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和2021年黑龙江中考生物试题分类——专题9生物实验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2021?黑龙江)“淀粉遇碘变蓝”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B.检验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
C.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D.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2020?大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
A.作出假设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C.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2020?黑龙江)生物兴趣小分队学习环节动物后,决定对蚯蚓进行观察。他们在湿润的土壤中挖到了蚯蚓,推测蚯蚓依靠
呼吸。
蚯蚓腹面粗糙具有
结构可以增大摩擦力来辅助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小题)
4.(2021?黑龙江)根据“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
(2)图⑤中小烧杯中的液体A是
;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3)图②中滴加碘液,稍后用清水漂洗,观察叶片见光部分变成
色。
(4)对照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5.(2021?黑龙江)某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装置
1瓶
2瓶
3瓶
4瓶
5瓶
处理措施
每瓶10粒种子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的水
适量的水
水浸没种子
适量的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未萌发
都萌发
未萌发
未萌发
未萌发
(1)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该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对照。
(2)2号瓶和3号瓶进行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
。
(3)4号瓶和5号瓶,能否进行对照?原因是
。
(4)1
号瓶种子未萌发的原因是:
。
6.(2021?绥化)下面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
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片把叶片上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③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
色。
⑤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别,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把实验步骤①和④补充完整。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
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的有机物是
。
(3)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7.(2021?黑龙江)某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设计如图(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
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绿素。
(4)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装置中的叶片变蓝。(填“甲”或“乙”)
(5)由此得出结论:
。
8.(2021?绥化)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
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2)观察时发现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1是
。
(3)图B中,
是毛细血管(填标号),它只允许
单行通过。
(4)通过观察发现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
)→(
)→(
)。(填标号)
(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该将小鱼
。
9.(2021?黑龙江)某同学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计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瓶号
1号
2号
3号
4号
种子数量
10粒
10粒
10粒
10粒
环境条件
不适量水
置于25℃橱柜中
放适量水
置于25℃橱柜中
放适量水
置于冰箱内
放过量水,淹没种子
置于25℃橱柜中
实验现象
未萌发
9粒萌发
1粒未萌发
未萌发
未萌发
(1)1号瓶和2号瓶进行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
。
(2)2号瓶和4号瓶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
。
(3)1号瓶和3号瓶能否进行对照?
,原因是
。
(4)2号瓶种子中有1粒种子未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
10.(2021?齐齐哈尔)根据如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2)在实验中,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
(填“变蓝”或“不变蓝”)。
(3)实验现象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
。
11.(2021?黑龙江)某小组探究“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多次重复实验后统计结果如下,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浓度
0(清水)
0.1%
0.2%
1%
3%
8%
15%
20%
10s心跳次数
33
35
36
30
28
22
18
死亡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具有
(“促进”或“抑制”)作用。
12.(2021?黑龙江)某小组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设计如图(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回答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
。
(2)设置甲组装置的目的是形成
。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
。
(4)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装置
中的叶片变蓝。(填“甲”或“乙”)
(5)由此得出结论: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13.(2021?齐齐哈尔)如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A中,用湿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观察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目的是:
,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2)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
(填“低”或“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
(3)图B中①②③表示血管。根据红细胞单行通过的特点,可以判断[②]是
血管,再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③]是
血管。
14.(2021?齐齐哈尔)某生物兴趣小组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每瓶中各放入10粒绿豆种子,实验方案及现象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不洒水
适量水
适量水
很多水
23℃
23℃
0℃
23℃
不萌发
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1)1号瓶与2号瓶形成对照时,变量是
。
(2)3号瓶与4号瓶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
(填“能”或“不能”)。
(3)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15.(2021?黑龙江)馒头放在嘴里为什么越嚼越甜?某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实验探究。以下是该兴趣小组记录的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标号为A和B。
②将大小相同的两块馒头切碎,并放入两试管中。
③A试管加入2mL清水;B试管加入_____。
④将两试管加入恒温水浴锅中。
⑤10分钟后,向两试管中滴入等量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1)若将步骤③补充完整应填写内容是
。
(2)步骤④中为了模拟口腔温度应将恒温水浴锅温度设置为
℃。
(3)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麦芽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
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4)通过课堂的进一步学习可知,淀粉最终在
(填名称)中被消化成为
。
16.(2020?大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三个装置中,能证明塑料袋壁上的水珠由植物体散发出的是
实验装置,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下午,兴趣小组的同学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
作用。傍晚,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给植物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一亮就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
作用。
(2)若要证明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应选取实验装置
和
进行对照。
17.(2020?黑龙江)某生物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如图是探究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实验中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
。
(3)脱色漂洗后叶片变为
色,滴加碘液后
部分变蓝。(填标号)
(4)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
。
18.(2020?黑龙江)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实验:
(1)本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作出的假设:
。
(3)滴加碘液后,
号试管液体变蓝色,
号试管液体不变蓝色,不变蓝色是因为在适宜的温度下,唾液中的
将淀粉分解成
。
(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19.(2020?绥化)下面是“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发现,靠近1
(填名称)的一端是蚯蚓的前端。它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形
构成。
蚯蚓属于
动物。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它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3)实验结束后,对蚯蚓的处理方法是
。
20.(2020?绥化)下面是某实验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过程。
(一)准备40粒优良的大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选取4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分别标号1、2、3、4.
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
(二)具体实验操作过程见下表:
实验瓶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种子数
10粒大豆种子
10粒大豆种子
10粒大豆种子
10粒大豆种子
处理方法
不加水
一定的水
一定的水
装满水
放在橱柜中
放在橱柜中
放在冰箱中
放在橱柜中
(三)拧紧瓶盖,过几天后观察,发现只有2号瓶内的种子能够萌发。分析并回答问题:
(1)1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少一定的
。
(2)3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少适宜的
。
(3)4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少充足的
。
(4)大豆种子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将来发育成根的结构是
。
(5)设置2号瓶的目的是和其他的实验瓶形成
实验。
21.(2020?黑龙江)某实验小组做了“唾液对馒头碎屑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该实验小组实验情况如下表,请你依据下表来分析实验: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搅拌
水浴温度
时间
加碘液
A试管
馒头碎屑+2ml清水
搅拌
37℃
10分钟
2滴
B试管
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
37℃
10分钟
2滴
(1)本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2)作出假设:唾液对馒头碎屑有消化作用。
(3)实验现象:滴加碘液后,A试管
;B试管
。
(4)实验结论:唾液对馒头碎屑有消化作用。
(5)通过本实验证明:淀粉在唾液中
的作用下转化成
。
22.(2020?黑龙江)下列是某生物小组在观察蚯蚓实验中的部分记录,请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
构成。
(2)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表感觉很粗糙,是因为蚯蚓腹部有
。
23.(2020?黑龙江)某生物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如图是探究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如图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是
。
(2)将叶片放入盛有
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脱色。
(3)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叶片的
部分(填图中字母)变成蓝色。
(4)此实验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5)天竺葵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细胞中含
。(填结构名称)
24.(2020?齐齐哈尔)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甲
乙
馒头的处理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碎屑
加入的液体
2毫升清水
2毫升A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水浴温度
37℃
5﹣10分钟后取出,滴加两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的变化
(1)若甲乙两组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则乙试管中应加入的液体A是
。
(2)“搅拌”是模拟口腔中
(填“牙齿”或“舌”)的作用。
(3)滴加碘液后,乙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
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25.(2020?齐齐哈尔)某生物小组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如图1,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以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2)如图2,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甲瓶中蜡烛熄灭,乙瓶中蜡烛照常燃烧,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了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主要在细胞的
(填“叶绿体”或“线粒体”)中进行。
2020和2021年黑龙江中考生物试题分类——专题9生物实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解答】解:A、根据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滴加碘液,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A不符合题意;
B、检验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利用碘液,B符合题意;
C、玉米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淀粉有遇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碘酒,会变蓝的部分是胚乳液,C不符合题意;
D、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故选:B。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解答】解:蚯蚓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作用,为了维持蚯蚓的正常呼吸,在实验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触蚯蚓体表。
蚯蚓身体腹面有刚毛,用手轻轻抚摸蚯蚓身体腹面,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就是摸到了蚯蚓的刚毛,刚毛可以增大摩擦力来辅助运动。
故答案为:体壁;刚毛
三.实验探究题(共22小题)
4.【解答】解:(1)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因此用图中编号及箭头表示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⑤②④。
(2)图⑤中小烧杯中的液体A是酒精。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图②中滴加碘液,稍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
(4)对照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1)③①⑤②④;
(2)酒精;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蓝
(4)光。
5.【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故要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该选择
2和4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因为:2和4的变量是温度。
(2)2号瓶和3号瓶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故可得出的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合理即可)。
(3)对照实验变量唯一,而4号瓶和5号瓶对比,具有的变量是水和温度,变量不唯一,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4)煮熟的种子,胚已死亡,故1
号瓶种子未萌发的原因是:胚已经死亡。
故答案为:
(1)2和4
(2)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合理即可)
(3)不能;变量不唯一(
合理即可)
(4)胚已经死亡
6.【解答】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①中”,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将叶片中原有淀粉转运或耗尽;④在隔水加热酒精去除叶片的绿色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其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2)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表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未遮光部分变蓝色,表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分解这些有机物,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
(1)①黑暗;④叶绿素;黄白
(2)蓝;淀粉
(3)光合
7.【解答】解:(1)为了使实验更为准确,实验前,首先需要将植物放在黑暗中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叶中原有的淀粉消耗尽,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甲、乙装置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4)甲、乙装置中各取出一片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甲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说明有淀粉产生,进行了光合作用;乙装置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植物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色。
(5)通过甲、乙对照,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故答案为:(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或有机物)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
(3)酒精
(4)甲
(5)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8.【解答】解:(1)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2)观察时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流速度最快。
(3)图中2是毛细血管,因为红细胞单行通过。
(4)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故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1动脉→2毛细血管→3静脉.
(5)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或适合小鱼生活的池塘内。
故答案为:(1)低
(2)动脉
(3)2;红细胞
(4)1;2;3
(5)放回鱼缸或适合小鱼生活的池塘内
9.【解答】解:(1)1号瓶和2号瓶相比只有水分不同,2号瓶内放适量水,种子萌发了,而1号瓶不放水不萌发说明水是种子萌发的条件,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2)2号瓶和4号瓶的变量是空气,4号瓶的水将种子淹没,种子没有空气无法进行呼吸,所以4号瓶的种子不能萌发,而2瓶具有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所以2瓶的种子能够萌发,据此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3)实验1号瓶和3号瓶不能形成对照,因为有两个变量﹣﹣水分和温度。
(4)种子萌发除了需要环境条件外,还需要自身条件,即种子是活的、完整的,不处于休眠期的,如果2号瓶种子中有1粒种子不萌发,说明种子是死的不完整的或处于体眠期的。
故答案为:(1)水分;
(2)空气;
(3)不能;因为变量不唯一;
(4)胚已经死亡(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等)。
10.【解答】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步骤A中”,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为了将叶片中原有淀粉转运或耗尽。
(2)(3)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受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遮光部分不变蓝,受光部分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该实验同时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1)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2)变蓝;
(3)淀粉。
11.【解答】解:(1)该实验是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酒精浓度.
(2)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的心率具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1)酒精浓度
(2)抑制
12.【解答】解:(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运走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设置甲组装置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3)光下照射几小时后,从甲、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4)甲装置中具有二氧化碳。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5)由此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故答案为:(1)淀粉(2)对照(3)叶绿素(4)甲(5)二氧化碳
13.【解答】解:(1)为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观察前,需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分包裹起来,并露出尾部。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
(3)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可见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
故答案为:(1)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2)低
(3)毛细;静脉
14.【解答】解:(1)1号瓶与2号瓶除水分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这是一组以水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2)3与4有温度和空气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3)本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是除1瓶中的种子萌发外其它各瓶中的种子都不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故答案为:(1)水分;
(2)不能;
(3)适宜的温度。
15.【解答】解:(1)从题干中看出①、A、B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B试管加入2mL唾液。
(2)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
(3)(4)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所以,乙表示淀粉,丙表示蛋白质,甲表示脂肪。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E代表大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甲曲线是淀粉的消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主要是在D小肠中被消化的,最终被写话为葡萄糖。
故答案为:(1)2mL唾液
(2)37
(3)甲
(4)小肠;葡萄糖
16.【解答】解:(1)实验装置A塑料袋上的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在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夜晚无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进袋内,火柴熄灭了.
(2)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的,因此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验证此结论时,变量是有无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如图B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因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里面,水蒸气有可能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只有A和C可以进行比较最好.
故答案为:
(1)A;蒸腾;光合;呼吸
(2)A;C
17.【解答】解:(1)实验中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
(2)光合作用需要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3)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叶绿素会溶解在酒精中,脱色漂洗后叶片变为黄白色,滴加碘液后B见光部分部分变蓝,A遮光部分未变蓝。
(4)淀粉遇到碘液变蓝,所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对照
(3)黄白;B
(4)淀粉
18.【解答】解:(2)某实验小组做了“唾液对馒头碎屑是否有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唾液对馒头碎屑有消化作用吗?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1号试管与2号试管馒头形态、温度环境都相同,不同的是加入的物质,2号试管是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1号试管是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其变量是唾液。由于2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
故答案为:
(2)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3)1;2;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19.【解答】解:(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体节构成,在蚯蚓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颜色较浅的1环带,如图: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发现有许多小突起,叫刚毛,它可以辅助蚯蚓的运动。
(3)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实验完毕后应注意:把蚯蚓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
故答案为:(1)环带;体节环节
(2)刚毛
(3)放归自然环境中
20.【解答】解:(1)从表中分析看,1号种子不放水,缺少一定的水分,所以种子未萌发。
(2)3号种子置于冰箱内,温度太低,所以种子未萌发。
(3)4号种子全部浸泡在水中缺少空气,所以种子未萌发。
(4)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5)在本实验中,共构建了3组对照实验,1与2唯一的变量是水;2与3唯一的变量是温度;2与4唯一的变量是空气。起到对照作用的是2号瓶。
故答案为:(1)水分;
(2)温度
(3)空气;
(4)胚根;
(5)对照
21.【解答】解:(1)某实验小组做了“唾液对馒头碎屑是否有消化作用”的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唾液对馒头碎屑有消化作用吗?
(3)(5)A号试管与B号试管馒头形态、温度环境都相同,不同的是加入的物质,B号试管是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A号试管是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其变量是唾液。由于B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A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
故答案为:(1)唾液对馒头碎屑有消化作用吗
(3)变蓝;不变蓝
(5)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22.【解答】解:(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2)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的腹面,感觉有些粗糙不平的小突起,它们是刚毛,蚯蚓的运动要靠身体的肌肉和刚毛的相互配合来完成的。
故答案为:(1)体节
(2)刚毛
23.【解答】解:(1)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如图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是把实验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叶片A见光(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叶片B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色,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5)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能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一种细胞器,叫做叶绿体。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叶绿素呈绿色,所以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
故答案为:(1)把实验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酒精;
(3)A;
(4)光;
(5)叶绿体。
24.【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甲试管与乙试管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所以A处应加入2ml唾液。
(2)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实验中“搅拌”是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
(3)滴加碘液后,乙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解转变成了麦芽糖。
故答案为:(1)唾液;
(2)舌;
(3)淀粉。
25.【解答】解:(1)瓶中是萌发的种子,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子内的二氧化碳会进入试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2)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同时放到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甲、乙两瓶中,甲瓶现象是蜡烛熄灭,因为里面的氧气被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而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乙瓶中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消耗氧气。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种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活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的。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氧气
(3)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