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讲义(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讲义(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1 09:46:32

文档简介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1.
知道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的过程。
2.
掌握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3.
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等历史事件。
4.
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意义。
5.
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
6.
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重点
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理清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等历史事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
难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基础梳理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专制统治的确立:1927
年秋,“
宁汉合流
”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
继续北伐
(1)开始: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2)结果:1928
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
形式
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
经济状况
(1)民族工业的发展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
提倡国货
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发展: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
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
(1)南昌起义

概况:1927
年8
月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内容:a.
确定实行
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概况:1927
年9
月,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结果: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
井冈山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井冈山会师:1928
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2.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革命力量发展:到1930
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政权建设:1931
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重点探究
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
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进攻大城市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不可行。
(3)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①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反动派力量强大。②
中国共产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农村。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
开辟过程: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三湾改编(改编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创建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
年夏)→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
年11
月)。
3.
内涵:中国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
指导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
结合起来)
5.
意义: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战士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地信念,长征地胜利完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胜利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构成了以后领导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干。
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后习题
1.“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2.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带有“左”倾思想特征
4.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竞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
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
5.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升始发行苏区纸币,以银圆为本位。之后,中央苏区逐步回收了各种杂币,实现了货币统一。这些举措
A.打击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遏制了经济危机对苏区的影响
D.反击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6.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秋收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八七会议
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7.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8.“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C.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9.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图中历史事件的教训,最准确的应该是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0.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据材料“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只有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故C项正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使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根除“左”倾错误的结论,故D项错误。故选C。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人城市,故A项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D
【详解】
从材料“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可以看出,该主张对待贫农、富农、地主的态度明显不同,而且将富农作为革命的对象,而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统治之间的矛盾,材料中的做法会增加农村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带有“左”倾思想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在农村中,富农属于少数,排除;B项,太平天国土地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属于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材料中的主张并非空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打击富农属于不切实际的做法,并非真正反封建,排除。
4.D
【详解】
上海大隆机器厂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大量制造织布机”,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其“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关政府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5.B
【详解】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国家银行,发行苏区纸币,逐步回收了各种杂币,实现货币统一等发展根据地经济的举措,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项正确;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的金融政策,不能打击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并未对苏区产生重大影响,C项错误;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1935年,D项错误。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4月;八七会议召开是1927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1931年11月,依据时间排序,D符合题意;A、B和C项错误,排除。故选D。
7.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包身工制、家庭工制等劳动力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选A项;从生产方式上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采用的是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故C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管理水平显然低于在华外资企业,故D错误。
8.C
【详解】
据“可是长沙打不下来……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我们”当时去了井冈山。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德,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选C;当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A错误;八七会议制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排除B;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D。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都说明了中国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此后中共吸取教训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使得革命取得成功,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事行动,A项属于经济层面的内容,并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的结果就是起义失败,故B项不可能是教训,排除;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国民大革命的教训,D项是在发动起义前就已得出的教训,排除。
10.C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1.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和经过。
2.
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3.
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情况,并了解其影响。
4.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5.
掌握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概况。
6.
认识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深远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及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难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国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基础梳理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
年,中国
巴黎和会
上外交的失败。
(2)概况
①爆发:1919
年5
月4
日,三千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②扩大:6
月5
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③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伟大
爱国革命
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社会革命
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思想启蒙
运动。
(4)意义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②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⑤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
(2)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外部:
共产国际
的帮助。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
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
1921
年7
月。
(2)地点:
上海
。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3)内容
①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3.
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4)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工人运动的教训:必须建立
革命统一
战线。
(2)中共三大的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式形成。
2.
国民革命运动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成果
①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②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
③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重点探究
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属革命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
国共两党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革命成果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结局
失败,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二、多角度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
1.从政治角度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从党史角度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从思想角度
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4.从社会角度
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社会变革。
5.从现代角度
继承、弘扬五四精神;爱国主义。
三、易误易混辨析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课后习题
1.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士匪军阀,为虎作;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教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有学者考察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党员的社会构成,发现两党的党员构成和社会基础,其实并无太大差异。两党党员大致来自同一个社会群体,这一“社会群体”是
A.工人
B.农民
C.军人
D.知识青年
3.陈旭蔍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递”这一“嬗递”的开端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摘自《新民主主义论》)对“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最合理的解释是,孙中山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提出三民主义
C.提出新三民主义
D.领导护国护法等运动
5.“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6.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近代某文件规定:“日本政府允将旧德胶州租借地内所有各种公产,包括地段、房屋、工程、建筑等,不论为前德所有,或后来日本买得或建造者,一并归还中国……”“现胶济铁路沿线及其支线之日本军队及宪兵,应于中国军警开达前往接护该路时,立即撤退。”该文件是
A.《胶澳租界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D.《波兹坦公告》
8.“自由”、“平等”这样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响亮的口号也进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这体现社会主义
A.也能继承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
B.也会借鉴宗教发展的成功经验
C.也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然道路
D.也以思想启蒙来挑战传统文化
9.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D.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10.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士匪军阀,为虎作;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总理遗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国民大革命,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故排除A;抗日战争的对象是日本法西斯,不是军阀和所有帝国主义,故排除C;解放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故排除D。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D正确;AB是共产党员的主要构成部分,排除;军人在国共两党的比重较小,C排除。故选D。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题干内容描述相符,D正确;戊戌变法不是反帝反封建运动,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排除C;新文化运动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特征,排除C。
4.C
【详解】
根据材料“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能根据时势变化革新自己的理论,提出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国民大革命需要,C正确;推翻清政府统治、提出三民主义在广义上都属于辛亥革命范畴,与题干中“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排除A、B;领导护国护发运动与题干中“合乎人群之需要”不符,排除D。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因此这一运动深受国际形势的影响,选项D正确;五四运动是由中国人发起,排除A;五四运动中并没有暴力革命,也未推翻北洋政府,因此不是十月革命的翻版,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是掌握五四运动的起因。
6.A
【详解】
据材料“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并结合所学可知,自19世纪中期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但一战结束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列强的本质,A正确;B与材料无关;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提倡西方民主科学,而不是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C与材料不符,C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不符,D错误。
7.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日本同意把接手德国的山东权益归还中国,从山东撤军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外,中日签订的《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C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1898年中德签署的,与日本无关,A项错误;《凡尔赛和约》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B项不符合题意;1945年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是盟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归还中国领土的文件,D项不符合题意。
8.A
【详解】
依据题干“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口号融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说明社会主义在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方面,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故答案为A项。B项,“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宗教无关,排除;CD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以思想启蒙来挑战传统文化,排除。
9.C
【详解】
由五四运动时期,《晨报》文章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等,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部分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国内报刊的文章,目的不在于获得列强的同情,A项错误;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与1919年的时代主题不符,B项错误;“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的说法与宣传民主思想无关,D项错误。
10.D
【详解】
“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表明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故D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北洋政府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24年,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