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出示新闻材料,播放视频。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项目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成果——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
请学生谈一谈感受。
追问:你知道三星堆在哪吗?
出示:经度:104°E,纬度:31°N
引入经纬网的学习。
观看视频,谈收获,思考问题。
利用新闻时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快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活动一:探纬线和纬度
1.
出示地球经纬网图,引导学生首先认识赤道。
提问:你知道纬线是怎样定义的吗?
纬线定义: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一):探究纬线的特点。
(1)出示纬线分布图。
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观察它们的特点呢?
(2)鼓励学生整理归纳纬线的特点。
教师适当点拨。
(3)展示阅读材料:赤道纪念碑
在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有两座赤道纪念碑。图中的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南距首都基多市24千米。碑高30米左右,通体用赭红色花岗岩建成,造型呈方柱形。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相连。
3.趣味应用:假如一名科学家在赤道纪念碑处沿着赤道向东走(排除地形等因素影响),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请问这位科学家能不能再次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
为什么?
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二):探究纬度的划分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纬线,纬度是怎样划分的呢?
(2)出示纬线图,指导判断方法:
(3)引导学生辨一辨: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展示:广州从化“北回归线23.5°N纪念碑”;台湾省嘉义县“北回归线23.5°N纪念碑”,初建于清光绪34年。
5.引导学生画一画—南北半球的划分
点拨提示:北纬位于北半球。
南纬位于南半球。
1.结合地球仪理解概念: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理解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
2.小组合作学习
(1)明确分析的项目:形状、长度变化、指示方向、条数、相互关系。
(2)展示交流:
(3)阅读拓展:
3.思考交流:能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
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圆圈,沿着同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回到出发点。
4.合作探究:
(1)发现与交流:赤道作为0°的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向南为南纬用“N”表示,向北为北纬用“S”表示
(2)发现归纳:判读南纬、北纬的方法:
①有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②无赤道,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3)展示交流:
低纬度:
南北纬0°-30°
中纬度:
南北纬30°-60°
高纬度:
南北纬60°-90°
5.理解与交流:
分界线:赤道(0°纬线)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从科学概念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纬线,内容层层递进,易于学生理解
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纬线的特点
适当增加趣味性题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纬线指示方向的认识
借助地球仪,准确的理解纬线的划分,度数的变化的特点
通过练习进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高中低纬的划分有别于温度带的划分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画图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二:探经线和经度
1.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探究经线的特点
(1)提问:明确观察经线的角度。
(2)引导学生归纳、展示交流
2.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经度是怎样划分的
(1)本初子午线:经度是0°,经度起始线。
(2)出示本初子午线材料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3)图中理解经度的划分
(4)技巧判断: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
①有0°经线,则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②有180°经线,则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3.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
练一练:说出与下列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西经30°、0°、东经150°
?
4.难点突破:观察发现——东西半球是用哪两条经线划分的?
出示简图,帮助学生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
1.
概念与地球仪结合: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1)观察描述:形状、长度变化、指示的方向、条数、相互关系、
(2)归纳:
(3)规律探究: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E),向西、向东各划分了180
°,西经180
°和东经180
°重合为一条经线。
(4)观察思考: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
③无0°经线、无180°经线,则西增西经,东增东经。
3.归纳总结:任何两条相对应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一条经线在西经,另一条在东经),都组成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思考交流:东经150°、180°、西经30°。
4.展示交流: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动手画一画,同桌相互提问,说出经度,并能准确判断其所在的东西半球
实验教具与概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竖经的空间概念
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经线的特点,条理清晰
经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以实际的地球仪为载体,最好用实物一步一步画出经线
,从而理解度数的变化
从多角度理解度数的变化
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识图、切圆形水果,画图、点线练习等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的学习和理解
活动三:利用经纬网定位
1.出示情景,并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下列类似的报道。2011年第9号热带风暴“梅花”,于7月2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生成。中心位于11.7°N,135°E。
洋面这么大,“梅花”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2.认识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
3.
判断应用:说出图中各点坐标
4.链接生活: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查找地名,并完成下表。
5.
思考:如何利用经纬网判别方向?
1.说一说: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经纬度位置
2.在图中画出并读出该点的经纬度
讨论经纬网的用途:航海、航空、交通、军事
气象
3.读图写坐标:
A:
60°N,60°W
B:
0
°,0°
C:
40°E,40°S
4.查一查,读一读
5.
北京在新加坡的什么方向?
大致东北方向
课堂总结:
拓展应用
1.东西半球的判断:
(1)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
(2)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2.
160°E经线经过俄罗斯西伯利亚勘察加半岛的一个居民家庭,恰好160°E经线从房子中央穿过,这样厨房就被分在了东半球,客厅被分在了西半球。
课堂达标
1.纬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增大????????B.?从东向西逐渐增大
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D.?从两极向赤道逐渐增大
2.我们通常用(
)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A.?20°W,20°N??
B.?20°W,160°E
C.?0°,0°?
?
D.?160°E,20°S
3.在地球仪上,经度为130、纬度为45的点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经线长度大约是(
)
A.?1万千米??
???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米
5.下列纬线中长度最长的是(??
)
A.?10°S??
B.?20°N??
?C.?40°S??
D.?70°N
6.一艘船从A地(30°N,40°W)出发,到达与A地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地进行考察,则B地的经度是( )
A.?40°E
B.?140°W
C.?40°W
D.?140°E
7.与12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
A、60°E
B、60°W
C、120°W
D、0°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
8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地球的五大秘密》
提出问题:1.你能说出地球有哪五大秘密吗?
2.关于地球的形状,你了解多少呢?
观视频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利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一:探究形状和大小
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
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
(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
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
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
(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
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
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对比感受:
(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
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总结: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
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列举“天坛”
(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互动交流: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
(4)互动: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5)总结:我们站在古人智慧的基础上,从而认识地球是个球体。
(6)说一说,自己通过列举哪些案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卫星图片,观看月食等。
看图发现: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登高望远
,要想看的远(范围更大),就要登的更高。
3.合作探究:
(1)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计算与对比:
(1)7.2857x1010
(2)10万
5.发现与归纳:赤道半径—极半径=
21
千米
认识到地球的形状不规则,不是一个正球体。
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交流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图文结合,通过模拟航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解决
计算对比能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大小,从而帮助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
活动二:制模型探特征
1.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提问: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都用来表示什么吗?
2.出示图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球仪和地球,有什么区别?
3.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五大要素。
地球仪上五大要素(点、线)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认知地球仪上的五个关键信息的含义。
4.鼓励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1)如图1.5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③中c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1.拿出地球仪:
2.观察思考交流
3.识图指认:
4.制作与交流展示:
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图1.5
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利用人手一个地球仪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进行交流和讨论
鼓励学生科学的去制作简易地球仪,为更深入的认识地球打下基础
拓展提升
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还有这些认识!
古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箱子,大地是这个箱子的底板。
读一读
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拓展视野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
地球的形状是
(
)
A.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方
2.
人们制作地球仪时,将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这是因为(
)
A.为了美观
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
C.为了地球仪的转动
D.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生活中不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站得高,看得远
B.太阳东升西落
C.海边看船
D.月食
4.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历史事件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指南针的发明
D.地球的卫星照片
5.下列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
.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