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1)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C.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
2.(2021高二上·扬州期末)下图为1月份某日的海平面气压场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 )
A.甲地盛行偏北风 B.丙地风速小于乙地
C.甲地风速大于丙地 D.乙地盛行偏南风
(2)丙地风向与空气受力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0高一上·亳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北风
4.(2020高二上·北京期中)下图为某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代表( )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 )
A.地面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不均
C.地表干湿不均 D.地表高低不均
5.(2020高一上·沭阳月考)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
A.A B.B C.C D.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 ( )
A.辐射A减弱 B.B辐射增强 C.C辐射增强 D.D辐射增强
(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
A.A B.B C.C D.D
(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左图为2020年3月1日张家界黄石寨日出云海景观。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受云海影响,当地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减小 C.③增大 D.④减小
7.云海所在的大气层,其高度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寒带地区 C.赤道地区 D.温带地区
(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 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部多个州山火肆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风力作用下,大火燃烧产生的烟雾席卷了整个美国大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美国山火对大气层温度影响最明显的是(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9.美国山火会导致( )
A.对流层厚度变小 B.美国西海岸昼夜温差增大
C.臭氧层严重破坏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10.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2021高二下·温州期中) 2021年3月14日,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暴随气流侵袭我国北方多个省份,北京更是遭遇十年最强沙尘暴,有网友发现,天上的太阳变成了蓝色。据此完成下题。
11.此次“蓝太阳”的形成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保温作用 D.散射作用
12.下列关于沙尘暴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沙尘暴以春夏季节最常见
B.不稳定的大气运动会抑制其进一步发展
C.亚洲高压增强可能会加剧沙尘暴强度
D.沙尘暴百害而无一利
(2021高二下·娄星期中)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下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4.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
A.外出戴口罩 B.多吃润肺食物
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2021高二下·温州月考)读下表太阳辐射图及华北地区的一张实景照。回答下列小题。
15.从辐射的波长性质来看,上图四个辐射中与其他三个辐射类型不同的是( )
A.A B.B C.C D.D
1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
C.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2021高一下·信阳月考)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7.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18.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A层在 (填高/中/低)纬度地区最厚,说明其原因。
(2)电离层分布在 (填字母)层,说出电离层的主要作用。
(3)天气现象多发生在 (填字母)层,请说明原因。
20.(2021高一下·定远开学考)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层,该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 ,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
(2)图
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层,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3)图2中①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4)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____(读图2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5)
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 (填图2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 (填图2中数字)增强, 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6)
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气温低。
21.(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乙地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
22.(2021高一上·潮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地理原理是 。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偏,纸片B向 偏。(填左或右)
(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热量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的 →大气 →热力环流。
(4)若该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则电炉表示 。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之为 。
23.(2021高一上·安庆期末)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在甲图中画出A、B两地近地面等压面 。
(2)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3)在乙图中画出城郊热力环流 。
(4)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本替考率大气的构成及作用,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增加大气的热量,使气温升高,A正确;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B正确;干洁空气中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错误;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C。(2)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干洁空气主要分布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正确;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对流层,因为其主要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层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区温度明显高,就是因为它提高了地面辐射的位置。对流层随高度变化的普遍规律: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由于气温的这种变化,故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的特点。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地面辐射对其影响可忽略,其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所以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
2.【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等值线的递变规律,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右下方,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甲地盛行偏北风,A对。丙地等压线密集,风速大于乙地,B错。甲地等压线稀疏,风速小于丙地,C错。乙地位于高压中心右下方,盛行偏北风,D错。(2)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丙地位于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吹东北风。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图D符合条件,D对。A、B、C错。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风
3.【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的受力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据此判断为箭头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为箭头①;摩擦力与风向平行且方向相反,为箭头④。本题故答案为:B。(2)结合上题分析,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根据指向标进行判断,该地的风为东北风,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4.【答案】(1)D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D正确。与风向相反的为摩擦力,b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故答案为:D。(2)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由于纬度、下垫面、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能均匀分布,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了风,所以形成风的根本原因为太阳辐射造成的地面冷热不均,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是摩擦力.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最终与等压线.呈一夹角。
5.【答案】(1)D
(2)D
(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于宇宙空间;其余大部分向下,归还给地面(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这部分辐射即大气逆辐射。因此大气逆辐射应指向地面,图中B来自太阳,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2)阴天夜晚云层多,会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晴天夜晚云层少,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3)使近地面大气增温的是长波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弱,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升温,发出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这部分辐射后增温明显。所以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于宇宙空间;其余大部分向下,归还给地面(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这部分反射即大气逆辐射。
【答案】6.B
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6.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AD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少,C错误;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逸出的大气辐射减小,即②减小,B正确;故答案为:B。
7.地面温度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高度就高,反之则低,由此推断,地面温度变化越大,对流层高度的变化也就越大,反之则小。极地地区和寒带地区地面温度全年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则对流层高度变化幅度也小,AB错误;赤道地区地面温度全年较高,变化幅度较小,则对流层高度变化幅度也小,C错误;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地面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因此对流层高度年变化幅度也最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8.A
9.D
10.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8.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山火产生的烟雾会在对流层内扩散,很难进入平流层,平流层(气温下冷上暖,以平流动为主,不利于烟雾向外扩散)和高层大气。烟雾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还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影响对流层的气温。图中①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A正确。②是平流层,③④是高层大气,BC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主要受地面温度的影响,低纬厚于高纬,夏季厚于冬季。大火导致近地面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大火影响区域对流层厚度变厚,A错误。山火产生的烟雾在白天削弱太阳辐射,夜晚増强大气逆辐射,使得美国西海岸昼夜温差减小,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造成其破坏的元凶主要是氟氯烃等物质,不是山火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C错误。美国山火产生的烟雾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正确。故答案为:D。
10.由题干中信息可知,积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从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射逐渐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1.D
1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点评】 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反射不具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一些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强;蓝紫光极易被散射,天空呈蔚蓝色就是蓝紫光被散射的结果。
11.天上的太阳变成了蓝色应该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形成的现象,太阳呈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D正确。和吸收作用、反射作用、保温作用关系不大,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比较稀少,沙质土壤较多,寒潮大风天气频繁,在加之冬春季节气候比较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加剧,缺乏植被和积雪覆盖,冷锋活动频繁,西北风强劲。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A错误。不稳定的大气运动会促进其进一步发展,B错误。亚洲高压增强可能增强冬季风风力,会加剧沙尘暴强度,C正确。沙尘暴可以抑制全球变暖;沙尘粒子可以飞到海洋深处,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雾霾
(1)原因: 自然:逆温;晴天;风力小;
人为:①冬季燃煤多;②汽车尾气排放量;③工业废气; ④工程建筑扬尘;⑤秸秆燃烧。
(2)危害:①污染大气;②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③危害人体健康。
(3)措施:①(不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②(少排)控制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废气回收利用;
③(达标排)加强环境监测,对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④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⑤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⑥加强环保执法;⑦ 加强国际合作。
13.雾霾发生时,大气的中的杂质和尘埃增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能见度降低。图中①为反射,雾霾增多,反射增强,A正确;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错时上下班能够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正确;外出戴口罩、多吃润肺食物、使用空气净化器能够减少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但是不能缓解雾霾现象,ABD错误。故答案为:C项。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5.据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C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故选A。
16.由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故选B。本题原理类似于大棚,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可以穿透塑料薄膜,使膜内地面升温,地面产生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也就是说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散失,并没有增强大气的逆辐射,A错误,塑料薄膜减弱了膜内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了太阳辐射总量,CD错误。故选B。
【答案】17.C
1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7.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到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的结果。故答案为:C。
18.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A、D错。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错误。故答案为:B。
19.【答案】(1)低;纬度不同,地表受热状况不同,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2)C;主要作用:反射无线电波
(3)A;水汽、杂质多集中在此层;该层气温上冷下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随空气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A层是对流层,其在低纬地区最厚,原因是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最多,对流最旺盛。
(2)电离层主要在高层大气层,其主要作用是:反射无线电波,可以通讯、广播等。
(3)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因为对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比较多,几乎占整个大气总质量的2/3,而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水汽充足、多凝结核,容易形成云雨现象。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0.【答案】(1)对流;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平流;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
(3)太阳;大气逆
(4)D
(5)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6)削弱;保温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是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地面是直接热源;
(2)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3)①在大气层上界,为太阳辐射,④是有大气向地面的辐射,为大气逆辐射;
(4)低温生活减少温室气体,减弱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5)温室大棚内的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③地面辐射,增强④大气逆辐射,使保温作用增强
(6)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故答案为:(1)对流;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2)平流;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3)太阳;大气你;(4)D;(5)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6)削弱;保温
【点评】(1)对流层大气天气变化复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地面是直接热源,所以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3)来自于大气上界的辐射是太阳辐射,大气层射向地面的辐射是大气逆辐射;
(4)低温生活减少温室气体,减弱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5)温室大棚,可以使大棚内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进而增大了大气逆辐射;
(6)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21.【答案】(1)乙>甲>丁>丙;甲
(2)阴雨天气;晴朗天气;甲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形地地面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地地面气压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为甲地。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上升,易遇冷凝结成雨,多阴雨天气;乙地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下沉,不易凝结成雨,多晴朗天气。甲地多阴雨,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甲地。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22.【答案】(1)热力环流
(2)右;左
(3)大气垂直运动;气压差;水平运动
(4)陆地;电炉;热岛效应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以上实验用电炉表示受热,用冰块表示遇冷,根据纸片移动方向,要验证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电炉处比冰块处气温高,气压低,对应的玻璃柜顶部气压比冰块对应的顶部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3)据材料和图片分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温带高,冰块温度低,造成地面热量差异,地面热量差异导致大气垂直运动,温度升高,电炉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冰块一侧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
(4)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城市为高温中心,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空气上升,形成热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3.【答案】(1)B;A;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2)夜晚;陆风
(3)呈顺时针
(4)②;煤炭发电厂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B地,气温较高的是A地;(C处等压线向高空弯曲,是高压,D处等压线向低空弯曲,是低压,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在甲图中画出A、B两地近地面等压面如下图:
+
(2)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夜晚;A、B两地间吹陆风。(海洋A比热比较大,晚上气温高气压低,B陆地晚上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在乙图中画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工业汽车多,释放的热量多,气温高气压低,郊区相反。)
(4)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②,请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煤炭发电厂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减少热岛效应中,从郊区回流城市的风将煤炭发电厂的污染空气带回城市,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
1 / 1高中地理(2019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1)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下列关于地球各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洁空气只分布在对流层
B.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C.臭氧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D.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太阳辐射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本替考率大气的构成及作用,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增加大气的热量,使气温升高,A正确;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B正确;干洁空气中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错误;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故答案为:C。(2)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干洁空气主要分布在对流层,A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B正确;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近地面气温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对流层,因为其主要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层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区温度明显高,就是因为它提高了地面辐射的位置。对流层随高度变化的普遍规律: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由于气温的这种变化,故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的特点。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地面辐射对其影响可忽略,其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所以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
2.(2021高二上·扬州期末)下图为1月份某日的海平面气压场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 )
A.甲地盛行偏北风 B.丙地风速小于乙地
C.甲地风速大于丙地 D.乙地盛行偏南风
(2)丙地风向与空气受力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A
(2)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等值线的递变规律,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右下方,北半球的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甲地盛行偏北风,A对。丙地等压线密集,风速大于乙地,B错。甲地等压线稀疏,风速小于丙地,C错。乙地位于高压中心右下方,盛行偏北风,D错。(2)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丙地位于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吹东北风。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图D符合条件,D对。A、B、C错。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风
3.(2020高一上·亳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北风
【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的受力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据此判断为箭头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为箭头①;摩擦力与风向平行且方向相反,为箭头④。本题故答案为:B。(2)结合上题分析,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根据指向标进行判断,该地的风为东北风,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4.(2020高二上·北京期中)下图为某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代表( )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 )
A.地面冷热不均 B.海陆分布不均
C.地表干湿不均 D.地表高低不均
【答案】(1)D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D正确。与风向相反的为摩擦力,b为摩擦力,c为地转偏向力。故答案为:D。(2)太阳是大气的根本热源,由于纬度、下垫面、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能均匀分布,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了风,所以形成风的根本原因为太阳辐射造成的地面冷热不均,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是摩擦力.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最终与等压线.呈一夹角。
5.(2020高一上·沭阳月考)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
A.A B.B C.C D.D
(2)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 ( )
A.辐射A减弱 B.B辐射增强 C.C辐射增强 D.D辐射增强
(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
A.A B.B C.C D.D
【答案】(1)D
(2)D
(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于宇宙空间;其余大部分向下,归还给地面(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这部分辐射即大气逆辐射。因此大气逆辐射应指向地面,图中B来自太阳,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2)阴天夜晚云层多,会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晴天夜晚云层少,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因此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3)使近地面大气增温的是长波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弱,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升温,发出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这部分辐射后增温明显。所以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凭借自身的温度向外辐射能量,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于宇宙空间;其余大部分向下,归还给地面(特别是大气中云层较厚或水汽含量较多时),这部分反射即大气逆辐射。
(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下左图为2020年3月1日张家界黄石寨日出云海景观。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受云海影响,当地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上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减小 C.③增大 D.④减小
7.云海所在的大气层,其高度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寒带地区 C.赤道地区 D.温带地区
【答案】6.B
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6.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④增大,AD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即③减少,C错误;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逸出的大气辐射减小,即②减小,B正确;故答案为:B。
7.地面温度高,对流运动强,对流层高度就高,反之则低,由此推断,地面温度变化越大,对流层高度的变化也就越大,反之则小。极地地区和寒带地区地面温度全年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则对流层高度变化幅度也小,AB错误;赤道地区地面温度全年较高,变化幅度较小,则对流层高度变化幅度也小,C错误;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地面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因此对流层高度年变化幅度也最大,D正确;故答案为:D。
(2021高一下·长沙期中) 2020年8月以来,美国西部多个州山火肆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风力作用下,大火燃烧产生的烟雾席卷了整个美国大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美国山火对大气层温度影响最明显的是(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9.美国山火会导致( )
A.对流层厚度变小 B.美国西海岸昼夜温差增大
C.臭氧层严重破坏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10.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8.A
9.D
10.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8.由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山火产生的烟雾会在对流层内扩散,很难进入平流层,平流层(气温下冷上暖,以平流动为主,不利于烟雾向外扩散)和高层大气。烟雾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还可以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影响对流层的气温。图中①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A正确。②是平流层,③④是高层大气,BCD错误。故答案为:A。
9.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主要受地面温度的影响,低纬厚于高纬,夏季厚于冬季。大火导致近地面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大火影响区域对流层厚度变厚,A错误。山火产生的烟雾在白天削弱太阳辐射,夜晚増强大气逆辐射,使得美国西海岸昼夜温差减小,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造成其破坏的元凶主要是氟氯烃等物质,不是山火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C错误。美国山火产生的烟雾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正确。故答案为:D。
10.由题干中信息可知,积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从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射逐渐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下·温州期中) 2021年3月14日,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暴随气流侵袭我国北方多个省份,北京更是遭遇十年最强沙尘暴,有网友发现,天上的太阳变成了蓝色。据此完成下题。
11.此次“蓝太阳”的形成反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保温作用 D.散射作用
12.下列关于沙尘暴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沙尘暴以春夏季节最常见
B.不稳定的大气运动会抑制其进一步发展
C.亚洲高压增强可能会加剧沙尘暴强度
D.沙尘暴百害而无一利
【答案】11.D
1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点评】 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反射不具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一些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强;蓝紫光极易被散射,天空呈蔚蓝色就是蓝紫光被散射的结果。
11.天上的太阳变成了蓝色应该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形成的现象,太阳呈蓝色就是因为太阳辐射中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D正确。和吸收作用、反射作用、保温作用关系不大,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比较稀少,沙质土壤较多,寒潮大风天气频繁,在加之冬春季节气候比较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加剧,缺乏植被和积雪覆盖,冷锋活动频繁,西北风强劲。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A错误。不稳定的大气运动会促进其进一步发展,B错误。亚洲高压增强可能增强冬季风风力,会加剧沙尘暴强度,C正确。沙尘暴可以抑制全球变暖;沙尘粒子可以飞到海洋深处,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下·娄星期中)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下图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3.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4.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
A.外出戴口罩 B.多吃润肺食物
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答案】13.A
14.C
【知识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点评】雾霾
(1)原因: 自然:逆温;晴天;风力小;
人为:①冬季燃煤多;②汽车尾气排放量;③工业废气; ④工程建筑扬尘;⑤秸秆燃烧。
(2)危害:①污染大气;②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③危害人体健康。
(3)措施:①(不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②(少排)控制污染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废气回收利用;
③(达标排)加强环境监测,对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④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⑤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⑥加强环保执法;⑦ 加强国际合作。
13.雾霾发生时,大气的中的杂质和尘埃增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能见度降低。图中①为反射,雾霾增多,反射增强,A正确;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BCD错误。故答案为:A。
14.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错时上下班能够减少交通拥堵,进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正确;外出戴口罩、多吃润肺食物、使用空气净化器能够减少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但是不能缓解雾霾现象,ABD错误。故答案为:C项。
(2021高二下·温州月考)读下表太阳辐射图及华北地区的一张实景照。回答下列小题。
15.从辐射的波长性质来看,上图四个辐射中与其他三个辐射类型不同的是( )
A.A B.B C.C D.D
1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
C.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答案】15.A
1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5.据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B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C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为长波辐射。故选A。
16.由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故选B。本题原理类似于大棚,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可以穿透塑料薄膜,使膜内地面升温,地面产生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也就是说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散失,并没有增强大气的逆辐射,A错误,塑料薄膜减弱了膜内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了太阳辐射总量,CD错误。故选B。
(2021高一下·信阳月考)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7.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18.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答案】17.C
18.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7.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到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的结果。故答案为:C。
18.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A、D错。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9.(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A层在 (填高/中/低)纬度地区最厚,说明其原因。
(2)电离层分布在 (填字母)层,说出电离层的主要作用。
(3)天气现象多发生在 (填字母)层,请说明原因。
【答案】(1)低;纬度不同,地表受热状况不同,低纬地区受热最多,对流最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最高
(2)C;主要作用:反射无线电波
(3)A;水汽、杂质多集中在此层;该层气温上冷下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随空气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A层是对流层,其在低纬地区最厚,原因是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最多,对流最旺盛。
(2)电离层主要在高层大气层,其主要作用是:反射无线电波,可以通讯、广播等。
(3)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因为对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比较多,几乎占整个大气总质量的2/3,而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水汽充足、多凝结核,容易形成云雨现象。
【点评】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0.(2021高一下·定远开学考)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层,该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 ,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
(2)图
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层,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3)图2中①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4)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____(读图2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5)
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 (填图2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 (填图2中数字)增强, 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6)
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弱,气温低。
【答案】(1)对流;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平流;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
(3)太阳;大气逆
(4)D
(5)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6)削弱;保温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是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地面是直接热源;
(2)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3)①在大气层上界,为太阳辐射,④是有大气向地面的辐射,为大气逆辐射;
(4)低温生活减少温室气体,减弱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5)温室大棚内的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③地面辐射,增强④大气逆辐射,使保温作用增强
(6)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故答案为:(1)对流;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2)平流;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3)太阳;大气你;(4)D;(5)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6)削弱;保温
【点评】(1)对流层大气天气变化复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地面是直接热源,所以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3)来自于大气上界的辐射是太阳辐射,大气层射向地面的辐射是大气逆辐射;
(4)低温生活减少温室气体,减弱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5)温室大棚,可以使大棚内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进而增大了大气逆辐射;
(6)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21.(2021高一上·文山期末)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 ,乙地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
【答案】(1)乙>甲>丁>丙;甲
(2)阴雨天气;晴朗天气;甲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丁与丙在同一平面,丁气压大于丙,说明甲地受热空气上升,丁形成高空高压,甲形地地面低压;丙地气压低,说明乙遇冷,空气下沉,乙地形成地面高压,丙地形成高空低压.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地地面气压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为甲地。
(2)结合上题分析,甲地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上升,易遇冷凝结成雨,多阴雨天气;乙地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下沉,不易凝结成雨,多晴朗天气。甲地多阴雨,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甲地。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
22.(2021高一上·潮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地理原理是 。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偏,纸片B向 偏。(填左或右)
(3)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热量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的 →大气 →热力环流。
(4)若该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则电炉表示 。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之为 。
【答案】(1)热力环流
(2)右;左
(3)大气垂直运动;气压差;水平运动
(4)陆地;电炉;热岛效应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以上实验用电炉表示受热,用冰块表示遇冷,根据纸片移动方向,要验证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电炉处比冰块处气温高,气压低,对应的玻璃柜顶部气压比冰块对应的顶部高。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3)据材料和图片分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温带高,冰块温度低,造成地面热量差异,地面热量差异导致大气垂直运动,温度升高,电炉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冰块一侧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
(4)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城市为高温中心,相当于实验中的电炉,空气上升,形成热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气流的垂直运动。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3.(2021高一上·安庆期末)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 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在甲图中画出A、B两地近地面等压面 。
(2)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3)在乙图中画出城郊热力环流 。
(4)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请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答案】(1)B;A;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2)夜晚;陆风
(3)呈顺时针
(4)②;煤炭发电厂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甲图中A、B两地近地面,气压较高的是B地,气温较高的是A地;(C处等压线向高空弯曲,是高压,D处等压线向低空弯曲,是低压,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在甲图中画出A、B两地近地面等压面如下图:
+
(2)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夜晚;A、B两地间吹陆风。(海洋A比热比较大,晚上气温高气压低,B陆地晚上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在乙图中画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工业汽车多,释放的热量多,气温高气压低,郊区相反。)
(4)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②,请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煤炭发电厂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减少热岛效应中,从郊区回流城市的风将煤炭发电厂的污染空气带回城市,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