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一统国家的确立——秦汉
导学案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I卷
25.西汉中央直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
25.汉武帝“皮币”
25.汉代经济的发展——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41.汉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II卷
25.汉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兼并
25.董仲舒新儒学
25.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辟召制度
III卷
25.《史记》中关于西汉经济发展的记载
42.《汉书?古今人表》
25.甘肃佛像与洛阳龙门佛像40.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国家治理
25.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的屯田制
一、考情分析
秦汉史的考查以汉代历史为主,秦代的历史很少涉及。从知识模块来看,主要考查汉代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从具体内容上看,主要考查西汉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用人制度,以及西汉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2022年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秦汉之际历史的重大变革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秦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两汉时期主要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汉代的经济政策;汉代小农经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两汉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秦汉时期思想界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等等。
二、历史发展脉络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治,但由于实行暴政,导致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
秦灭亡后,刘邦通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前期,国家面临着三大社会问题:经济上社会贫困,政治上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军事上匈奴威胁北部安定。西汉政府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步恢复;通过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等,解决了王国问题,又通过加强监察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基本上解决了边患问题。汉武帝积极开边,汉朝的统治区域向西南、东南和西北扩展,但穷兵黩武政策也消耗了国力,导致汉朝由盛转衰。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奴婢问题凸显,出现了外戚专权局面,社会矛盾尖锐。外戚王莽趁机夺取政权,于公元8年篡汉建新,并宣布实行改制。
王莽改制由于自身缺陷,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王莽政权因而败亡。在反王莽的农民起义风暴中,西汉皇族刘秀脱颖而出,相继消灭了各地的反抗力量,于公元25年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年,由于励精图治,一度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随着东汉政权的建立,豪强地主势力崛起。东汉中期开始,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东汉政权走向瓦解,各地的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三、历史阶段特征
1.政治上
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格局确立;秦汉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格局大体定型;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
建立了统一的经济体制,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成长,到东汉庄园经济盛极一时;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关中地区和黄河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3.文化上
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确立;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许多的成就,奠定了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4.民族关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不断扩展。秦汉与匈奴有战有和,匈奴的威胁逐渐减小;两汉与西南、西北各族关系密切,西南地区和西域先后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5.对外关系上
对外关系开始发展起来。汉王朝和日本、朝鲜、西亚和欧洲开始交往;陆海丝绸之路相继开辟,中西贸易兴起;外来文化开始传人中国。
四、核心考点梳理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汉时期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时期。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全面推行是在秦统一全国后,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又损益变革,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和巩固。
1.
历史背景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战国时期的变法为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奠定了实践基础;法家学说为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
目的:彰显最高统治者的权势和地位。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太尉(军事)。
九卿:隶属于丞相,负责各项具体事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行郡县。
郡:长官是郡守,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县:隶属于郡,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形成上下级垂直关系。
3.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1)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3)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等,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4)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朝廷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创造了政治条件。
2.
两汉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做尚书,参与军国大事,削弱丞相的决策权。
(2)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化皇权,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综理政务,三公权力被架空,君权进一步加强。
3.
刺史制度的演变
(1)创立:汉武帝设立十三刺史部,派刺史巡查各地,监察郡国,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变异:东汉时期,刺史演变成为郡之上的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演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刺史在东汉末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
察举制
(1)创立:汉武帝时期创立,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实行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变异:东汉时期,察举大权逐渐被地方世家大族所控制,形成了累世做官的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1.起源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秦统一后,正式确立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建立后,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2.主要目的
稳定小农经济,保证政府收入,维护统治秩序。
3.评价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激化了阶级矛盾,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导致了国家落后,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四)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两汉之初统治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农民战争打击了地主阶级,使部分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兴修;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2.农业的发展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方式创新,如耧车、代田法、垄作法;水利的兴修,如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的创新,如休耕和两年三熟制的推广。
3.手工业的发展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丝织技术先进,享有“丝之国”美誉。
4.商业的发展
秦汉货币统一,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外贸发展起来,丝绸远销欧洲。
(五)秦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
秦朝厉行法治
(1)法家思想治国:“法为教,吏为师”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2)加强思想控制,厉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随有利于维护统一,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
汉初,道家思想成为治国圭臬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生贫困。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统治者奉行道家“无为”思想,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又叫“黄老之治”)。
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1)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A.新儒学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B.目的: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C.主要内容:提出“大一统”的主张;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A.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B.措施:
①尊儒: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倡儒: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校,用儒家“五经”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学而优则仕”;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使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传播。
⑤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汉代儒学的特点
居于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神化皇权和抑制皇权并重;通过三纲五常规范等级秩序。
五、实战练习——三年真题
1、(2021年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2、(2021年全国乙卷25)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3、(2020年全国III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4、(2019年全国I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5、(2019年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6、(2019年全国III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7、(2021年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8、(2021年全国III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1、【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7、【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
(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
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
(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
8、【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