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1 08:2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图中空白处的朝代是
(  )
A.西汉
B.张楚
C.商
D.夏
2.右图是“汉并天下”瓦当。它是为了纪念汉朝建立、统一天下而制作的。“汉”的建立者及“汉并天下”的时间分别是
(  )
A.刘邦、公元前3世纪晚期
B.汉文帝、公元前2世纪早期
C.项羽、公元前2世纪晚期
D.汉高祖、公元前3世纪早期
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
A.消除诸侯国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4.西汉初年,政府北对匈奴、南对南越都避免战争,对内则减轻租税,废除什伍连坐制等。这体现了当时的治国方略是
(  )
A.兼爱、非攻
B.严刑峻法
C.休养生息
D.“尊王攘夷”
5.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又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同时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
(  )
A.“以德化民”
B.“兵皆罢归家”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轻徭薄赋
6.汉文帝曾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  )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
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
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
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7.“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是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他死后被废止
C.主要措施是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D.实行的结果是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8.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令说:“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  )
A.廉政风气形成
B.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9.以下是四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一些片段,不符合史实的一项

(  )
A.农民张三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
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10.汉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继续减轻刑罚,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加以修正;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这些措施旨在
(  )        
     
A.稳定秩序、保障生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改变文帝的残暴政策
D.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
11.据史料记载,楚汉战争时每石米的价格突破了万钱,而汉文帝时谷价多为每石数十钱,甚至出现过“(每石)粟至十余钱”的低价纪录。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大商人对物价的操纵
B.汉初休养生息的成效
C.刘邦抑制豪强的努力
D.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 景帝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高祖时什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在法律上他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材料三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裕。到汉武帝初年,国家的府库充实,粮仓里新粮压着陈粮,溢出仓外,以致发霉腐烂。仓库里的铜钱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钱币散乱,多得无法计算。
(1)从材料一可以读出什么主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景帝的治国举措。
(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什么局面?今天我国提倡“节俭”民族风尚,对此你有何看法?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编自《论语·为政》
材料三 对于“文景之治”,历史上有如下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孔子的治国理念和汉文帝、汉景帝措施的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司马迁、晁错对于“文景之治”的记载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3)对比汉初和秦末的历史,谈谈西汉初年经济形势的扭转,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答案
1.A 2.A 3.B 4.C 5.C
6.A 7.B 8.A 9.D
10.A
11.B
12.(1)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
(2)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定为三十税一;推迟和缩短服徭役的时间;宽减刑罚。
(3)“文景之治”。看法:要勤俭治国,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到节俭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13. (1)都反对苛政,主张以德化民。
(2)司马迁认为“文景之治”时,百姓富足,政府国库充裕。晁错认为“文景之治”时,百姓赋役沉重,生活穷困。原因: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认识:要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立足国情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