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讲义(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讲义(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1 09:48:46

文档简介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感悟民族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
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
了解抗战胜利的过程,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重点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基础梳理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
淞沪会战
(1)开始:1937
年8
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
(2)结果:11
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
(3)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
太原会战
(1)开始:1937
年9
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2)概况:
忻口会战
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结果:11
月初,太原失守。
3.
徐州会战
(1)时间:1938
年1
至5
月。
(2)概况:取得
台儿庄大捷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
武汉会战
(1)时间:1938
年6
至10
月。
(2)概况: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与此同时,广州陷落,抗战进入
战略相持
阶段。
5.
第三次长沙会战
(1)开始时间:1941
年12
月。
(2)概况: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3)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6.
工业和高校内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
敌后战场的开辟
(1)表现: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地位: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
沦陷区的抗日斗争
(1)开展抗日宣传。
(2)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部署。
(3)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3.
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
囚笼政策
”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概况: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以
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
余万人。
(3)意义: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方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2)措施:①
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②
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③
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实行“
三三制
”原则。
三、东方主战场
1.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2
年初,以中、美、英、苏4
国为首的26
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3)开罗会议的召开:1943
年11
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4)废除不平等条约: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等国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
2.
中国战场的地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
中共七大的召开
(1)召开:1945
年4—
6
月,在延安举行。
(2)内容:①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③
确立
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3)意义: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
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背景:①1945
年5
月德国无条件投降。②
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③
苏联对日宣战。④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标志: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1945
年9月2
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重点探究
全面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诚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在战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三、全面认识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1)国际:①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②
美国和苏联的援助。
(2)国内: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行全民族抗战。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2.意义
(1)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
(2)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4)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5)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6)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习题
1.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界一度出现历史剧创作的热潮。在1941年和1942年,当抗战形势最为严峻时,历史剧创作也达到了高峰,涌现了《花木兰》《大明英烈传》《忠王李秀成》《天国春秋》《屈原》和《正气歌》等被公认的战时历史剧名作。这表明
A.历史剧是抗战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
B.历史剧创作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C.国共合作促进了历史剧的全面繁荣
D.剧作家选择作品题材受价值观影响
2.“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
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
C.枣宜会战期间
D.百团大战期间
3.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查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4.某次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xxx,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这次胜利也被史学家称为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胜仗”是指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
5.《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在评价抗日战争时说:“第二次中日战争则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是‘复兴的枢纽’。”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抗日战争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7.1938年6月,蒋介石提出了新的外交方针,“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对俄应与之联络”,“对德应不即不离”。该外交方针
A.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B.体现了持久抗战的意图
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D.坚定了国人抗战的决心
8.1942

1
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这说明
A.中国当时已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9.毛泽东说“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这体现出
A.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
B.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
C.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D.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10.下面是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有关中国抗战的两则图文报道,报道所涉战役
A.使东三省逐步沦陷
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
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最严峻的时期,历史剧创作达到高峰,而这些历史剧都是宣传爱国尽忠等正能量为主题,这说明剧作家的题材选择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仅仅言及历史剧创作,不能说明就是代表,排除A项;B项夸大了历史剧的作用;C项中的国共合作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且国共合作在抗战初期即开始,材料主要涉及1941-1942年,故排除C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时间1937年和地点“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可以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A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
3.B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
4.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史学界对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定位,故B正确;淞沪会战最终失败,故A排除;台儿庄大捷和武汉会战都不是八路军发动的,故C、D排除。
5.C
【详解】
“复兴”需要进步力量的出现,通过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B、D两项属于抗战胜利的意义,体现不出进步力量出现,排除。
6.A
【详解】
根据材料“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可知,毛泽东强调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渐进的,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即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肯定,而非批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怎么办的问题,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改造是渐进的和逐步的,而非迫切的,排除D项。
7.A
【详解】
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正处于中国的抗战时期,二战爆发的前夕。蒋介石利用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开展多方位的外交,这正切合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持久抗战的思想,排除B;外交政策并不能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础,排除C;材料与国人抗战信心的提升无关,排除D。
8.B
【详解】
根据“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可以看出,抗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故B项正确;此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战争还没有结束,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无民族凝聚力无关,排除D项。
9.C
【详解】
毛泽东指出“(陕甘宁)边区是民主的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根据地内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体现出(抗日)民族战争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工农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革命”时期,“边区”尚未建立,A项错误;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与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关心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不符,B项错误;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与“边区”民主政治发展不符,D项错误。
10.D
【详解】
依据图片中的文字“四行仓库”“宝山寺”可知是淞沪会战,该战役宣告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D正确;使东三省逐步沦陷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A错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的是太原会战,B错误;淞沪会战没有取得正面战场的胜利,C错误。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1.
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并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
2.
掌握解放战争的过程,尤其是三大战役,分析国民党统治结束的原因。
3.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识记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事件,理清基本发展线索。
难点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
基础梳理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两种建国方针
(1)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
联合政府
,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2)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
独裁和内战
的方针。
2.
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1945
年10
月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
全面内战爆发:1946
年6
月,国民党围攻
中原解放区

2.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6
年7
至10
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
全面进攻

3.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陕北解放区
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
经济危机: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
政治危机: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召开,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土地改革:1947
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
战略反攻:1947
年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
大别山

3.
战略决战
(1)过程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
年9
月—
11

1948
年11
月—1949
年1

1948
年11
月—1949年1

参战
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歼敌
人数
歼敌47
万余人
歼敌55
万余人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
万余人
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重点探究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从两党的本质看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
从两党的主张看
国民党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心准备内战;共产党方面主张建立联合政府,抱着和谈诚意,但没有放松对战争的准备。
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看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原因
1、从国民党方面来说
经济上,财政赤字和币制改革,引发恶行通货膨胀,加速了经济的奔溃。
政治上,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威信一落千丈,直接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基础。
军事上,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从共产党方面来说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同奋斗。
(2)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3)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发展的道路。
(4)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2.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
内部分裂。
3.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
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四、多角度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
对中国
(1)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
实现当家做主。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为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4)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2.
对世界
(1)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2)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课后习题
1.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2.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3.钱穆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事件能从正面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4.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挺进大别山
5.李宗仁回忆,民国三十八年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这表明当时
A.太平军即将攻陷天京
B.国民革命军兵临城下
C.日军已经占领南京
D.解放军迫近南京城郊
6.1947年,中共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不再需要与地主合作
B.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C.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7.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创作时
A.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已被戳穿
B.国民党正借和谈之名准备内战
C.国民党又提出和谈作为缓兵之计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
8.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
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9.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0.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
A.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但为了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故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C项正确;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ABD三项都不是其真实目的,故排除。
2.B
【解析】
据材料“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在1946年,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45年9月”,据此可以排除干扰选项,再据材料“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D
【详解】
由材料“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可以得出,钱穆认为政治制度的引进必须与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此可知D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中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但中国尚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故A不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故BC均不正确。
4.A
【详解】
由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A符合题意;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作为首都“南京”城内,“一片凄凉”和“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表明当时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南京处于解放前夕,D项正确;太平军占领南京是在1853年,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是在1927年,日军占领南京是在1937年,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
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其变化依据是中国国情的变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47年,解放战争已经开始,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因此才调整了政策,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抗日战争之后还有解放战争需要与地主合作;B选项错误,这并不是最关键的,之前的农民也很迫切希望获得土地;C选项错误,这并不能为解放战争提供可靠保证。
7.A
【详解】
国民党表面打着和平方案的旗号,实则在磨刀,结合漫画中的时间1947年,可知漫画寓意在于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选项A正确;1947年内战已经开始,选项B排除;1947年国民党并未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缓兵之计”表述有误,排除C;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选项D排除。
8.C
【详解】
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时的言论表达了其促进民主,和平建国的思想,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相关内容,A错误;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B错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经宣布投降,D错误。
9.C
【详解】
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A项错误;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B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是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上述主张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1949年3月召开,不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也早已结束,排除A、B项;1949年3月属于内战时期,D项“民族解放战争”说法错误,排除。第23课局部战争到全面抗战
学习目标
1.
掌握日本侵华的过程,分析其侵华的原因。
2.
了解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
简述日军的侵华暴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
4.
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和过程。
重点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
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一、局部抗战
1.
九一八事变
(1)时间:
1931
年9
月18
日。
(2)概况: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3)结果: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4)影响:标志着中国
局部抗战
的开始。
2.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1933
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
(2)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
西安事变
(1)时间:1936
年12
月12
日。
(2)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
七七事变
(1)爆发:1937
年7
月7
日,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
洛川会议
(1)内容:①
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2)周恩来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3)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
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实行“
以战养战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3.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
三光
”政策。
4.
重庆大轰炸:1938
年2
月至1943年8
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5.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6.
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
重点探究
一、全面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背景:1935
年的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中日民族矛盾压倒了国内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
(1)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
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而开始了全党工作重点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性转变。
3.实现
(1)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1937
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内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5.意义
(1)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浪潮。
(2)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
(3)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
1.从日本角度解读日本侵华的必然性
(1)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
(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
(3)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日本国民经济。
(4)中国的革命动摇了日本的在华利益。
2.从中国角度解读
(1)战前中国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控制力有限。
(2)多年内战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日两国国力悬殊。
(3)国共内战,国民党关注“剿共”。
(4)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课后习题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口方略。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
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
2.是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主张:①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②停止一切内战……⑦确实遵行总理遗嘱;⑧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这些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体现了中共反蒋抗日的政策
D.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
3.1927年6月底,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形成的《对华政策纲领》第八条规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据此可知,东方会议
A.直接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C.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
D.放弃了对东北三省的觊觎
4.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国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该文件的政治主张最有可能是
A.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一切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5.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可推知,西安事变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
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6.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推广教育经验
C.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推行社会教育
7.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8.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9.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10.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共产党政策调整及国民党军队和抗日义勇军一致对外,说明民族危机促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发展,C项正确;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排除A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B项错误;1930年冬,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D项错误。
2.B
【详解】
根据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主张,这一主张意在消除分歧,团结一切力量,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正确;国民革命与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停止一切内战”可知,当时主张联合蒋介石,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尚未实现两党合作,因此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D。
3.C
【详解】
东方会议中确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满蒙地区觊觎已久,通过东方会议确定了“政府满蒙”的方针,C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排除A;题干并未列举中国对于东方会议的态度,排除B;D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
4.B
【详解】
1931年正值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因此《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中最有可能提出的口号是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一切军阀,B正确;此时国共两党正在对峙,因此不可能提出国共合作和停止内战的口号,排除A、C;此时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远离东北,因此不可能提出坚持抗战到底的口号,排除D。
5.C
【详解】
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正确;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A;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排除B;D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6.C
【详解】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故C正确;消除中日隔阂不是其目的,故A错误;材料和推广教育经验、推行社会教育无关,故BD错误。
7.D
【详解】
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42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规定主要是抗战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战动员有序进行,故D正确;总动员令虽然有利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不是当时的主要作用,排除A;总动员令激化了国共两党矛盾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1942年中国抗战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
8.B
【详解】
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
9.C
【详解】
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