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北周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改元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朝
一、隋朝兴亡
北朝少数民族缺乏政治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 为隋唐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隋初改革府兵制,当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和增加生产。
北周宇文泰根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观念,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植,将被破坏了的均田制恢复起来,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简要说明
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隋炀帝在周围建造了很多大型的粮仓,其中以兴洛仓、含嘉仓最为出名。回洛仓是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面积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面积更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
含嘉仓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建于605年,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
还是坏事?你怎样看?
02
OPTION
03
OPTION
修建大运河
01
OPTION
三征高句丽
东都洛阳
积极影响: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在短时间内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大业,这个昭示着杨广满腔抱负的年号,最终只过了14四个年头,一个新的王朝继往开来,中国历史即将走向又一个鼎盛的时代——
同年,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统一
▲ 唐太宗像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2.唐朝走向繁荣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历史纵横 唐朝曲辕犁
唐以前,耕犁是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劲。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中有关于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 3 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 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聚焦
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思考:唐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起来的?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②唐高祖时期: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突厥族(东西两部)
西北
①唐太宗时期: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大可汗”。640年,唐朝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南地区。
③武则天时期: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北地区。
——回纥(回鹘)
北方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历史纵横 回纥
7世纪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受突厥的奴役。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回纥联合铁勒诸部,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灭亡东突厥汗国。随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政权瓦解,除一部分迁入内地与汉族融合外,大部分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逐渐融合当地居民,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与当地居民融合
发展为维吾尔族
与汉族融合
——吐蕃
西部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吐蕃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①和亲: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求婚,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②亲上加亲: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
③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 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 《步辇图》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 唐蕃会盟碑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靺鞨族
东北
①靺鞨族的分布:生活在东北地区,分两大部族,一个叫黑水靺鞨,另一个叫粟末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粟末部强大起来。
②唐玄宗时管辖靺鞨地区: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靺鞨族的演变:
靺鞨
(隋唐)
女真
(辽宋)
满洲
(清初)
满族
(民国)
正当唐王朝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如日中天的时候,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他的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那么,这场叛乱是如何发生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5第二段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安史之乱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
763年,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但是,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各地陆续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藩镇割据
皇帝权威下降
中央集权被削弱
地方势力增强
唐朝衰落
朱温篡唐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形势图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检测
1.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
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A
2.武则天遗言死后在她墓前立无字碑,表示一生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当代史学家肯定武则天者居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
D.重文轻武,强化了中央集权
B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