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课件(1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课件(1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14 17:24:4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3.2用水计量时间
教科版
五年级上
新知导入
日影、燃香、蜡烛......等曾被人们用来计时,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古人还有哪些计时方法呢?
聚焦
在古代,人们曾经利用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
合作探究
探索1-观察水流速度
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到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在小孔中缓慢流出来。
仔细观察,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
合作探究
探索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用刚才的瓶子装200ml的水,同样让水在瓶盖小孔中流出来,并用量杯接住流出来的水。测量杯内的水集聚到50ml需要多长时间。
分别推测流出100ml、150ml需要多少时间
注意事项:
1.
操作员:倒水到200ml,控制流水的开关,三次测量完成后把水倒回烧杯。
2.
计时员:喊“三、二、一,放”;听到“50ml快到了,准备,到”时迅速计时。
3.
观察员:观察量筒内水面的变化,及时喊“50ml快到了,准备,到”。
4.
记录员:把计时员报出的时间及时记录到记录表中(以秒为单位)。
5.实验重复三次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合作探究
实验结论:水位不同,水流速度变化了。随水位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慢。
水流量
所需时间
推测时间
第一次实际时间
第二次实际时间
第三次实际时间
第一个50毫升
1分46秒
1分46秒
1分46秒
第二个50毫升
2分11秒
2分11秒
2分11秒
第三个50毫升
2分29秒
2分29秒
2分29秒
探索3-实际测量并记录观测结果
实验现象:当瓶中的水越来越少,水的流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甚至会断断续续成滴状。
合作探究
实验结论: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等量的水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实验现象:同一水位高度,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水流量
所需时间
推测时间
第一次实际时间
第二次实际时间
第三次实际时间
第一个50毫升
1分46秒
1分46秒
1分46秒
第二个50毫升
2分11秒
2分11秒
2分11秒
第三个50毫升
2分29秒
2分29秒
2分29秒
探索3-实际测量并记录观测结果
给漏杯不断加水,让水位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保持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基本不变。
我们怎样保持水位不变,让水流速度稳定呢?
合作探究
探索4-观察古代水钟
注水口
泄水口
漏水口
水位保持不变
知识拓展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1、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水位高时,水流较急;水位越低,水流就越缓,渐渐得从流变成滴,甚至不再往下滴。
在瓶中滴水的同时不断地向瓶中加水,大体保持瓶中水位不变。
2、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
可以在多云、阴雨以及夜晚计量时间,弥补太阳计时和燃香计时的不足和局限。
盛水漏斗中的椎体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用来保持水位高低的,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就不变,利用水流这一特点用来计时。
课堂练习
1、在测量水流速度变化的探究中,我们发现随着瓶内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

A快
B慢
C不变
2、为保证流出相同多的水需要的时间相同,需要达到的条件是(
)(多选)
A孔的大小不变
B初始水位高度不变
C倒入水的多少
3、古人设计水中控制水位高低的设计是(

A漏斗中的椎体
B漏斗边的泄水孔
B
AB
B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初始水位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水位高低的变化会引起水流速度的变化:水位高时,水流较急;水位越低,水流就越缓,渐渐得从流变成滴,甚至不再往下滴。
3、古人水钟的设计原理:盛水漏斗中的椎体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用来保持水位高低的,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就不变,利用水流这一特点用来计时。
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简易水钟用来计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