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
雅丹地貌是指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雅丹地貌形成于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风力侵蚀
2.对雅丹地貌形态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堆积物软硬程度
B.堆积物颜色
C.风力大小
D.风向来源
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下图为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该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缓坡是迎风坡
B.陡坡是迎风坡
C.肯定不会移动
D.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
4.该地区植被的特点是(
)
A.叶片宽阔
B.根系发达
C.四季常青
D.常见茎花、板根
下图为某类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力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水作用
6.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堆积在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完成下面小题。
7.灌丛沙丘多出现在(
)
A.沙漠之中
B.绿洲边缘
C.河湖附近
D.乔木周边
8.随着灌丛沙丘增多,当地自然环境(
)
①植被增多②植被减少③地下水增多④地下水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9.下面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c
B.云贵高原-d
C.青藏高原-a
D.东南丘陵-b
10.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
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为送别角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
12.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
A.海蚀柱
B.滩涂
C.潟湖
D.沙坝
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
)
A.岩石坚硬度不同
B.山脉的走向不同
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
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
14.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
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
读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海岸地貌主要为(
)
A.海浪侵蚀地貌
B.海岸堆积地貌
C.风力积地貌
D.雅丹地貌
16.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沙滩
D.海蚀崖
下面左图为澳大利亚局部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著名的"十二使徒岩"海岸景观。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十二使徒岩"现在只剩7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形成"十二使徒岩"海岸景观的主要作用力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18.造成"十二使徒岩"坍塌的主要动力是(
)
A.海潮
B.风力
C.冰川
D.流水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海岸与滨岸坝之间,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的浅水区)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
(1)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古海蚀崖的形成过程。
(2)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澙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
雅丹地貌是指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如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雅丹地貌形成于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风力侵蚀
2.对雅丹地貌形态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堆积物软硬程度
B.堆积物颜色
C.风力大小
D.风向来源
【答案】1.D
2.B
【解析】1.材料中“干旱地区”,“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
可推出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为风力作用,”形成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可推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雅丹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垄脊常与主风向一致,因此堆积物的软硬程度,风力大小,风向来源,都会影响到地貌形态,而堆积物的颜色与雅丹地貌形态没有关系,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新月形沙丘分布。下图为新疆一处受西北风影响形成的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该沙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缓坡是迎风坡
B.陡坡是迎风坡
C.肯定不会移动
D.风向与缓坡坡向垂直
4.该地区植被的特点是(
)
A.叶片宽阔
B.根系发达
C.四季常青
D.常见茎花、板根
【答案】3.A
4.B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缓坡是迎风坡
,陡坡是背风坡,A正确,B错误;该沙丘既有可能是流动沙丘也有可能是固定沙丘,C错误;缓坡为迎风坡,风向与缓坡的坡向相反,D错误。故选A。
4.该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植被应该具有明显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根系发达,有利于植物吸收深层地下水,B正确;叶片宽阔,消耗水分多,不是沙漠植被的特征,A错误;四季常青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特征,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季节变化明显,C错误;常见茎花、板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D错误。故选B。
【点睛】沙丘形态和风向的关系
下图为某类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力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海水作用
6.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5.C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分布。
5.本题考查学生对地貌的认识。图中的地貌为风蚀雅丹地貌,主要的作用力应该是风力作用,流水和风力共同作用也可以形成雅丹地貌,但风力作用是主要的作用力,A项错误。冰川作用和海水作用不会形成雅丹地貌,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6.本题考查风沙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图中的雅丹地貌是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我国具有较强风沙作用的区域是西北地区,B项正确。东北地区是湿润和半湿润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风沙侵蚀作用较小,A项错误。东南地区降水较多,广泛分布丹霞地貌,受风沙侵蚀作用小,C项错误。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受风沙侵蚀作用小,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气候干旱,靠近冬季风源地,加上植被覆盖率低,光照强,蒸发量大,土质疏松,风沙侵蚀作用强,风沙地貌广布。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堆积在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完成下面小题。
7.灌丛沙丘多出现在(
)
A.沙漠之中
B.绿洲边缘
C.河湖附近
D.乔木周边
8.随着灌丛沙丘增多,当地自然环境(
)
①植被增多②植被减少③地下水增多④地下水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7.B
8.A
【解析】7.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B正确。沙漠中缺水,无法生长灌丛,A错误。河湖附近水源丰富,沙丘分布少,C错误。大量沙丘分布的地方水资源数量较少,不易生长乔木,D错误。故选B。
8.随着灌丛沙丘增多,当地的沙丘不断被灌丛固定,沙化减轻,灌丛增多,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地下水增多,①③正确,故选A。
【点睛】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沙丘类型。这是半固定沙丘中最常见的沙丘。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大,凡是水分条件较好,有植物生长的地方都可见到。
读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9.下面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c
B.云贵高原-d
C.青藏高原-a
D.东南丘陵-b
10.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沉积
【答案】9.B
10.C
【解析】9.图中,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的是:准噶尔盆地-a(风蚀蘑菇);云贵高原-d(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b(冰川侵蚀);东南丘陵-c(丹霞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送别角(CapeFarewell)是位于40°30'S,172°41'E的一处象鼻山造型的岩礁,这里是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下图为送别角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冻融风化
D.海浪侵蚀
12.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
A.海蚀柱
B.滩涂
C.潟湖
D.沙坝
【答案】11.D
12.A
【解析】11.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岩石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得以保留下来,形成送别角地貌。海浪侵蚀作用是形成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D正确。仅凭物理风化作用不会形成象鼻山造型地貌、受冻融作用影响小、风力侵蚀不能形成象鼻山造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海滩、滩涂、渴湖、海积阶地、沙坝、沙嘴等都属于海积地貌,送别角主要为外力侵蚀地貌,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象鼻与沿岸岩层相连处会断裂塌陷,使象鼻变为海蚀柱,沿岸成为海蚀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有关知识。送别角是南岛的最北端,延伸30多公里直入壮阔的塔斯曼海,是一个风光旖旎的自然风景区,毛利人将其称作欧尼塔胡阿,意为“堆积的沙子”。
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
)
A.岩石坚硬度不同
B.山脉的走向不同
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
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
14.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
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
【答案】13.A
14.C
【解析】13.图中显示,原有剥蚀台地上的岩石在长期海蚀作用下,抗海蚀作用差的岩石被侵蚀,形成海蚀平台,而致密坚硬的岩石保存下来,从而形成海蚀柱,因此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岩石坚硬度不同,A正确;山脉的走向不同、海水运动方向不同、岩石新老关系不同,与海蚀柱形成没有直接关系,B、C、D错误。故选A。
14.由于海水不断侵蚀,海蚀平台将因侵蚀而逐渐消失,C正确;海蚀崖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海蚀崖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的距离增大,A、D错误;风化、风力和流水侵蚀、岩石的崩塌,使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变小,B错误。故选C。
【点睛】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读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海岸地貌主要为(
)
A.海浪侵蚀地貌
B.海岸堆积地貌
C.风力积地貌
D.雅丹地貌
16.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沙滩
D.海蚀崖
【答案】15.B
16.B
【解析】15.贝売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売堤。跟海浪侵蚀、风力堆积、雅丹地貌无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风蚀蘑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风蚀地貌,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风蚀蘑菇,B正确。海岸附近可以看到三角洲、沙滩、海蚀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的有关知识。贝売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面左图为澳大利亚局部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著名的"十二使徒岩"海岸景观。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十二使徒岩"现在只剩7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形成"十二使徒岩"海岸景观的主要作用力是(
)
A.海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18.造成"十二使徒岩"坍塌的主要动力是(
)
A.海潮
B.风力
C.冰川
D.流水
【答案】17.A
18.A
【解析】17.十二使徒岩是基岩海岸不断受海浪侵蚀后遗留的岩石残留体,是受海浪侵蚀形成,主要作用力是海浪侵蚀,与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等关系不大,A正确,CD错;靠近海洋,地处纬度较低,与冰川侵蚀无关,B错;故选A。
18.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十二使徒岩是受海浪侵蚀形成,由于地处沿海地区,随着海潮的进一步冲刷侵蚀,部分岩体坍塌,所以十二使徒岩现在只剩7个,所以造成十二使徒岩坍塌的主要动力是海潮,A正确;与风力、冰川、流水等关系不大。故选A。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注意抓住十二使徒岩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海岸与滨岸坝之间,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的浅水区)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
(1)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古海蚀崖的形成过程。
(2)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澙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1)第四纪冰期后期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到古海蚀崖附近;然后,东南向的盛行海浪不断侵蚀基岩海岸,海岸线后退而形成。
(2)
夏季。(该区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白沙滩河流量大,流速较快,从丘陵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澙湖。
【解析】试题考查古海蚀崖的形成过程、河流输沙量的季节变化
【解析】(1)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古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可结合材料从位置、时期和外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由材料“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可知,第四纪冰期后期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到古海蚀崖附近,石质海岸受到海浪侵蚀;夏季东南风势力强,东南向的盛行海浪不断侵蚀基岩海岸,海岸线后退而形成。
(2)影响白沙滩河输沙量季节变化的因素是流量,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山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面侵蚀较强烈,白沙滩河流量大,流速较快,径流含沙量大,从丘陵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澙湖,所以夏季泥沙输入量较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