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附答案】四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附答案】四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1 16:42:23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运动与气候
地球形状与气候
1.世界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所导致的。
2.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图甲中,当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时,地表的受热面积会越来越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就会越来越少。
3.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天最大的太阳高度。
4.太阳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知识回顾】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名师提醒】
  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气温高低的关系。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获得太阳光热
气温








地球运动与气候
1.地球自转与气候:
(1)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2)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昼夜更替: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不停地更替 同一个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2.地球公转与气候:
·画图 在甲图中地轴上方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乙图的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填图 将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2)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
太阳高度最小。
(4)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3.地球上的五带:
(1)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
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2)名称、范围、现象。
【图示导学】
昼夜长短与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质疑判断】
1.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垂直,太阳直射点会一直照射到赤道上。
(√)
2.低纬度地区全部位于热带。
(×)
3.北半球季节和南半球季节一致。
(×)
4.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
【名师提醒】
(1)太阳直射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向南向北降低。
(2)太阳直射次数。
位置
太阳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
2
南、北回归线上
1
其他地区
0
(3)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且极昼极夜时间正好相反。
探究主题 地球公转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球公转方向 图中四个节气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观察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的纬线,说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答: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比较夏至日、冬至日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答: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
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发现地理·素养提升】
据图文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地球公转给南北极圈的昼夜变化带来的影响。
南北极圈 昼夜变化
哪个纬度范围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在什么时候?
答案: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寒带地区在夏至日或冬至日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还会形成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
  (2020·邵阳学业考)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如图为二分二至日图。读图,回答1、2题。
1.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当天,地球公转在
(A)
A.甲处附近
B.乙处附近
C.丙处附近
D.丁处附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当地球位于甲处时,邵阳市正值夏季
B.当地球位于乙处时,西昌昼长夜短
C.当地球位于丙处时,邵阳市正值多雨季节
D.当地球位于丁处时,西昌卫星发射塔正午的影子一年中最短
【思路破解】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地球公转形成的二分二至节气及其气候特征或现象。
(2)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地球公转的位置。
(3)调取储备信息:二分二至日时间及位置;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得分破解】
(1)读图可知,甲处是夏至日(6月22日左右),乙处是秋分(9月23日左右),丙处是冬至(12月22日左右),丁处是春分(3月21日左右)。
(2)甲处,北半球正值夏季;乙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丙处,邵阳市冬季少雨;西昌卫星发射塔正午影子一年中最短时是夏至日。
【触类旁通】
1.(2020·泰安学业考)地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泰安市某中学的小亮同学搜集拍摄的下列四幅照片中,冬季拍摄的是
(C)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20·菏泽学业考)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广场国旗基座的坐标,计算出日出时间确定的。日期不同,升国旗时间也有所差异。读2020年不同日期(部分)升国旗时间表,导致不同日期升旗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日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
日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
1月1日
7:36
7月1日
4:49
4月1日
5:58
10月1日
6:10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公转运动
C.纬度位置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差异
1.(2020?新疆建设兵团学业考)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将图示地球仪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最早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
(C)
                   
A.A
B.B
C.C
D.D
2.(2020·铜仁学业考)2020年6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那时铜仁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A)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短
D.
昼短夜长,昼渐长
3.(2020·枣庄学业考)山东枣庄正午时刻阳光照射室内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的节气是
(D)
A.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冬至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表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记录2018年四个节日升国旗的时间,据此完成4、5题。
日期
1月1日
5月1日
7月1日
10月1日
升旗时间
07:36
05:15
04:49
06:10
4.一年之中,造成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B)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更替
D.四季变化
5.四个节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C)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6.【生活情境题】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哪个季节太阳能热水器放置角度最小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当天,地球运行到图中的
(C)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8.当天,北京
(B)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往南回归线移动
D.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赤道移动
  (2020·威海学业考)图1为两位同学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女生代表太阳;男生代表地球,其伸展手臂代表赤道),图2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在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男生
(B)
A.身体代表地轴
B.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
C.运动方向应为①—④—③—②—①
D.绕女生运行一圈示意一天
10.男生所处的四个位置中,与图2所示日期相一致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潍坊学业考)图1为某时光照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1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2.当出现图1所示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在图2中的
(D)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3.【素养提升题】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下图)。
请你分析:
(1)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冬(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2)北京和广州两地的楼间距比较,北京市的楼间距应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广州。
(3)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PAGE
-
1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 地球形状与气候 地球运动与气候
地球形状与气候
1.世界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于
的差异所导致的。
2.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
的夹角。图甲中,当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时,地表的受热面积会越来越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就会越来越

3.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天最
的太阳高度。
4.太阳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
,太阳辐射最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
,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气温高低的关系。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获得太阳光热
气温








地球运动与气候
1.地球自转与气候:
(1)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

(2)一天中,
太阳高度最大。
昼夜更替: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不停地更替 同一个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2.地球公转与气候:
·画图 在甲图中地轴上方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乙图的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填图 将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
的固定夹角。
(2)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
之间移动。
(3)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日太阳高度最大,

太阳高度最小。
(4)
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3.地球上的五带:
(1)划分依据:各地获得
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

照射,是否有

现象。
(2)名称、范围、现象。
昼夜长短与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垂直,太阳直射点会一直照射到赤道上。
(
)
2.低纬度地区全部位于热带。
(
)
3.北半球季节和南半球季节一致。
(
)
4.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
)
(1)太阳直射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向南向北降低。
(2)太阳直射次数。
位置
太阳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
2
南、北回归线上
1
其他地区
0
(3)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且极昼极夜时间正好相反。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球公转方向 图中四个节气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1.观察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的纬线,说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比较夏至日、冬至日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更替和
的变化。
据图文信息,请你设计一个探究问题,探究地球公转给南北极圈的昼夜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0·邵阳学业考)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如图为二分二至日图。读图,回答1、2题。
1.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当天,地球公转在
(
)
A.甲处附近
B.乙处附近
C.丙处附近
D.丁处附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地球位于甲处时,邵阳市正值夏季
B.当地球位于乙处时,西昌昼长夜短
C.当地球位于丙处时,邵阳市正值多雨季节
D.当地球位于丁处时,西昌卫星发射塔正午的影子一年中最短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地球公转形成的二分二至节气及其气候特征或现象。
(2)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地球公转的位置。
(3)调取储备信息:二分二至日时间及位置;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1)读图可知,甲处是
日(

日左右),乙处是

日左右),丙处是
(

日左右),丁处是
(

日左右)。
(2)甲处,北半球正值
季;乙处,全球各地昼夜
;丙处,邵阳市冬季
雨;西昌卫星发射塔正午影子一年中最短时是
日。
1.(2020·泰安学业考)地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泰安市某中学的小亮同学搜集拍摄的下列四幅照片中,冬季拍摄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20·菏泽学业考)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广场国旗基座的坐标,计算出日出时间确定的。日期不同,升国旗时间也有所差异。读2020年不同日期(部分)升国旗时间表,导致不同日期升旗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日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
日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
1月1日
7:36
7月1日
4:49
4月1日
5:58
10月1日
6:10
A.地球的自转运动
B.地球的公转运动
C.纬度位置的变化
D.海陆位置的差异
1.(2020?新疆建设兵团学业考)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将图示地球仪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最早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
(
)
                   
A.A
B.B
C.C
D.D
2.(2020·铜仁学业考)2020年6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那时铜仁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短
D.
昼短夜长,昼渐长
3.(2020·枣庄学业考)山东枣庄正午时刻阳光照射室内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的节气是
(
)
A.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冬至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表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记录2018年四个节日升国旗的时间,据此完成4、5题。
日期
1月1日
5月1日
7月1日
10月1日
升旗时间
07:36
05:15
04:49
06:10
4.一年之中,造成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更替
D.四季变化
5.四个节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6.
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哪个季节太阳能热水器放置角度最小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当天,地球运行到图中的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8.当天,北京
(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往南回归线移动
D.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赤道移动
  (2020·威海学业考)图1为两位同学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女生代表太阳;男生代表地球,其伸展手臂代表赤道),图2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在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男生
(
)
A.身体代表地轴
B.手臂伸展方向应始终保持不变
C.运动方向应为①—④—③—②—①
D.绕女生运行一圈示意一天
10.男生所处的四个位置中,与图2所示日期相一致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潍坊学业考)图1为某时光照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1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2.当出现图1所示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在图2中的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3.
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下图)。
请你分析:
(1)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2)北京和广州两地的楼间距比较,北京市的楼间距应
(填“大于”或“小于”)广州。
(3)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
PAGE
-
1
-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
,内陆地区和近海背风、无风地区降水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山地阳坡气温
;阴坡气温

(2)山地迎风坡降水
,背风坡降水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
1.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
(
)
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海洋比陆地晚一个月。
(
)
3.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地球气温也随之升高。
(
)
地形雨
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和
,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不利影响:
①任意砍伐森林,导致当地

②城市出现

③人类排放的
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
④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
等。
2.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
,风速比郊区
,
气流显著,雾和低云

温室效应示意图
材料一 放置在露天的两个玻璃容器,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沙子和水(如下图)。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值变化。
材料二 中国的四大避暑胜地,指的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
材料三 我国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离太平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进而影响植被,由东向西依次为1——山地森林及草原区、2——平原、草原、荒漠交错区、3——荒漠戈壁区。
 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数据 我国四大避暑胜地的位置、地形 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植被的变化
1.结合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推测陆地与海洋气温日变化的大小规律。
2.为什么我国四大避暑胜地夏季气温低?
3.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植被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影响的?
1.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年较差
;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变化

2.中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降水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

  (2020·广东学业考)
温带雨林是一种高雨量森林。北美洲某地区地形崎岖,盛行西风,有温带雨林分布。读“北美洲某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图1)和“北美洲某地区沿52°N的地形剖面图”(图2),完成1、2题。
1.温带雨林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影响甲、乙、丙、丁四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
B.纬度
C.地形
D.人类活动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降水的差异对植被的影响。
(2)从资料和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温带雨林是高雨量森林;甲、乙、丙、丁四地地理位置、降水量和海拔。
(3)调取储备信息: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降水较
的地方;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最多的是

(2)甲、乙、丙、丁四地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形部位不同导致降水差异很大。

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


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欧洲西部的沿海和内陆气候差异较大。如图示意欧洲西部同经纬度地带5个城市冬季和夏季气温状况。欧洲西部气温年较差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变小 地形起伏
B.变小 人类活动
C.变大 纬度位置
D.变大 海陆位置
1.“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新疆,新疆降水少主要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2.(2020·六盘水学业考)关于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6℃
B.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差异大
C.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D.各地气候差异都是由地形因素造成的
3.《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诗句: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
)
A.城市热岛效应
B.全球变暖
C.气温的垂直变化
D.降水的差异
  (2021·菏泽质检)下图为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略图,读图完成4、5题。
4.正常情况下,1月份甲地所处的季节与月均温最可能为
(
)
A.冬季18℃
B.冬季22°C
C.夏季18°C
D.夏季22℃
5.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021·贵州质检)读“某地地形剖面图”,完成6、7题。
6.此时,图中区域最可能出现的降水类型是
(
)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对流雨
7.气象工作者在同一时刻测得甲处的气温是5
℃,乙处气温是29
℃,则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8、9题。
8.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
A.越来越厚
B.厚薄交替变化
C.越来越薄
D.没有变化
9.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墙壁厚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
)
A.降水逐渐增多
B.气温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气温逐渐升高
10.下图为某山脉两侧的地形略图及图中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地气温最高的月份都在1月,说明两地都位于
半球。
(2)图中A
、B两地的年降水量相比,B地的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受
因素影响,B地位于
,因此降水较多。
(3)根据B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B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季
,夏季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霞光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瓶内温度较装空气的瓶内温度高,最大差值可达4
℃。
材料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最新完成的一份报告草案宣称,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很有可能是近五十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 
小学生最爱的环保书《发烧的地球——温室效应(漫画版)》内容简介:地球发烧了!崩塌的南极冰川,呼啸的强热带气旋,白化的珊瑚,冬日里肆虐的蚊虫……地球发烧了!让我们跟随本书主人公去认识温室效应增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控制温室效应,行动迫在眉睫!
(1)材料一中实验模拟的是
(
)
A.全球变暖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此外,材料一、二、三告诉我们,气候还受
的影响。
(3)“地球发烧了”是指全球变暖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大气中的
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造成的。
(4)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后果?(写出两条)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试说出两条生活中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
PAGE
-
1
-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和近海背风、无风地区降水少。
【知识回顾】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质疑判断】
1.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
(×)
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海洋比陆地晚一个月。
(√)
3.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地球气温也随之升高。
(√)
【图示导学】
地形雨
人类活动与气候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不利影响:
①任意砍伐森林,导致当地气候恶化。
②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③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
④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等。
2.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图示导学】
温室效应示意图
探究主题 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一 放置在露天的两个玻璃容器,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沙子和水(如下图)。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值变化。
材料二 中国的四大避暑胜地,指的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
材料三 我国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离太平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进而影响植被,由东向西依次为1——山地森林及草原区、2——平原、草原、荒漠交错区、3——荒漠戈壁区。
 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数据 我国四大避暑胜地的位置、地形 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植被的变化
1.结合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推测陆地与海洋气温日变化的大小规律。
答:陆地气温日变化大;海洋气温日变化小。
2.为什么我国四大避暑胜地夏季气温低?
答:北戴河临海,夏季凉爽;鸡公山、莫干山、庐山三地海拔高,夏季气温低。
3.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植被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影响的?
答: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距离太平洋越来越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自东向西有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1.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年较差小;同纬度海洋比陆地气温变化慢。
2.中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降水多。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2020·广东学业考)
温带雨林是一种高雨量森林。北美洲某地区地形崎岖,盛行西风,有温带雨林分布。读“北美洲某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图1)和“北美洲某地区沿52°N的地形剖面图”(图2),完成1、2题。
1.温带雨林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
(A)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影响甲、乙、丙、丁四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A.植被
B.纬度
C.地形
D.人类活动
【思路破解】
(1)先看题干:明白考查内容为降水的差异对植被的影响。
(2)从资料和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温带雨林是高雨量森林;甲、乙、丙、丁四地地理位置、降水量和海拔。
(3)调取储备信息: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得分破解】
 (1)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地方;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最多的是甲。
(2)甲、乙、丙、丁四地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由于所处的地形部位不同导致降水差异很大。
甲和乙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
而丙和丁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触类旁通】
欧洲西部的沿海和内陆气候差异较大。如图示意欧洲西部同经纬度地带5个城市冬季和夏季气温状况。欧洲西部气温年较差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D)
A.变小 地形起伏
B.变小 人类活动
C.变大 纬度位置
D.变大 海陆位置
1.“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新疆,新疆降水少主要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B)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类活动
2.(2020·六盘水学业考)关于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B)
A.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6℃
B.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差异大
C.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D.各地气候差异都是由地形因素造成的
3.《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诗句: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地理现象
(A)
A.城市热岛效应
B.全球变暖
C.气温的垂直变化
D.降水的差异
  (2021·菏泽质检)下图为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略图,读图完成4、5题。
4.正常情况下,1月份甲地所处的季节与月均温最可能为
(D)
A.冬季18℃
B.冬季22°C
C.夏季18°C
D.夏季22℃
5.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A.纬度因素
B.地形地势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021·贵州质检)读“某地地形剖面图”,完成6、7题。
6.此时,图中区域最可能出现的降水类型是
(C)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对流雨
7.气象工作者在同一时刻测得甲处的气温是5
℃,乙处气温是29
℃,则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D)
A.1
000米
B.2
000米
C.3
000米
D.4
000米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读欧洲墙壁厚度的变化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8、9题。
8.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A)
A.越来越厚
B.厚薄交替变化
C.越来越薄
D.没有变化
9.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墙壁厚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B)
A.降水逐渐增多
B.气温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气温逐渐升高
10.下图为某山脉两侧的地形略图及图中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地气温最高的月份都在1月,说明两地都位于南半球。
(2)图中A
、B两地的年降水量相比,B地的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因素影响,B地位于迎风坡,因此降水较多。
(3)根据B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B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霞光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瓶内温度较装空气的瓶内温度高,最大差值可达4
℃。
材料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组最新完成的一份报告草案宣称,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很有可能是近五十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 
小学生最爱的环保书《发烧的地球——温室效应(漫画版)》内容简介:地球发烧了!崩塌的南极冰川,呼啸的强热带气旋,白化的珊瑚,冬日里肆虐的蚊虫……地球发烧了!让我们跟随本书主人公去认识温室效应增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控制温室效应,行动迫在眉睫!
(1)材料一中实验模拟的是
(A)
A.全球变暖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此外,材料一、二、三告诉我们,气候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球发烧了”是指全球变暖现象,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造成的。
(4)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后果?(写出两条)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珊瑚白化;强热带气旋增多等。(任选两条即可)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试说出两条生活中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
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多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夏季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少用一次性产品等。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