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态
1.定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城市与乡村比较:
聚落形式
人口
建筑特点
产业活动
交通状况
A城市
密集
密集、多高层建筑
非农业
发达
B乡村
稀疏
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多低层建筑
农业
不便
3.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
(3)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5.聚落的建筑:
(1)特色民居。
(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地区
民居特点
墙体
窗户
屋顶
寒冷地区
厚
小
尖顶
湿热地区
薄
大
尖顶
干热地区
厚
小
平顶
【知识回顾】
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稠密,相应的聚落规模也大。
【质疑判断】
1.聚落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
2.城市发展越快越好,人口规模越大越好。
(×)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
4.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完整地、丝毫不变地保护下来。
(×)
【名师点睛】
(1)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降水决定屋顶的平尖。
②气温决定墙体的厚薄与窗户的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漫画助学
为了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可以发展哪种产业?
探究主题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如图示地区)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位置
1.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大致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
2.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沿河流分布,水源充足,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发现地理·素养提升
据图文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分布在河流入海处。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为什么多分布在临海地带?
答案: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交通便利。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交通条件。
(2020·陕西学业考)古村落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村落被发掘并加以保护,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村落遗址是距今6
800-6
2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居住场所。读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图,完成1、2题。
1.古文明时期的村落,在最初选址时,人们一般不考虑的条件是
(D)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矿产丰富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
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
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
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思路破解】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聚落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古文明发源地——古代村落选址时考虑的是生存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3)调取储备信息: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考虑的是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得分破解】
(1)古文明发源地——古代村落最初选址时考虑的是生存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一般考虑的是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环境,还没有发展到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程度。
(2)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触类旁通】
(2020·烟台学业考)如图是某地村落照片,影响该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矿产
1.(2020·兰州学业考)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
(C)
①地表崎岖
②气候暖湿
③交通闭塞
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
(A)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不同
C.人口数量不同
D.建筑物密度不同
3.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是人类居住房屋的总称
B.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C.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加强
D.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
4.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下面选项中属于河流对城市发展有利影响的是
(B)
①提供矿产资源
②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
③提供渔业资源
④提供便利的水上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滁州质检)歌曲“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5、6题。
5.歌曲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D)
A.城市,这里有美丽的村庄
B.城市,这里有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C.乡村,这里有新建的住房
D.乡村,这里有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6.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C)
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山高谷深,旅游资源丰富
C.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
D.海陆兼备,对外贸易发达
7.下列有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
D.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8、9题。
8.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B)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9.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C)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
B.d、e、f
C.a、b、d
D.a、b、f
(2021·信阳质检)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11.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12.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C)
13.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D)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下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B)
(2020·株洲学业考)贵州省某河谷两岸,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这就是著名旅游胜地西江千户苗寨。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和吊脚楼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造成河流两不同河段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形
B.气候
C.人口
D.交通
16.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推测正确的是
(C)
A.用不同长度的木料支撑房子(吊脚)主要是为了造型美观
B.吊脚楼对木料的需求较少,对钢铁、水泥的需求量大
C.窗户多、对外敞开有利于通风散热
D.吊脚楼呈梯状逐级抬升,方便邻里交流
17.下图反映了某地聚落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分析三幅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景观是城市聚落,乙景观是乡村聚落,两者根本的区别是生产方式的区别。
(2)按照聚落的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该是②、③、①。
(3)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此地地形的特征是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
(4)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B,原因是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运输便利。
(5)聚落发展过程中,修建了铁路,目的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PAGE
-
11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态
1.定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
。
2.城市与乡村比较:
聚落形式
人口
建筑特点
产业活动
交通状况
A
密集、多高层建筑
发达
B
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多低层建筑
不便
3.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大多
,沿
分布。
4.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
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
、环境破坏等。
(3)在河流
汇合处,或在河流
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5.聚落的建筑:
(1)特色民居。
(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地区
民居特点
墙体
窗户
屋顶
寒冷地区
尖顶
湿热地区
大
干热地区
厚
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稠密,相应的聚落规模也大。
1.聚落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
)
2.城市发展越快越好,人口规模越大越好。
(
)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
)
4.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完整地、丝毫不变地保护下来。
(
)
(1)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降水决定屋顶的平尖。
②气温决定墙体的厚薄与窗户的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宗教习俗、
。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
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
,避免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为了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可以发展哪种产业?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如图示地区)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构成了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位置
1.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大致位于
纬度地区,气候
。
2.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沿
分布,水源
,以
地形为主,地势
。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据图文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2020·陕西学业考)古村落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村落被发掘并加以保护,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村落遗址是距今6
800-6
2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居住场所。读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图,完成1、2题。
1.古文明时期的村落,在最初选址时,人们一般不考虑的条件是
(
)
A.地形平坦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矿产丰富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
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
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
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聚落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古文明发源地——古代村落选址时考虑的是生存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
(3)调取储备信息: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考虑的是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1)古文明发源地——古代村落最初选址时考虑的是生存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一般考虑的是
、
、
、土壤等自然环境,还没有发展到对
资源开采的程度。
(2)半坡原始村落属于
聚落。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应
与
并重。
(2020·烟台学业考)如图是某地村落照片,影响该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矿产
1.(2020·兰州学业考)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
(
)
①地表崎岖
②气候暖湿
③交通闭塞
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于
(
)
A.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
B.交通线数量不同
C.人口数量不同
D.建筑物密度不同
3.关于聚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是人类居住房屋的总称
B.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C.受自然环境影响不断加强
D.保护传统聚落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
4.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下面选项中属于河流对城市发展有利影响的是
(
)
①提供矿产资源
②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
③提供渔业资源
④提供便利的水上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滁州质检)歌曲“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5、6题。
5.歌曲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
A.城市,这里有美丽的村庄
B.城市,这里有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C.乡村,这里有新建的住房
D.乡村,这里有一片冬麦、一片高粱
6.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山高谷深,旅游资源丰富
C.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
D.海陆兼备,对外贸易发达
7.下列有关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文化遗产是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B.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
C.云南丽江古城改建成现代化商业城市
D.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保持河多桥多的特色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8、9题。
8.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9.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
B.d、e、f
C.a、b、d
D.a、b、f
(2021·信阳质检)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11.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12.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
)
13.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4.下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
(2020·株洲学业考)贵州省某河谷两岸,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这就是著名旅游胜地西江千户苗寨。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和吊脚楼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造成河流两不同河段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人口
D.交通
16.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推测正确的是
(
)
A.用不同长度的木料支撑房子(吊脚)主要是为了造型美观
B.吊脚楼对木料的需求较少,对钢铁、水泥的需求量大
C.窗户多、对外敞开有利于通风散热
D.吊脚楼呈梯状逐级抬升,方便邻里交流
17.下图反映了某地聚落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分析三幅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甲景观是
聚落,乙景观是
聚落,两者根本的区别是
的区别。
(2)按照聚落的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该是
、
、
。
(3)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此地地形的特征是
。
(4)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原因是
。
(5)聚落发展过程中,修建了铁路,目的是
。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