D.腐殖质的含量
11.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0.B
11.C
【解析】10.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的最初来源,B正确;地形可以决定着土壤层的厚度,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C错误;腐殖质的含量主要由生物活动和气候因素决定,成土母质对其影响小,D错误;故选B。
11.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B错误;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变薄。
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
A.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B.淀积层、腐殖质层、淋溶层
C.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
D.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
13.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12.A
13.C
【解析】12.甲靠近有机层,为腐殖质积累形成的腐殖质层;乙位于腐殖质层之下,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为淋溶层;丙靠近成土母质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本层为淀积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生物的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物质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为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故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除积极参与岩石风化外,还在土壤形成中进行着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和植物时,土壤的形成才真正开始。植物对土壤的形成最主要的是:能累积和集中养分,使养分集中在表层,对肥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物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15.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答案】14.C
15.B
【解析】14.该地地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雨量大,淋溶作用较强,A错误。该区域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强,B错。该区域高温多雨,土壤发育程度高,分解快,植被生长旺盛,代谢快,有机质积累少,矿物质养分流失速度快,土壤贫瘠,C正确、D错误。故选C。
15.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类,人类活动无法改变成母质的厚度,A错;水稻土是指人类在长期淹水种水稻的条件下,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而形成的土壤,能为土壤补充矿物质和有机养分,B正确。人类活动并不能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C错。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不利于农作物高产,D错。故选B。
【点睛】水稻土壤不是自然形成的。水稻土壤是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
2019年10月3日,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层样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填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17.红壤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却富含铁、铝氧化物,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18.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大量施用化肥③增施熟石灰④掺沙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6.A
17.A
18.B
【解析】16.解题的关键由红壤得出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A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矿物质成分,B错;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生物提供的枯枝落叶较多,但关键在于气候湿热导致有机质被分解,C错;成土时间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是土壤长时间受淋溶作用影响的结果,但成土时间不是最基本的要素,D错。故选A。
17.红壤中铁、铝元素富集是脱硅富铝化作用的结果,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强烈的淋溶作用导致的。即使成土母质中含有大量碱金属或者碱土金属,也会因为强烈的淋溶作用而迁移,铁铝则相对富集,例如含大量碱土金属的石灰岩风化物,在中国南方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依然会发育为红色石灰土和红壤。因此红壤是一种地带性土壤,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增施熟石灰
,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掺沙子改良土质黏重,保证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农业生产。①③④正确,②错,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脸,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成下面小题。
19.红壤的肥力、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C.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
D.由低纬向高纬风化作用增强
21.该区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硬叶林
【答案】19.B
20.C
21.A
【解析】19.红壤呈酸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低。推广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①正确;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壤的酸性,③正确;掺沙可以降低土壤的黏性,增强通气透水性,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结构,②错误。综上分析,①③④正确,故选B。
20.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A错误。成土母质是士壤矿物质的来源,B错误。陡峭的山坡易受流水侵蚀,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降低,风化作用減弱,D错误。故选C。
21.该地区土壤为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有关知识。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況)、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士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近年来我国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B.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C.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D.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23.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答案】22.A
23.C
【解析】考查土壤的相关知识。
22.据材料可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进行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垦殖,导致流水冲刷黑土严重,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少。C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C。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24.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25.“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答案】24.C
25.C
【解析】24.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导致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养分含量较高,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造成的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这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故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故C正确;据表可知,耕地速效磷衰退率较低,表明含量较高;速效钾衰退率为负值,表明含量增加,故D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6.读“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土壤形成因素的角度,说出图中岩石风化产物的名称,并描述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岩石风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
(2)写出图中“吸收”的含义。
(3)说出图中生物与腐殖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图示“循环”的顺序可以表述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③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④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
A.①→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①
(5)写出与图中“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关系。
【答案】(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植物通过根系,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大气(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
(3)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4)B
(5)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关系: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淋失作用也强。
【解析】本题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岩石风化产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保留了岩石中的矿物质,故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会影响土壤的质地。温度越高,岩石风化越快,降水量越大,岩石越易风化,故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图中“吸收”位于植物的根部,体现了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成土母质、水、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以供生物生长。
(3)生物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枯枝落叶等生物残体,这些生物残体为有机物,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还存在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4)根据(2)(3)题可知,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生长过程会形成生物残体,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腐殖质营养丰富,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故选B。
(5)气温高、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故与“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为气温、降水,即气候因素。气候干冷地区,土壤淋失作用弱,气候湿热地区土壤淋失作用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下图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分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大部分会形成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土壤形成过程中(
)
A.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次越少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了无机养分
C.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D.气候是影响其发育最活跃的因素
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生物的疏松表层
B.土壤由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D.土壤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农作物的种植可降低肥力
4.野外对土壤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颜色
B.土壤质地
C.土壤肥力
D.土壤剖面构造
5.耕作土壤(
)
A.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B.熟土层土质疏松
C.自上而下都属于耕作层
D.耕作层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2021年3月4日我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由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火星大气稀薄,其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完成下面小题。
6.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布满撞击坑的原因有(
)
①距太阳远
②离小行星带近
③大气稀薄
④物理风化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火星土壤是指火星岩石受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火星土壤中(
)
A.不含矿物质
B.无成土母质
C.不含有机质人
D.有腐殖质层
读所示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
8.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9.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的厚度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肥力高低
D.腐殖质的含量
11.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同学们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土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
A.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B.淀积层、腐殖质层、淋溶层
C.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
D.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
13.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物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15.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2019年10月3日,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层样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填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17.红壤的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却富含铁、铝氧化物,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18.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大量施用化肥③增施熟石灰④掺沙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脸,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成下面小题。
19.红壤的肥力、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C.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
D.由低纬向高纬风化作用增强
21.该区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硬叶林
近年来我国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B.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C.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D.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23.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24.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25.“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26.读“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土壤形成因素的角度,说出图中岩石风化产物的名称,并描述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指出岩石风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
(2)写出图中“吸收”的含义。
(3)说出图中生物与腐殖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图示“循环”的顺序可以表述为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③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④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
A.①→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①
(5)写出与图中“淋失”密切相关的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