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末新政
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措施: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结果:最终失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预备立宪
含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
步骤: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说法,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当时,上海和日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民主革命思想的蓬勃涌现
陈天华(1875-1905)
章炳麟(1869-1936)
邹容(1885-1905)
兴中会
时间: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同盟会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
机关报:民报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三民主义
类型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补充
归纳:三民主义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
①时代背景:
②经济基础:
③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⑤组织基础:
⑥军事基础:
外患(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内忧(统治危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
⑦直接原因:
1、武昌起义
条 件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过 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1、武昌起义
结 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成 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走向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言论、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保路运动】又称“四川保路风潮”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主要包括:政治上: 民主化、法制化; 经济上: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近代化的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基本概念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天足兴,纤足灭 ……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建立了共和政体和共和国。
促进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
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皇帝倒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袁世凯……在1916年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倒台并且一命呜呼了……次年的张勋复辟寿命就更短,只不过12天。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内: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对外: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课堂检测
1.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理性主义
C
2.1911年5月,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终于破产,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为武昌起义造势
D
3.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的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