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青春年少
故 乡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主旨解析】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重难点解读】
1.文章从哪几方面把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作了对照?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各有什么特点?
从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及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热情可爱、机敏灵活、活泼开朗、纯朴率真;中年闰土:饱经风霜、穷愁潦倒、沉默寡言、谦卑木讷、麻木迟钝。
2.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和记忆中故乡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这两幅图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①现实故乡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②记忆中故乡勾画的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共33张PPT)
第四单元青春年少
A基础积累·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
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
粉,quan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
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恣势。那时
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
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
顿似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quan(颧)骨鄙夷(b)嗤笑(ch)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恣势”,这个词
的正确写法是“姿势”。
(3)文中“鄙夷”的意思是轻视,看不起。
2.(泰安中考)对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
项是
A
A.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并列复句)
B.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
到怎样的留恋。(转折复句)
C.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
已走过的道路。(假设复句)
D.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
上有文字这种东西。(递进复句)
点拔】“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分句间的关
系是条件关系,是条件复句,故复句关系判断错误。
3.判断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并赏析其作用。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外貌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
(2)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
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2018-2019·安徽部分地区期中改编)学校开
展以“山水安徽”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
参加。
(1)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
成一道风景。下面这两副对联,上联已给出,下
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①上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亭影六七里不孤山行
②上联:江雾半开,一棹波光惊翠羽
下联:夜帘初挂,几点萤火映银星
初挂萤火映银星夜帘几点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游记,请你帮助修改。
九华山风景秀丽,群山环绕,而天台峰是九
华山的群山之冠。古人有“不到天台峰不算游九
华山”的说法,因此,我和爸爸决定登上天台峰。
刚下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满山云雾,我和爸爸踏
上了通往天台峰的小径。【甲】走了大概一百步
左右,我就走不动了,便一下子坐在了地上。爸(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青春年少
故 乡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导析:D A项,愕然;B项,嗤(chī)笑;C项,恣睢(suī),众妙毕备。
2.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 而生活。?
A.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B.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C.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辛苦麻木
D.辛苦麻木 辛苦展转 辛苦恣睢
B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情景。
B.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导析:D
《故乡》选自《呐喊》。
4.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时,夜幕已经完全降临,黑沉沉的夜空,星光稀缀。
②时而有游船从身边掠过。
③湖面上,灯影、船影交辉,桨声、水声和弦,如同无数条金蛇狂舞,闪烁着粼粼波光,就像一个天然的舞台。
④也有的只是一对情侣依偎在船舱之中或是船头轻轻细语。
⑤船上,有的琴音笙歌不绝于耳。
A.①③⑤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⑤④③②
B
阅读选文,完成5~8题。
①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④“阿!闰土哥,——你来了?……”
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⑦“老爷!……”
⑧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以外貌描写为主,表现了闰土因生活重负、精神的压迫而憔悴、苍老。
B.第⑦段语言描写只有一句,然而“老爷”足以证明“我”与闰土之间童年的纯真感情已完全为隔膜所代替。
C.第⑨段中“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中的“辛苦”含义是不相同的。“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是指劳碌奔波;“辛苦恣睢”中的“辛苦”是指放纵、放任,处心积虑。
D.文中第
段“这正如地上的路”中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C
导析:C
C项,“辛苦展转”中的“辛苦”是指劳碌奔波,“辛苦麻木”中的“辛苦”指因受重压而迟钝愚昧。
答案:动词“飞跑”表现了“我”将要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心情。
答案:见到少年时的好伙伴,“我”很兴奋,但是,眼前的闰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而且从闰土的外貌变化中预感到他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我”心情变得复杂,“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7.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答案:“欢喜”是因为与儿时的朋友久别重逢感到很兴奋,“凄凉”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境况不好感到很悲伤。
8.闰土见了“我”,脸上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老 家
孙 犁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垄,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
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B.文章第⑥段作者从自己的十二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C.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D.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C
导析:C
A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并没有使主题深化,因为主题是思乡;B项,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D项,背离本文的主旨,也有损作者形象。
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0.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并不矛盾。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
1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第⑤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2.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13.为了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某班决定开展以“解读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1)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搜集材料?
答案:(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材料:①鲁迅的生平;②代表作品;③鲁迅的名言;④趣闻轶事;⑤别人眼中的鲁迅。
(2)为了全面了解鲁迅的精神品格,你能写出几句鲁迅的名言,来作为全面了解鲁迅某种精神的例证吗?
答案:(示例)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珍惜时间)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奉献精神)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开拓精神)④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谦虚精神)
(3)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拟写下联,写出你“心目中的鲁迅”。
材料一 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料二 两张照片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②慈祥冷峻源于爱憎
点击进入
名师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