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并懂得分析各种气候的特征。总之,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掌握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3.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在头脑中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初步培养学会分析某一区域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世界的气候分布,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
从气候名称,以及读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气候名称以及读气温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分析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世界各地景观差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你在视频中观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景观?
2.请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景观的差异?
观视频思考问题,
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能答出是气候的不同。
影像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参与到学习中
活动一:对比分析找差异
1.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
展示中国各地景观图,总结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世界上有的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区长冬无夏,终年寒冷;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2.继续展示各地的景观差异图,引导学生总结。
点拨:气候有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展示气温和降水的表现形式:
4.
学会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
(2)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
总结:综合该地冷热和干湿的状况,归纳该地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5.出示两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6.技巧点拨:气候的描述方法
1.利用图中信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初步认识气候导致的景观差异
2.展示交流:描述气温:寒冷、凉爽、不冷、高温
、
炎热;描述降水:降水、多雨、干燥、潮湿、积雪
3.看图进一步了解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式
4.读图分析:
(1)该地最冷的月份(1月)
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热的月份(7
月)
平均气温在23℃以上。由此得出:该地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2)该地降水量12、1、2
月在100mm
以上,
6、7、8
月在30mm
以下。由此得出:该地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5.对比分析:
小组互动:探讨冷热状况、干湿状况、气候特征等,并作记录。
6.对比记忆——气候描述的小技巧
内容涉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展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为后面将两个量合并认识气候特征做好铺垫
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得出结论。
及时进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探讨做好铺垫
活动二:析图归纳探类型
1.
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也影响着气温的分布和变化,世界气候的分布与温度带有很大的联系。
2.引导学生说一说: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探究世界气候类型:找一找:阅读地图说出世界气候的类型。
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图。
追问:从海陆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4.补充阅读资料:
柯本,德国人,世界著名气象、气候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本对世界温度带的分布,以及温度和降水的年变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洞察了世界植被的分布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1936年,柯本在《气候学手册》中公布了正式的气侯分类法,即柯本气候分类法。
5.
分析归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1)热带气候的分布
①引导学生说出有哪些热带气候?
②这些热带气候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③这些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该怎样描述?
总结归纳: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大约在10°N~10°S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出示四种热带气候的直方图:
补充四种热带气候的景观,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此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2)探究亚热带气候的分布
①引导学生说出有哪些亚热带气候?
②这些亚热带气候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③这些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该怎样描述?
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展示两种亚热带气候的景观。
(3)探究温带气候的分布
①引导学生说出有哪些温带气候?
②这些温带气候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③这些温带气候的气候特征该怎样描述?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温带气候特征:
(4)探究寒带气候的分布。提出问题:寒带气候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内?哪些大洲有寒带气候?
出示气候直方图,引导学生总结气候特征。
(5)探究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点拨:夏季低温是高原山地气候相较于同纬度地区最大的区别。
(6)表格展示各种温度带的气候分布特征、气候特征。
1.温故知新——复习温度带的划分:
2.结合气候图进一步划分温度带。
3.互动交流,找一找,说一说:
展示交流,老师补充后能及时记录,落实记忆
4.读一读,说一说抓住的关键点:柯本以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分为5个主要气候带,各气候带又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柯本的气候分类法,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的基础,在各国广泛使用。我们所学习的气候类型,就是以柯本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并考虑适当成因划分出来的。
5.读图分析——交流互动:
(1)探究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小组合作完成四种气候的特征描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2)合作分析,记录整理:
亚热带气候主要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合作分析温带气候分布并总结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4)读图分析:高纬度,极圈以内;亚洲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南极洲
特征:
终年严寒,
降水较少。
(5)互动交流: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特征:冬寒夏凉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少。(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
(6)利用图,在表格中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自主完成读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清晰明了
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读图,加深对世界气候分布的认识
明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展示,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表达的能力
合作学习,尽可能的调动全员参与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气候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世界气候图和气候直方图相结合帮助学生系统的了解各种气候类型
拓展延伸
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一)以“最热月”定半球: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是7月,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1月。
(二)以“温”定带
(三)以“水”定型
1、最冷月气温>15℃: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
2、0℃<最冷月气温<15℃: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多雨型(雨热同期)
冬季多雨型(雨热不同期)
全年湿润型
3、最冷月气温<0℃: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侯
降水最多月降水量是否大于100㎜
慧眼识图: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有四种: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
(4)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感悟体会
小组内互动交流,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气候类型进行验证规律
慧眼识图——交流展示:(1)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2)(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共同特点:雨热同期(3)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4)地中海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技巧点拨,让学生学到的气候更系统,分析其特征更容易
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多角度深入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读图,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降水稀少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下图是A、B两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示意图,读图可知A地气温特点是(
)
A.终年高温
B.夏季高温
C.四季如春
D.终年严寒
3.下列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的是:
(
)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列气候中,属于冬季多雨的是:
(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5.分布在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
A.
地中海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之后的拓展和延伸,着重探究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人地关系的基本理念。教材编写中,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没有作分别分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都只举实例,也不展开论述,目的是构建以活动为主的开放式地理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自己去体会,改变说教的方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气候灾害对人类的破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出示哈尔滨的朋友和广州的朋友聊天:
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两个网友的聊天符合事实吗?现在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同一时间两地的景观差异如此巨大?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呢?
交流讨论:能得出两个人的聊天内容是正确的。
用生活中的微信聊天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一: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出示气候图和景观图:
提出问题:说一说两幅图中的景观可能会出现在哪一种气候中?
这两种气候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气温和降水又有什么不同?
2.出示热带雨林气候与极地气候直方图
3.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纬度位置会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吗?(出示年平均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纬度位置为什么会影响气温?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6.出示欧洲西部房屋厚度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1)欧洲传统民居墙体厚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2)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总结:一般来说,同纬度地区,冬季沿海气温较高,内陆气温较低。夏季沿海气温较低,内陆气温较高。
7.出示中纬度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致使这些地方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总结: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的降水分布。
8.探究根源:海陆位置影响气候的两个要素:
提示:
海陆位置:距海近,降水多,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小;距海远,降水少,一日或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幅度大。
9.归纳总结:
10.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说明了什么地理规律或原理?
1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12.出示山地降水的动态图片,提出问题: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
总结:地形影响降水
13.总结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4.链接生活: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2)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北部冬季寒冷漫长。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1.分析图,将景观与气候联系起来。
总结两种气候的位置——高纬度与低纬度。
2.析图归纳: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气候:全年寒冷,降水稀少;
3.温故知新:
气温: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降水: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4.讨论交流:纬度位置: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一般来说,纬度低,接收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接收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5.说一说,记一记
6.思考讨论:
(1)自西向东墙体逐步增厚,结合全球1月气温分布图,发现,气温自西向东逐步降低。
(2)说明了海陆位置对气温产生影响
7.观察发现:海陆位置不同,景观不同。
总结规律: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8.交流展示:对降水的影响:陆地上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离海洋较近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一般降水
多,温差小;远离海洋的内陆,一般降水少,温差大。
对气温的影响:陆地吸热快
,散热也快;海洋则相反。因此,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
9.说一说
10.看图读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会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1.观察发现:
A海拔高,气温低;
B深入发现:海拔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约6℃。
12.观察思考:A坡降水多。A坡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3.说一说,记一记
14.实践应用:
(1)地形因素
(2)纬度因素
(3)海陆因素
从景观入手,凸显低纬度与高纬度的温度和降水的差异,步步推进,降低难度
温故知新,借用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从根源上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阶段总结,建立清晰的脉络
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过度到气温变化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学习探究,易于学生接受和思考
诗句引入,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兴趣
动态图演示,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知
活动二:谈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气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游、体育运动、军事、商业、工农业生产等活动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2.探讨气候影响人类饮食
出示图片:
3.
气候影响农业
补充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水稻:
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农作物。气温高,水稻长得快;气温低,水稻长得慢。如果气温在10
℃以下,水稻就不能正常发芽。热带全年高温,种植水稻一年能收获三次;亚热带冬季气温较低,水稻从春到秋都能生长,一年可以收获两次;到了温带,水稻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水稻生长也需要较多的水。降水多的地方,适宜种植水稻;干旱地区,如果没有充沛的水源供灌溉,就不能种植水稻。
4.
气候影响服饰,出示不同地区的服饰和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总结:
5.气候影响民居
6.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出示各种气象灾害下的生活、生产画面:
7.追问: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
8.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人们将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
然而,在2001年初,有关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如果情况没有改变,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至80厘米,图瓦卢的九个小岛也将在50年内全部浸入海中,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
9.追问:你知道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吗?
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了。
10.链接应用:
(1)从同学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试着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2)我国南方一些雨水充沛的地区,夏季如果有一个月不下雨,常会发生严重旱灾;而沙漠地区一年不下雨也不会发生旱灾。这是为什么?
(3)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阅读下面的材料,讨论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们应该怎样应对。
补充说明:使用清洁能源。
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合作讨论,自由发言,记录整理。
2.联系生活思考:
东北——气候寒冷
刀削面—以面食为主;
煲仔饭—以米饭为主
四川麻辣火锅—湿热的气候
新疆——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总结: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适宜种植旱地农作物
南方地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种植水田农作物
4.对比分析: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衣服比较轻薄,白色等浅色较多,而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服饰较为厚,为了防寒保暖
5.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民居的特点:为了防风雪,御寒冷;阻挡冬季的寒风和春季的风沙;通风防潮,散热
6.说一说,联系生活
7.看图总结:乱砍滥伐会导致局部地区或者全球气候的恶化。
8.阅读案例,思考问题:
全员参与,海水上升,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9.讨论交流: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
砍伐森林
10.讨论交流:
(1)气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2)在我国南方一些雨量充沛的地区,往往人口稠密,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所以灾害比较严重。而在沙漠地区,无人居住,少雨或无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造成损失,所以没有灾害。
(3)说一说:植树造林。
随手关灯、随手关上水龙头。
不使用一次性产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步步引导,层层分析,降低难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结服饰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图文结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梳理清晰的脉络
拓展提升
探究城市热岛效应:
读一读: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拓展学生视野,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总结:
课堂达标
1.古书《晏子春秋》中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气候
D.
水源
2.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差别大,影响降水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因素
B.
洋流因素
C.
海陆因素
D.
地形因素
3.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而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形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4.近一个世纪,全球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距离太阳越来越近
B.局部不断发生战争
C.各地频繁发生森林火灾
D.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5.江西庐山是我国夏季的避暑胜地,主要原因是因为
(
)
A.纬度因素
B.山地海拔高,气温低
C.海陆因素
D.历史文化因素
6.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小事”不符合低碳生活原则的是(
)。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B.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C.赠送礼物时豪华包装
D.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随堂练习,巩固基础,课堂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