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改革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探究法,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多媒体播放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讲话中提到了大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使命”指的是什么?过渡语:“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都在践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人民的幸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战,最终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由此引出第
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学习欲望被激起,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创设情景做好铺垫。
1.展示本课的课标
2.展示本课的三大篇章目录
第一篇章为人民谋幸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二篇章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三篇章为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学生齐读课标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为人民谋幸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寻苦根——土地改革的原因
1.展示解放区农村人口比例和占有土地比例示意图。
2.提出问题:
(1)通过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2)这种土地占有状况对农民而言有何不利的影响?
(3)而导致这种土地占有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其次是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的愿望。
二、断苦根——土地改革的措施1.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为“断苦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本次土地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2.播放视频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措施——
(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三、翻苦身——土地改革的意义
(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过渡语: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并研究示意图,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后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农村人口比例和占有土地比例示意图,再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深入探究,进而认识到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农民“苦”的根源,更能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通过归纳土地改革的原因,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纪录片片段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章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大屏幕展示
1946—1947国共双方兵力对比示意图,通过对比得出人民解放军的形势有所改观,但由于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形势十分严峻
2.
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只要熬过明年(
1947年)
一年,后年就会好转。
”来说明1947年形势十分严峻。过渡语:为了发展有利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新的战略部署
3.
展示一则材料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结合材料提出问题:
(1)材料中的“第二年”具体指的哪一年?
(2)材料中“内线”和“外线”分别是什么?解放军是如何打到外线去的?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引出
一、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
展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提出问题请结合图片及所学的知识谈一谈为什么要选在大别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汇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大别山西边是国民党重镇武汉,东边是国民党的政府南京,战略位置及其重要。
(3)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挺进大别山可以缓解解放区的压力。
2.
展示材料“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3.提出问题:材料中“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战略进攻的开始。过渡材料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退守沈阳、北平、徐州
3个战场上。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
二、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利用下发表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
116——117页相关内容,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下面的表格,用时
2分钟。2分钟后教师出示答案
红色记忆——小小解说家,由学生利用课下查阅的资料与同学分享。过渡语:三大战役环环相扣,三个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解放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最后胜利——渡江战役
1.教师讲述:1949年
4月国共两党谈判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下达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毛泽东得知南京解放这一重大胜利的消息,激动万分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展示“红色经典诵读”板块
3.学生自告奋勇诵读
4.展示一幅太阳东升的图片,说明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早在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就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5.提出问题:回望这段历史,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
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
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第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篇章为人民谋幸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第二篇章
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党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赢得了民心,初心和民心心心相印,才有了人民解放战争中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和用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民心初心,心心相印,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党和人民。
情感升华第三篇章
为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通过录制的微视频紧扣本课主题党的“初心”“使命”,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为宗旨的“初心”和“使命”。
板书设计第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为人民谋幸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寻苦根——土地改革的原因
断苦根——土地改革的措施
翻苦身——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为国家谋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最后胜利——渡江战役
三、为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