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教版地理七上1.2《地球的运动》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推荐】人教版地理七上1.2《地球的运动》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1 09:53:15

文档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地球的运动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有:地球自转现象,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材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又一次比较系统的探知地球的运动情况。试图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等知识,使他们能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由此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现等现象,同时,也为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意义做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球自转的含义,掌握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如地球仪实验演示、角色扮演等;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2.
借用地球运动动画及地球仪演示,培养读图能力,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初步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在学习地球自转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初步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学会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和周期。
2.
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
演示观察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提出问题:
1.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视频中出现的是天旋还是地转?
3.太阳东升西落真的是太阳在围绕着我们转动吗?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利用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速进入新知的探究
活动一: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展示地球自转的画面,出示其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引导学生交流自转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开展演示实验:要求:
(1)分小组合作演示:每组4人,一个地球仪。
(2)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拨动地球仪,先侧视观察,然后保持转动,先后将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
(3)请每人转动一次,并做好记录,交流成果。
3.提出要求:你能从不同角度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吗?
从赤道上空看?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
1.初步了解地球自转。
交流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旋转中心:
周期:
方向:
2.演示观察,交流展示:
3.观察交流:
自西向东,北极呈逆时针,南极呈顺时针。
自己画图进行示意。
出示概念,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和阅读课本得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参与,获得清晰的认知,易于理解接受
活动二: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
提问:地球自转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出示星空照片,提问:到底是天璇还是地转?
适当补充相对运动:疾驰的汽车中,看两边的树木。
总结:自转产生现象一: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日心说的发现
16世纪中叶,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经过30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
有根本性的错误。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
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
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
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学说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第一次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客观规律,发现了真正的太阳系。
3.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知道地球的白昼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吗?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呢?
4.
演示实验:在暗室里,用手电简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分小组进行观察实验,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
拿手电筒照暗处的地球仪,A地和B各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假如地球仪是透明的,会产生什么现象?
(3)转到地球仪A、B两地会产生什么现象?(4)根据以上活动分析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5.对比总结: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
教师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现象二:昼夜交替现象
6.深入探究:地球上的晨昏线。
提出问题:(1)甲地是不是永远处于黑夜?
(2)甲地经过晨昏线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3)甲乙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
转折:地球上不同地区真的存在时间的差异吗?
7.
情景在线: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侯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1)谁在晚上谁在早上?体现了什么原则?
(2)对于这一时刻图中各地来说,哪里正处正午?哪里正处日出?哪里正处日落?哪些地方处在上午?哪些地方处在下午?你能够看出来吗?
8.科学认知: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即“东早西晚”。
归纳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三:时间差异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9.深入认知: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其对面经线的时间为0/24时。
10.趣味地理:某年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
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夏威夷州首府),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
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
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
1.思考交流: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才看到天空中的星星在运动。
自主参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天文现象的过程。
3.思考交流:
昼夜现象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4.演示观察:(1)A地是白天,B地是黑夜。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2)任一地点都是白昼
(3)A地渐渐由白昼进入黑夜,B地由黑夜进入白昼。
(4)地球是个不透明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
5.互动交流
6.对图观察分析: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线既是晨昏线。由黑夜到白昼为晨线;由白昼到黑夜为昏线。
从图中得知甲地会随着地球自转进入白天。
讨论第三题,答案不同。
7.探讨交流: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的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昼半球。
8.科学认知:读一读,从图中获得认识。
9.图文结合,理解时间问题。
10.思考交流:
利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看似天空的星辰在动,实际是地球在自转
了解史实,激发学生天文探索的兴趣
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初步了解昼夜现象,然后在满足地球特点的实验中演示观察地球上的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由浅入深,在认识昼夜半球的基础上探讨晨昏线,易于学生理解
以时间问题做伏笔,引入时间差异的探究
给学生清晰的概念和规律,以熟悉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差异
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问题
增加趣味题,化解难点知识
课堂总结:
拓展应用
拓展提升:地球自转造成的其他现象
(1)水涡
北半球逆时针旋,南半球顺时针旋
(2)植物攀援缠绕
北半球逆时针缠,南半球顺时针缠
(3)云盘旋转
北半球逆时针转,南半球顺时针转
(4)东西向铁轨
北半球南侧磨损,南半球北侧磨损
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地球自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课堂达标
用灯泡代表太阳,在灯泡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模拟地球的运动(如右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此实验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地轴的北极指向南方
B.灯光只能照亮地球仪的一半
C.此时灯光直射在赤道
D.用手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
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说法错误的是(

A.甲位于晨昏线上
B.乙正处于白天
C.丙正处于黑夜
D.丁地时间最早
3.下列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时间的差异
D.太阳东升西落
4.下列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方向自东向西
B.自转中心是太阳
C.自转周期是1天
D.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转动
5.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
6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主要内容有:地球公转现象,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现象、特点,由此理解到季节的变化、二分二至日的特殊性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明白五带划分的依据和记住五带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记住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上图中的景色吗?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季节?
你知道四季产生的原因吗?
这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观看图片,描述景观。
春暖花开,大地回春
绿树成荫,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层林尽染
寒风呼啸,银装素裹
用生活化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一:探究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观看地球公转图
明确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引导学生参照自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交流。
追问:地球在公转时,你发现了地轴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演示观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地球仪等
(2)实验环境:暗室
(3)实验要求:
a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极星;
b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c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观察发现:
(1)旋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2.小组合作,演示观察:读清要求,做好分工记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
动手演示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理念
活动二: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对我们生活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1.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2.展示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线的差异:
阐释原理: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3.拓展提升: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光直射时,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获得的热量就多,反之,受到太阳光斜射的地方,热量就少。为了区别不同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差异,人们用太阳高度角来反映太阳光的照射情况。
4.动态图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轨迹,并引导学生观察,并画出其移动轨迹。
5.展示阅读材料: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6.
观察:说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7.借助二分二至节气,观察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变化?
8.实践练习:
(1)同一房子不同时期,为什么房屋内影子的长度不同呢?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想一想,一年中房屋内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9.引导学生观察二:归纳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归纳提升: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夏至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最大,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10.
交流探讨现象三:四季的变化
(1)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包含6、7、8月)
(2)春、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包含3、4、5月)和秋季(9、10、11月)。
(3)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包含12、1、2月)
11.
观察现象四:说出五带的范围。
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五带出现的天文现象:
出示图片感受不同季节的景观:
1.思考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生活中的发现,为组员的答案进行评价
2.用类比的方法
用站在光源下和感受斜射的光,理解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因为直射和斜射得到的热量不同。
结论:太阳直射的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3.图文结合,认识太阳高度角。
4.观察发现:
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5.读一读,和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接
6.观察交流整理:
7.观察交流: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
8.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9.联系生活,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
注意以北半球为例,
由此及彼,说一说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冬至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最大,极夜范围也达最大
10.说一说,和组员讲一讲。
11.观察发现、记录交流。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认识热带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北温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
南寒带、北寒带——终年寒冷。
通过观察梳理生活中的问题,为下面新内容的探究做好铺垫
用类比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以图带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太阳高度角,为认识太阳产生的现象做铺垫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描述、绘制图表的能力
让学生一直活跃,应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思考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以生活中的亲身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四季的变化
以图带枯燥的内容,将内容全部转化到图中,提高内容的形象化
拓展提升
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不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的各地有无四季变化呢?
思考交流: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没有四季的变化。
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B.北京的玲玲给美国纽约的姨妈打电话:“姨妈,晚上好!”
姨妈则说:“玲玲,早上好!”
C.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D.赤道上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2.
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年
3.读地球公转演示图(支架顶部的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为了保证演示成功,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
①使“太阳光线”正好对准地球仪的球心 
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按照顺时针方向移动 
④按照逆时针方向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赤道时,其节气是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
,北半球白昼最
,黑夜最

(3)2021年1月29日12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

之间(节气)。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