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3 防灾减灾 同步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1 08:51: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拍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监测工作
C.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逃生时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次数②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③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④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属于防灾减灾措施的是(

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②加固堤坝
③营造防护林体系④提高城市化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某学校进行了一次防灾演习(如下图),此次演习针对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火灾
C.台风
D.洪涝
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多轮强降水,多地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洪涝带来的危害有(

①淹没农田、聚落等
②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③引发海水倒灌
④破坏生态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中,合理的有(

①修筑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②停止洪水易发区所有经济活动
③建立灾害救援与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
④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地震,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导致金沙江支流上的红石岩水电站损毁,并引发险情。险情排除后,工程人员对堰塞湖进行除害兴利成库改造,建成新的红石岩堰塞湖水利工程。下图为红石岩堰塞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堰塞体形成后应及时(

A.拆除原水库坝体扩大库容
B.腾空堰塞体上游水库库容
C.利用原引水涵洞进行泄洪
D.堰塞体下游水库截水滞洪
9.堰塞湖除害兴利成库改造中应(

A.不轻易改变堰塞体现状
B.对堰塞体进行整体拆除
C.对堰塞体进行加固防渗
D.废弃原水库的全部设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11.下列工程建设对泥石流灾害减灾作用较明显的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B.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C.太湖综合治理工程
D.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2020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湖南、贵州、江西等多个省份灾情严重。完成下面小题。
12.此次特大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主要是(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
C.流域面积大,汇水多
D.围湖造田,调蓄能力差
13.遭遇洪涝灾害时正确的自救措施有(

①开车快速通过积水桥洞
②水位上涨时游泳逃跑
③迅速往建筑物高处转移
④避开下垂的电线断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自救与互救包括的内容有(

A.灾前防御、灾中救援和灾后自我保护
B.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恢复
C.灾前防御、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恢复
D.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15.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自救内容包括(

①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②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③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灾害预警信息④准备地震的应急救援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①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②房屋全面消毒后再入住
③电器干燥后再使用④地震后即返回家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地震后的危险区域主要有(

①山坡处②广告牌下③危墙下④电线杆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针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下图为黄河龙门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1)说出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站
水文站
地震台
地质环境监测站
(2)简述我国在黄河龙门水文站用吊箱测流的主要原因。
(3)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并举例说明任一特点在防灾减灾中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拍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监测工作
C.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逃生时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
【答案】1.C
2.D
【解析】1.甲、乙、丁三幅图中的聚落位于出山口处,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丙聚落位于山脊旁,且海拔高于河流,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C符合题意。故选C。
2.由于泥石流多沿山谷自上而下流动,逃生时要避开泥石流的流动区域。因此,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是正确方法,D对,C错。较陡山体凹坡容易发生泥石流,A错。泥石流的监测应在泥石流沟谷中上游,B错。故选D。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次数②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③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④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下列属于防灾减灾措施的是(

①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②加固堤坝
③营造防护林体系④提高城市化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某学校进行了一次防灾演习(如下图),此次演习针对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火灾
C.台风
D.洪涝
【答案】3.B
4.C
5.A
【解析】3.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普及避灾自救技能,有利于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②③正确;自然灾害是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防灾减灾不会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①错;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④错。故本题B项正确。
4.自然灾害“以防为主”,需要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加固堤坝是防洪的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河流含沙量,减轻洪涝的发生。①②③正确;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诱发灾害,④错。故本题排除ABD三项,C项正确。故选C。
5.从图片看出学生躲到课桌下面,是地震自救的应急方式。当地震发生时,来不及撤离的时候应该就近选择安全的地方避震,下蹲,用手或其他物品护住头部,用毛巾或者衣服捂住口鼻,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或内墙角处,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故选A。
【点睛】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法。保障安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是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三是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如:在教室中可躲到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或内墙角处,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
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多轮强降水,多地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洪涝带来的危害有(

①淹没农田、聚落等
②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③引发海水倒灌
④破坏生态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措施中,合理的有(

①修筑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②停止洪水易发区所有经济活动
③建立灾害救援与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
④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6.B
7.D
【解析】6.洪涝会淹没农田、聚落等,从而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①符合题意;洪涝通过淹没和冲毁等方式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②符合题意;洪涝时河水水位高,因此海水很难进入河道,不会引发海水倒灌现象,③不符合题意;通过淹没和冲毁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7.修筑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可以减轻洪涝强度和灾害损失,①符合题意;停止洪水易发区所有经济活动,可能会减少灾害损失,但不现实,不属于合理措施,②不符合题意;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制定应急措施,建立灾害救援与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可以提高抗灾能力,有效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是合理的措施,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洪涝灾害的防减具体措施:生物措施—流域内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开挖新河等;农业措施——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或:中上游—兴修水库;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开挖新河;退耕还湖。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地震,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导致金沙江支流上的红石岩水电站损毁,并引发险情。险情排除后,工程人员对堰塞湖进行除害兴利成库改造,建成新的红石岩堰塞湖水利工程。下图为红石岩堰塞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堰塞体形成后应及时(

A.拆除原水库坝体扩大库容
B.腾空堰塞体上游水库库容
C.利用原引水涵洞进行泄洪
D.堰塞体下游水库截水滞洪
9.堰塞湖除害兴利成库改造中应(

A.不轻易改变堰塞体现状
B.对堰塞体进行整体拆除
C.对堰塞体进行加固防渗
D.废弃原水库的全部设施
【答案】8.C
9.C
【解析】8.堰塞湖险情危急,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救灾措施。由图示可知,拆除原水库坝体无法有效解决堰塞体溃决的隐患,A错。需要为堰塞湖溃决风险做好准备,下游水库腾出库容可减轻溃决造成的危害,而不能截水滞洪;腾空堰塞体上游水库库容会增大堰塞湖水位、加剧堰塞体溃决风险,BD错。利用原水库引水涵洞泄洪可快捷排出少量堰塞湖内积水,降低堰塞体溃坝风险,C对。故选C。
9.由“除害兴利成库”可推测,堰塞湖改造是把现有的堰塞体改造为拦水大坝,故应当对堰塞体进行防渗、加固改造,C对。不改变堰塞体现状,堰塞湖依然存在溃决风险,A错。由图可知,堰塞体体积巨大(远大于原水电站坝体),拆除难度大,成本高,且拆除堰塞体后容易使两侧塌方山体失去支撑,引发再次崩塌,B错。原水库的引水涵洞、发电厂房等设施没有被破坏,有继续利用的可能,D错。故选C。
【点睛】仔细看图,分析图中原水库坝体、堰塞湖水位、堰塞体及发电厂等的相互位置关系,能便于理解除害兴利改造中的各种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11.下列工程建设对泥石流灾害减灾作用较明显的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B.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C.太湖综合治理工程
D.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答案】10.B
11.A
【解析】10.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跑,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11.地表植被的破坏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能保持水土,因此能减轻泥石流灾害,A对正确;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是防洪防凌、发电、减淤、灌溉,故可排除B;太湖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治理水环境,C错误;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治理防治荒漠化,D错误。故选A。
【点睛】当发生泥石流时,由于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跑,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2020年7月,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湖南、贵州、江西等多个省份灾情严重。完成下面小题。
12.此次特大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主要是(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
C.流域面积大,汇水多
D.围湖造田,调蓄能力差
13.遭遇洪涝灾害时正确的自救措施有(

①开车快速通过积水桥洞
②水位上涨时游泳逃跑
③迅速往建筑物高处转移
④避开下垂的电线断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B
13.D
【解析】12.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是地形因素,A错误;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洪灾,B正确;流域面积、围湖造田均不是气候原因,CD错误。故选B。
13.开车快速通过积水桥洞,车辆容易熄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①错误;水位上涨时水势复杂,游泳逃跑容易体力不支,②错误;迅速往建筑物高处转移,躲避洪水,③正确;避开下垂的电线断头,避免被电击,④正确。故选D。
【点睛】洪涝灾害一般发生于多台风和暴雨的地区。每当洪涝灾害爆发时路旁的树木、电线杆都会被其通通摧毁,人们的生活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当灾害严重时,洪涝还会破坏、吞噬人们的家园,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我们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措施。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自救与互救包括的内容有(

A.灾前防御、灾中救援和灾后自我保护
B.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恢复
C.灾前防御、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恢复
D.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15.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自救内容包括(

①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②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③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灾害预警信息④准备地震的应急救援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①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②房屋全面消毒后再入住
③电器干燥后再使用④地震后即返回家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地震后的危险区域主要有(

①山坡处②广告牌下③危墙下④电线杆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4.D
15.B
16.A
17.D
【解析】14.由所学知识可知,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内容基于时间的顺序依次为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D正确,B错误;灾前防御属于国家层面的内容,AC错误;故选D。
15.由所学知识可知,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自救内容包括: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准备地震的应急救援包等,①②④符合;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其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天气预报不可能预报地震,③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洪涝灾害中的洪水,水质差,污染严重,其浸泡过的食物不能食用,①符合;浸泡过的房屋也必须加以相应的消毒处理,才能入住,②符合;家用电器被水浸泡后,如果没有干燥就使用容易发生危险,应干燥后再使用,③符合;地震后,可能还有余震,不能立即返回家中,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地震后山坡处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广告牌容易掉落,砸伤行人;危墙容易倒塌砸伤行人;电线杆容易倒伏、漏电等,易伤人;以上四地都属于地震后的危险区域,①②③④都符合,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针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下图为黄河龙门水文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验。
(1)说出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站
水文站
地震台
地质环境监测站
(2)简述我国在黄河龙门水文站用吊箱测流的主要原因。
(3)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并举例说明任一特点在防灾减灾中的意义。
【答案】(1)见下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
监测的主要自然灾害
气象站
寒潮、旱灾等
水文站
洪涝、凌汛等
地震台
地震
地质环境监测站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吊箱测流最适合在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测验流量;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属于高含沙河流,且冲淤变化较大,适合吊箱测流。
(3)特点:能够对众多自然灾害进行监测,构成全面系统;能够对众多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意义: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帮助抗灾机构有效地组织抗灾活动,检查各种抗灾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解析】本大题以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为材料,涉及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中的各类监测站,针对性地监测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更加专业、准确,如气象站主要监测早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水文站主要监测洪涝、凌汛等水文灾害;地震台主要监测地震灾害;地质环境监测站主要监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2)据材料可知,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测验的设施,抓住关键词“高含沙”进行逻辑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属于高含沙河流,冲淤变化大,适合进行吊箱测流。
(3)据材料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特点:所监测的自然灾害种类齐全,体现灾害监测系统的全面性(广度);同时还能监测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等过程,体现监测系统的动态性。意义可从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全面性、动态性展开分析,如动态监测时效性强,可以及时了解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并将灾情及时传递到抗灾机构,帮助抗灾机构有效地组织抗灾活动,检查各种抗灾措施的效果,以便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避免灾害的蔓延和加剧;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监测系统的全面性,能够监测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以便及时做好灾害应对措施,防御性强;灾害监测系统最终目的都是防灾减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