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为喀斯特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喀斯特地貌不利于交通运输建设,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貌(
)
A.地形崎岖,地表破碎
B.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C.山高谷深,山河纵列
D.河流纵横,沼泽广布
【答案】1.C
2.A
【解析】1.由图可知,甲为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地貌,A错误;乙为曲流,为河流的侵蚀地貌,B错误;丙为喀斯特景观,C正确;丁为海蚀柱、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地貌,D错误;故选C。
2.喀斯特地貌不利于交通运输建设,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表破碎,多地下暗河,地质条件复杂,A正确;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暖热,无冰川,B错误;山高谷深,山河纵列,是横断山区的景观,C错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沼泽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自然形成的喀斯特地形是一种雄丽壮观的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的湿润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等。
下左图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右图为云南省昆明市内的路南石林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两区域高大植被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森林破坏
B.降水量少
C.土层浅薄
D.气温较低
4.与路南石林相比,造成柳江喀斯特地貌区内石林、石芽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石灰岩岩层已全部侵蚀
B.流水溶蚀作用较弱
C.风力沉积物掩埋石灰岩
D.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答案】3.C
4.B
【解析】3.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构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石灰岩,这种岩石非常容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而分解,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质很容易随着水流进入河流、地下河以及其他水系,造成严重的营养物质流失,以致土层浅薄贫瘠,故植被很难发育,高大植被稀少,C正确;森林破坏属人为原因,A错误;云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气候湿润,降水丰富,BD错误;故选C。
4.云南石林和柳江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差别主要在云南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流水溶蚀作用持续,而河北温度相对较低、降水量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弱,B正确;石林、石芽并非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CD错误;石灰岩岩层并未被全部侵蚀,A错误;故选B。
【点睛】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属于流水溶蚀作用。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后的形状也不同,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518.6米,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米处,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天门洞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溶蚀
C.海蚀
D.风蚀
6.推测天门洞形成时的位置在(
)
A.断崖
B.地下河
C.风口
D.海平面
【答案】5.B
6.B
【解析】5.由材料可知,天门山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为可溶性岩石;而且位于湖南省的天门山,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因此天门洞主要是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B正确。风化、风蚀作用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不明显,A、D错误。海蚀作用出现在海滨地区,天门山处于内陆,不可能受到海蚀作用,C错误。
6.由上题分析可知,天门洞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因此天门洞最初形成时的位置最可能在地下河,后来随着地壳抬升露出地面,B正确。刚开始形成时,不会在断崖、风口、海平面,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石灰岩,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在降水丰富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被侵蚀形成溶蚀地貌,例如溶洞等。
下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波浪沉积
8.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
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
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
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
【答案】7.B
8.D
【解析】7.“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为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B正确。广西降水较多,风力作用较弱,AC错误。该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而非沉积地貌,与波浪沉积无关,D错误。故选B。
8.广西喀斯特地貌景观--桂林山水地貌景观特征是结合图片可知“峰峦叠嶂,青树翠蔓”是较贴切的描述,D正确。地形平缓、形似折扇描述的是冲积扇或三角洲地貌,A错误。高耸尖锐、脊似刀刃是冰川地貌,B错误。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描述的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2020年1月11日,坐落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地“大窝凼”中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图示为射电望远镜及周围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贵州平塘“大窝凼”洼地的成因可能是(
)
A.地质时期海水遗迹
B.陨石撞击的深坑
C.石灰岩溶洞坍塌
D.岩浆喷发的火山口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一马平川,沃野千里
B.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冰川广布,河湖众多
11.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有(
)
①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岩石透水性强,利于排水③地处偏僻,劳动力价格低④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A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大窝凼”洼地为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石灰岩溶洞坍塌形成天坑,C正确,ABD错,故选C。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地表崎岖,奇峰林立,B正确;“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多形成肥沃的广袤平原,A错;“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多形容黄土地貌,C错;“冰川广布,河湖众多”多形容冰川地貌,D错。故选B。
11.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所在地为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喀斯特地区岩石的透水性强,利于排水,①②正确;该项目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应为专业团队建设,选址在该地并非考虑该地劳动力价格低,③错;射电望远镜有别于传统的光学望远镜,主要考虑电磁干扰等,另外,贵州多阴雨天气,空气稀薄描述不当,④错。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牛扼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导致牛扼湖跟原河道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3.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答案】12.A
13.B
【解析】12.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随着凹岸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或随着河道弯曲,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曲流就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因此大致牛轭湖与河道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符合题意;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地壳下陷都不是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原因,排除B、C、D,本题选A项。
13.河流截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的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增加,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从而减弱洪水灾害,B正确;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C错误;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A错误;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不利于河道淤积,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点睛】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与原有河道相比,新河道流程变短,流速、流量增大;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新的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
读地貌类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的地貌类型是(
)
A.喀斯特地貌
B.冲积扇
C.三角洲
D.河漫滩
15.形成图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14.B
15.A
【解析】1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山麓,呈扇形分布,应该是冲积扇,B正确;喀斯特地貌地表多峰林,地下多溶洞,与图中地貌特征不同,排除A;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地区,多低平的沙洲,与图中地貌特征不同,排除C;河漫滩位于宽阔河谷两侧,大多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汛期时有可能被河水淹没,与图中地貌特征不同,排除D。故选B。
15.由上题可知该地貌是山前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因此形成冲积扇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A正确;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黄土等地貌,风化形成风化壳,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形成沟谷地貌,均与图中地貌不同,排除BCD。故选A。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牛扼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取直后的遗留河道。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某河段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年、1988年、1992年、2002年辽河某段河道,其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17.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
)
A.流程变长
B.流速增大
C.流量减小
D.河床变浅
18.图示河道的变化主要发生在(
)
①地势平缓地区②地势陡峭地区
③河流中上游地区④河流中下游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6.D
17.B
18.B
【解析】16.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根据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判断,观察下图中红色部分河道的演化,可知其发展先后顺序对应是:1984年—丁,1988年—甲,1992年—丙,2002年—乙,ABC错误,故选D。
17.牛轭湖的形成与曲流发展有关。牛轭湖形成后,河道裁弯取直,较原有河道,新河道基本没有弯曲,流程变短,流速变快、流量增大,A错误,B正确,C错误;新的河道流速快、流量大,泥沙淤积减少,河床变深,D错误,故选B。
18.在地势平缓地区的河流,流速较慢,河流对河道侧蚀作用,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地势平缓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故①④正确,河流中上游地势陡峭,以下切作用为主,不会形成曲流,②③错误,所以该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牛轭湖形成的三个阶段:—阶段,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二阶段,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三阶段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
,原有的河曲被废弃,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扇三角洲是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黄羊泉扇就是从约1万年前的扇三角洲脱离玛纳斯湖演变而来的冲积扇。下图为黄羊泉扇位置及扇缘区浅层沉积物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黄羊泉扇地表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扇缘、中扇、上扇
B.中扇、上扇、扇缘
C.上扇、中扇、扇缘
D.扇缘、上扇、中扇
20.扇缘沉积岩层中有含砾粗砂岩,说明形成该沉积层的时期内(
)
A.湖水淹没整个扇缘
B.以河流沉积为主
C.湖区流域植被茂盛
D.河流水量变化小
21.根据沉积物剖面图中的各沉积层粒径变化可以推测艾里克湖面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大小交替变化
【答案】19.C
20.B
21.D
【解析】19.由材料可知,黄羊泉扇属于冲积扇地貌,冲积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靠近山体的部分叫做扇顶,即图中上扇,远离山体的最远部分叫做扇端(扇缘、外扇),这两个部分中间的叫做扇中。靠近山体的上扇是近源沉积,流水速度较快,以较粗的沉积物为主,大小混杂,分选、磨圆一般比较差,从扇顶向扇端,随着流水速度的减缓,冲积物的粒度变细,分选性变好,所以黄羊泉扇地表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排序是上扇、中扇、扇缘,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C。
20.湖水淹没整个扇缘,湖水平静,泥沙沉积,扇缘沉积的泥沙颗粒应该较小,A错误;河流的流动性好,搬运作用强,能够搬运较大颗粒砾石到冲积扇扇缘位置,进而沉积形成颗粒较粗的沉积岩,若在扇缘沉积岩层中出现含砾粗砂岩,说明该时期以河流沉积为主,B正确;湖区流城植被茂盛,水土流失小,植物涵养水源、固沙能力强,冲积扇扇缘一般不会形成较粗砾岩,C错误。扇缘颗粒较小,但是含砾粗砂岩颗粒大,因此河流水量变化大,D错误。故选B。
21.根据沉积物剖面图中的各沉积层粒径变化可以看出沉积物中有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细砂岩,沉积岩粒径变化较大,交替出现。只有湖面积大小交替变化才能出现沉积物粒径变化。不可能出现湖泊面积逐渐变大或变小以及不变的现象,所以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流水堆积及风力堆积时对颗粒物具有分选性,即颗粒物大小在堆积时有序沉积,一般粒径大的先堆积,粒径小的后堆积;一般搬运距离越长,分选性越明显。
冲积扇根据环境不同分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下图为“旱扇”和“湿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旱扇”上河流多发育成辫状水系
C.“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23.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22.D
23.B
【解析】22.“旱扇”和“湿扇”的沉积颗粒物都是自扇顶到扇缘逐渐减小,河流流出出山口,地势变低缓,流速变缓,搬运能力减弱,所以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A错误。辫状水系主要分布在流量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地区,“旱扇”是由于时令河冲积形成的,时令河的流量较小,B错误。“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因此河流的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小,C错误。“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的流量较大,因此发育面积通常较“旱扇”大,D正确。故选D。
23.我国“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形成的,我国的时令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较强,是“旱扇”发育的活跃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流水冲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有: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暑期某中学地理社团分成两组,分别前往云贵高原和新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表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下图为新疆简图。
(1)结合材料,排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
(2)图中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其所在地的地貌为___________,地貌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
(3)在新疆研学期间,同学们体验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1)③④①②
(2)冲积扇。形状呈扇形;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厚度逐渐变薄;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任答3点)
(3)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
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需要结合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常见外力作用即可作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图可知,喀斯特地貌指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其早期为海洋环境,故③最早,而后地壳抬升,石灰岩裸露,形成④形态,再后来经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和暗河,形成①形态,地下溶洞和暗河进一步扩大,形成②形态,故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③④①②。
(
2
)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地貌,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形变得平坦开阔,河流携带泥沙泥沙碎石在山前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从扇顶(冲积扇顶端,刚出山口处)到扇缘(冲积扇边缘部分)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沉积物颗粒直径由大变小。
(3)在如图所示地区考察期间,同学们中午穿夏装,晚上穿棉服,其原因是新疆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间天上无云或者少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为喀斯特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喀斯特地貌不利于交通运输建设,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貌(
)
A.地形崎岖,地表破碎
B.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C.山高谷深,山河纵列
D.河流纵横,沼泽广布
下左图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右图为云南省昆明市内的路南石林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两区域高大植被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森林破坏
B.降水量少
C.土层浅薄
D.气温较低
4.与路南石林相比,造成柳江喀斯特地貌区内石林、石芽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石灰岩岩层已全部侵蚀
B.流水溶蚀作用较弱
C.风力沉积物掩埋石灰岩
D.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518.6米,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米处,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天门洞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溶蚀
C.海蚀
D.风蚀
6.推测天门洞形成时的位置在(
)
A.断崖
B.地下河
C.风口
D.海平面
下图为广西桂林某地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沉积
D.波浪沉积
8.关于图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平缓,形似折扇
B.高耸尖锐,脊似刀刃
C.千沟万壑,植被稀疏
D.峰峦叠嶂,青树翠蔓
2020年1月11日,坐落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地“大窝凼”中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图示为射电望远镜及周围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贵州平塘“大窝凼”洼地的成因可能是(
)
A.地质时期海水遗迹
B.陨石撞击的深坑
C.石灰岩溶洞坍塌
D.岩浆喷发的火山口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一马平川,沃野千里
B.地表崎岖,奇峰林立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冰川广布,河湖众多
11.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有(
)
①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岩石透水性强,利于排水③地处偏僻,劳动力价格低④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牛扼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导致牛扼湖跟原河道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13.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可以(
)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读地貌类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的地貌类型是(
)
A.喀斯特地貌
B.冲积扇
C.三角洲
D.河漫滩
15.形成图中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牛扼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取直后的遗留河道。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某河段的河道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年、1988年、1992年、2002年辽河某段河道,其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17.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
)
A.流程变长
B.流速增大
C.流量减小
D.河床变浅
18.图示河道的变化主要发生在(
)
①地势平缓地区②地势陡峭地区
③河流中上游地区④河流中下游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扇三角洲是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黄羊泉扇就是从约1万年前的扇三角洲脱离玛纳斯湖演变而来的冲积扇。下图为黄羊泉扇位置及扇缘区浅层沉积物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黄羊泉扇地表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扇缘、中扇、上扇
B.中扇、上扇、扇缘
C.上扇、中扇、扇缘
D.扇缘、上扇、中扇
20.扇缘沉积岩层中有含砾粗砂岩,说明形成该沉积层的时期内(
)
A.湖水淹没整个扇缘
B.以河流沉积为主
C.湖区流域植被茂盛
D.河流水量变化小
21.根据沉积物剖面图中的各沉积层粒径变化可以推测艾里克湖面积(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大小交替变化
冲积扇根据环境不同分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下图为“旱扇”和“湿扇”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旱扇”上河流多发育成辫状水系
C.“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23.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暑期某中学地理社团分成两组,分别前往云贵高原和新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表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下图为新疆简图。
(1)结合材料,排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
(2)图中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其所在地的地貌为___________,地貌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
(3)在新疆研学期间,同学们体验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