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
【详解】
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
【详解】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故选B。
3.《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D
【详解】
D.《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使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两个“若”字,表明是作者想象中的画面。故选D。
4.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答案】A
【详解】
A.错误,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故选A。
5.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C
【详解】
C.句意: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正确的应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故选C。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答案】A
【详解】
A.错误,“杨花”指的是“柳絮”。故选A。
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téng)
东临碣石(xiē)
B.水何澹澹(chán)
山岛竦峙(sǒng)
C.秋风萧瑟(sè)
海日生残夜(cán)
D.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答案】C
【详解】
A.碣jié;
B.澹dàn;
D.啼tí;
故选C。
8.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颔联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平和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广,更使人胸襟开阔。
C.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年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紧承颈联,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让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详解】
D.“抒发了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误,抒发了旅途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故选D。
9.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本诗是李白获悉好友王昌龄被贬之后创作的一首诗。“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称为“左迁”。
B.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C.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写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三、四句想象奇特,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10.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C项有误,正确停顿: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参加智慧阅读活动,同学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B.这件事情太过复杂,具体详情以后我再告诉你。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D.在水流湍急和能见度极差的情况下,潜水员进入“东方之星”沉船搜救,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极其困难。
【答案】A
【详解】
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B项“具体”与“详情”重复,删除“具体”;C项缺宾语,在“批阅各种奏章”后面加上“的地方”;D项语序不当,“相当危险”与“极其困难”互换位置。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12.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B
【详解】
考查对句子停顿的辨析。B项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碣石(jié) 咏志(yǒng) 子规啼(dì)
B.竦峙(sǒng)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
【答案】C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项,“啼”应读“tí”;B项,“肠”应读“cháng”;D项,“潮”应读“cháo”。
14.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题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乡思的愁绪。“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身边。
【答案】C
【详解】
A.“次”是“停驻”的意思;
B.“风正”是“风顺”之意;
D.“归雁洛阳边”意即:让大雁带回我的家信;
故选C。
1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题目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地名,唐代县名,后者指王昌龄。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是暮春时节,烘托出哀伤、悲凉的气氛,“过五溪”暗示朋友此去之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担忧。
C.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通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送别的使命。
D.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将写景、言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答案】C
【详解】
C.“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错误,应改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故选C。
16.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D
【详解】
D.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所以D项表述不恰当。故选D。
17.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皆为实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答案】C
【详解】
C.“皆为实写”有误,应为“皆为虚写”。故选C。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时所写的。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从诗中的“过五溪”和“夜郎西”,可见王昌龄被贬的龙标之地非常荒僻偏远。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B
【详解】
B.“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并无欢快之意,更不能使人赏心悦目,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B。
19.对《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诗眼。
C.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诗句及诗歌内容,并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及对诗歌的理解去衡量。ACD选项都对,B项中“诗眼”是“断肠人在天涯”,选项错误。
故选B。
20.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答案】D
【详解】
D.有误。“归雁洛阳边”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而不是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故选D。
21.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答案】C
【详解】
C.语序不当,“研究、整理、搜集”应改为“搜集、整理、研究”。故选C。
2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古道/西风/瘦马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答案】B
【详解】
B.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故选B。
23.阅读《次北固山下》,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答案】A
【详解】
A表达有误,“次”意思是“停泊”;故选A。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的标题和第二句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第二句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C.有误,“杨花”含飘零之感,“子规”有离别之恨,这两个意象都能触发宦游异乡人们的凄凉;“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分析不正确。
D.有误,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B。
25.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应为“水何澹澹”;B项应为山岛竦峙(zhì);D项应为“枯藤老树”。故选C。
26.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B
【详解】
B中应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凋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使人伤感。故选B。
2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
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自今,
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
这么美丽的文字,
这么伤感的情怀,
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③④②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不妨先从第④选项入手。第④项“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中“文字”、“情怀”两词肯定是呼应上面含有诗文的②⑤两项。在②⑤两个选项中,第②选项中“亦有”二字说明②项较⑤项又进了一步,据此可排定⑤②④。第①项“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中“诗文”二字,说明下面和①句相承的是含有诗文的⑤②,故①应放在⑤②④之前。正因为“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所以才会“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因此③应放在①的前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排出这道题的序号是③①⑤②④。故选C。
28.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答案】D
【详解】
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故选D。
29.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所作,“秋思”是该作品的曲牌名,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B.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无用典,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
C.小令言简意丰,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D.小令静景与动景相映,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景色又与情思相融,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答案】A
【详解】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故选A。
3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指到。“客路”即驿道,“青山”即北固山,“行舟绿水前”说明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
B.颔联通过“平”“阔”“正”“悬”四字,传神地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船帆高悬等景象,于小景中传大景,气势恢宏。
C.颈联描写的是海日东升、春意萌动的情景。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D.诗人离家日久,看到江上之景感触良多,便想借归雁传递家书,以寄相思。诗歌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答案】A
【详解】
A.“次”指停宿。“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故选A。
31.下面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全是写景,而且每句都直接地提到了抒情主人公。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B.错误,前三句所描之景是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是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没有直接提到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故选B。
3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以下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即听说。“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有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明月”,把“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故选D。
3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术肯下,犹言惜故林。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颈联中“生”“入”将景物拟人化并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B.(乙)诗中“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一句的表层意思是: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
C.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甲)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归雁”,表达想要回到洛阳却回不去的凄凉心情;而(乙)诗中诗人却把自己比作“落叶”,表明自己身处他乡,漂泊不定。
【答案】D
【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D.有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中诗人并没有把自己比作“归雁”,而是托付“归雁”捎去“乡书”。故选D。
34.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阔”字是神来之笔,既写江水之势,又写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之景。
B.“海日”一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C.“归雁洛阳边”没有直接抒情,而是以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写游子之思。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因而读来琅琅上口,表达富有神韵。
【答案】D
【详解】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理解错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是对偶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情怀。故选D。
35.下列对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此小令的曲牌名。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此小令的点题句。
C.此小令句法别致,景物排列组合精妙,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小令流露出诗人沉溺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
【答案】D
【详解】
D.有误,此小令流露出诗人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选D。
36.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C
【详解】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海面的景象,并非虚写;
故选C。
37.下面对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诗人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尾联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答案】C
【详解】
考查诗歌鉴赏。C.“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理解错误。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蕴含着旧事物孕育在新事物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不是“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故选C。
3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思”是题目。“天净沙”是曲牌名,与这首元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和下文游子心碎肠断关系不大。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西风”与“古道”相互映衬,使道路更见苍凉。
D.这首元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景情的交融中构建丰满的意境。
【答案】B
【详解】
B.“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以清雅安适的景象,反衬游子思乡之愁的深重,更有感染力。故选B。
39.下面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早春的场景,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B.次句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谪迁之地的荒远,道路之艰难。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表达诗人的忧愁以及对友人的关切。
D.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坦露自己对友人的内心情感。
【答案】A
【详解】
A.“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误。首句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故选A。
40.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曲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第二句用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答案】D
【详解】
D.“而并无思乡之情”有误。《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故选D。
4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D项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的心情”的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4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D
【详解】
考查对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一句是一个问句,后一句是它的答语,因此该句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故选D。
二、填空题
4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3)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
(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
(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
(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答案】到达,登上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
达到极点
停宿
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柳絮
给
【详解】
(1)句意: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临:到达,登上;
(2)句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句意: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竦峙:耸立;
(4)句意:我很幸运。至:达到极点;
(5)句意:停泊在北固山下。次:停宿;
(6)句意: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7)句意: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杨花:柳絮;
(8)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与:给。
44.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答案】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
慷慨悲壮
②王湾;
唐
③李太白全集;
唐;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④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课下牢记。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
45.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____著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曹”。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3)《天净沙·秋思》的体裁为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名。该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_家。
【答案】(1)曹操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3)(散)曲
曲牌
马致远
元
散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关内容作答。注意“丕”字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题目前边的曲牌名。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三、字词书写
46.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用简体楷书将其下联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风正一帆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这几个字比较简单,用正楷或行楷书写,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规范,尤其注意“悬”字的书写。
47.请将下面的句子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答案】腹有诗书气自华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平时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不要涂改。
4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_____)
竦峙(_____)
萧瑟(_____)
枯藤(_____)
灿烂(_____)
残夜(_____)
【答案】jiésǒngsèténgcàncán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注意“碣”不要写成“hē”,“竦”不要写成“shù”,“藤”可用形声字来辨析确定。
4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kuānchang(
)。
(2)鸟儿将kéchá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ūodūobīrén(
)。
(4)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答案】(1)宽敞
(2)窠巢
(3)咄咄逼人
(4)花枝招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窠巢”“
咄咄”的书写。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四、句子默写
50.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
(7)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秋风萧瑟
海日生残夜
思而不学则殆
峨眉山月半轮秋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
这几个默写没有生僻字,注意几个易错的字:
(1)“断肠人在天涯”的“涯”;
(2)“秋风萧瑟”的“萧瑟”
;(4)“思而不学则殆”的“殆”;(5)“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峨眉”
。
五、情景默写
51.根据提示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3)《观沧海》中抒写想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潮平两岸阔
(3)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详解】
考查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涯”“郎”等字词的书写。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帷: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52.甲诗一个“秋”字,特别有意味。既写出环境的凄凉、萧索,又烘托了游子惆怅的心情。乙诗中的“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53.甲诗“断肠人在天涯”直接写出了游子惆怅失落的心情。乙诗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52.“枯”字。这个字生动地写出了老母亲那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虑地注视着自己。依恋母亲之情,愧为人子之心,都从“枯”字流露出来。
53.“此时有子不如无”是作者离别之际生发的感慨,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
【分析】
5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白发愁看泪眼枯”意为:母亲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其中的“枯”字最为传神。儿子即将远行,母亲因为牵挂儿子而哭干了泪水。一个“枯”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母亲离别之时的伤感情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临别之际,作者转头回望,看见母亲的苍苍白发,枯干泪眼。母亲年老,自己却不能侍奉,反而要远行,让母亲担忧,心中愧疚与对母亲的依恋油然而生。
53.
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为了生活,自己不仅无法让年迈的老母亲安享温暖幸福,还将她独自留在了风雪中的柴门前,这样的儿子岂不是不如没有?短短七个字,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和伤痛。字字如锤,敲击着读者的心,令人不忍卒读。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
54.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谈谈你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诗句原意: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耸屹立。诗句中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景、静景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水波荡漾着,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静态,诗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更加衬托出大海显得神奇、壮观、威严和辽阔。为后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做铺垫。这是诗人望海初得的整体印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5.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四两句抒情。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
C.“过五溪”强调贬谪之地的偏远、道路的艰难。
D.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寄以慰藉的一首诗。
5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55.B
56.拟人,赋予明月以人的特性,让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意对即可)
【详解】
1.B.“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错误,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故选B。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和牵挂之情。
阅读古诗《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诗眼,起着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的作用。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本曲前三句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进行了排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D.全曲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5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57.B
58.示例一: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示例二: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分析】
57.
B项的赏析有误。“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皆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故选B。
58.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把诗句“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诗句的意象有:古老的道路、扫下落叶的秋风、羸弱的老马,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画面,用景语来表现思乡孤单、寂寞的伤感即可。尽量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修饰。
题干要求“生动”描述,所以可多用引起修饰、修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并点明时令——暮春,选取“杨花”、“子规”两种令人愉悦的事物。
C.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6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59.B
60.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分析】
59.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并无欢快之意。选项中“令人愉悦”表述错误;
故选B。
60.
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的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予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可见此句是寄情于景,是作者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题干要求从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如:“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1.填空。
(1)“天净沙”是:_____
(2)“秋思”是:_____
(3)断肠人:_____
62.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前三句所表现的深秋晚景图。
【答案】
61.
曲牌名
秋天的思念
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62.诗的前三句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安静的画面。
【分析】
61.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断肠人即那位在秋天飘零天涯、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怀凄苦愁楚之情的游子。
62.
本题考查理解并描绘画面的能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的景物;“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荒凉安静的氛围,抒发了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人亲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3.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伤感的愁绪?
64.请从修辞手法、想象、情景交融等角度任选一个,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
63.杨花、子规、明月
64.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是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使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分析】
63.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杨花落尽子规啼”可得:杨花和子规。根据“我寄愁心与明月”可得:明月。杨花飘零,子规哀啼,渲染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作者把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表现了对友人强烈的牵挂与思念之意。
64.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题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从中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即可。鉴赏时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修辞的角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意,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奇特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情景交融的角度:把明月之景和对朋友的情交融在一起,明月代表思念,景中有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赏析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表达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展示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广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6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65.D
66.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
65.
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体裁来说是“五言律诗”,不是“五言绝句”。故选D。
66.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叙写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同时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7.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的意思是:从北固山下经过。
B.“青山绿水”表明当时春意已经很浓。
C.颔联呈现出一派风平浪静的开阔景象。
D.“江春入旧年”意味着夏天即将来临。
68.尾联用一个问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67.C
68.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详解】
1.A.诗歌题目的意思是:在北固山下停泊。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B.有误,“青山绿水”不能表明当时春意已经很浓;
D.“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运用设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小令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小令中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却又描写了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互相矛盾,这是写作上的不妥之处。
D.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对这首小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和乐歌唱的诗歌形式,这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C.这首散曲的前三句全由名词构成,用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D.这首散曲的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3.对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A.李诗中的“杨花”、“子规”两种景物,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
B.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诗人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之情。
C.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两首诗中的“明月”都是将其人格化,把它看成是友好的使者。
D.李诗中的“闻道”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王诗中的“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其实心中并没有放下。
4.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表明船到此地后,诗人还要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是比喻句,具有深远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既写了景又点明了时令,也含有时间过得快,令人生发感慨之意。
D.这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杜甫合称“李杜”。
B.《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他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C.“老师轻轻点下头”一句中的“下”是量词。
D.“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名词。
6.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7.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实写海上的景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C.“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D.这首诗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8.下列各项中对本课四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B.《天净沙·秋思》通过叙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C.《次北固山下》通过写北固山外江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9.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D.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乡思的鸟类。
10.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B.朱自清创作的《春》,以清晰的脉络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后面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次北固山下》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14.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闻道/龙标/过五/溪
B.客路/青山/外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15.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6.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B.《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共写了九种秋天特有的景象来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从全诗来看,切合当时情事,从而融情入景。
D.《观沧海》一诗,作者运用四言短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1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歌以咏志(用)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āng)
碣石(jié)
D.澹澹(dàn)
咏志(yǒng)
21.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2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3.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
C..我寄愁心与明月(和,跟)
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24.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拥起。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旋。
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
B.山岛竦峙(sǒng
zhì)
幸甚至哉(zāi)
C.星汉灿烂(càn)
歌以咏志(yǒng)
D.杨花落尽子规啼(dì)
枯藤老树昏鸦(kū)
26.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27.赏析《次北固山下》一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将要行走的道路,暗含路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的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C.尾联承接上一联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而来,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28.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即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B.“洪波涌起”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使人感到沧海景色的壮丽多姿。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基调苍凉慷慨,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9.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三年的使用,迎宾大道出现了路面坑陷、井盖松动和路灯损坏等问题。
B.《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C.是否选择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D.通过在遂宁观音湖举办的以“七彩龙舟跃涪江?绿色宁立潮头”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四川?遂宁站),吸引了10万观众前来寻找久违的龙舟记忆。
31.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2.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3.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4.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35.把下面这些句子重新排列,意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杨花落尽、杜鹃啼声声的时节
②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③李白十分担忧
④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
⑤李白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
⑥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A.①④⑤②③⑥
B.⑤④③①②⑥
C.①⑤④③②⑥
D.⑤③④②①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36.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 临:(______)
(2)潮平两岸阔
阔:(_____)
(3)海日生残夜
生:(_____)
(4)乡书何处达
书:(_____)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_____)
三、字词书写
3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zhì(____)(____)
jié(____)石
澹澹(____)
萧瑟(____)(____)
子规啼(____)
残夜(____)
38.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___)石 澹澹(_____) sǒng
zhì(______)
萧瑟(_____)
枯téng(_____)
天yá(_____)
3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____) jié(____)石
澹澹(____)
萧瑟(____)
枯téng(____)
天yá(____)
四、句子默写
40.根据提示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古诗词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
(2)______,江春入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情景默写
42.填空。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写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能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这一生活哲理,既点明时令,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4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4.“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45.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46.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朝人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时,说它“诗人以来,少有此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简要赏析。
4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2)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8.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客路”“行舟”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其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描绘了江水浩瀚、江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感叹家书无法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49.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0.“天净沙”是上面这首小令的___,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___图。
51.请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5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55.请从修辞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请摘录诗句印证。
57.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8.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_____________”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______”暗示季节为暮春;《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了两个地名,诗人使用这些地名作用是(3)________________。
59.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61.请你比较一下,本诗中的“月”与《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所写的景和表达的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所呈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4.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6.《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67.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8.王昌龄左迁龙标是在什么季节?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6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D.诗中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己,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0.《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景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体现全诗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物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C.“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之中,有一种雄浑壮阔之美。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2.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7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B.小令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C.小令中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却又描写了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互相矛盾,这是写作上的不妥之处。
D.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小令中如此萧瑟让人满目凄凉的景色,诗人却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做反衬,能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厉;选项中“互相矛盾,这是写作上的不妥之处”说法错误;
故选C。
2.对这首小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和乐歌唱的诗歌形式,这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其中“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B.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C.这首散曲的前三句全由名词构成,用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D.这首散曲的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答案】A
【详解】
A.“天净沙”是曲牌名。故选A。
3.对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A.李诗中的“杨花”、“子规”两种景物,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
B.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诗人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之情。
C.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两首诗中的“明月”都是将其人格化,把它看成是友好的使者。
D.李诗中的“闻道”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王诗中的“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其实心中并没有放下。
【答案】C
【详解】
C.“把它看成是友好的使者”错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龙标野宴》“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故选C。
4.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表明船到此地后,诗人还要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是比喻句,具有深远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既写了景又点明了时令,也含有时间过得快,令人生发感慨之意。
D.这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答案】B
【详解】
B.有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B。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杜甫合称“李杜”。
B.《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他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C.“老师轻轻点下头”一句中的“下”是量词。
D.“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名词。
【答案】C
【详解】
A.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故A错误。
B.让·乔诺是法国作家,故B错误。
D.“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形容词,故D错误。
故选C。
6.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答案】C
【详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的是残夜将尽未尽之时,旧年未去之时,故C错误,选C。
7.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实写海上的景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C.“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D.这首诗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答案】A
【详解】
《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A。
8.下列各项中对本课四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B.《天净沙·秋思》通过叙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C.《次北固山下》通过写北固山外江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次北固山下》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选项“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错。故选C。
9.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
D.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乡思的鸟类。
【答案】B
【解析】
【详解】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故选B。
10.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答案】D
【详解】
D.有误,“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是虚写,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错误。故选D。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B.朱自清创作的《春》,以清晰的脉络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C.“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魂,“孝”不仅要表现物质生活上,而是要表现在精神生活上。
D.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语言赘余,可去掉“约”或“余”;B.正确;C.关联词用错,可改为:不仅……还……;D.成分残缺,可在“修旧如旧”后加上“原则”。故选B。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准着力点,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使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
B.教学中,老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A项,眉毛胡子一把抓:俗语,比喻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使用恰当。B项,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使用不恰当;C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使用恰当;D项,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使用恰当。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后面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次北固山下》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天净沙·秋思》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是由下及上排列的;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是由近由远的排列;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是从远到近排列的。“枯藤老树昏鸦”也不是本诗的诗眼。所以D项内容表述错误。据此,答案为D。
14.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闻道/龙标/过五/溪
B.客路/青山/外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把握。BCD三项正确。A项应为:闻道/龙标/过/五溪。
15.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我寄愁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偶句”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偶句的特点。对偶: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本句用“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构成对偶。
16.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B.《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共写了九种秋天特有的景象来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从全诗来看,切合当时情事,从而融情入景。
D.《观沧海》一诗,作者运用四言短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作者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鉴赏。《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虽然写了九种秋天的景象,但“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B项说法有误,故选B。
1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歌以咏志(用)风正一帆悬(挂)
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傍晚)
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
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的词语解释有误,“星汉灿烂”中“星汉”的意思应该是“银河”。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曲牌名,故D选项有错误。
1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诗句的句读。B项“残夜”和“旧年”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词语,不能划断。故答案为B。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āng)
碣石(jié)
D.澹澹(dàn)
咏志(yǒng)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要正确掌握并使用《汉语拼音方案》。A.
竦峙(shǒng)—(sǒng),故答案为A。
21.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C项的赏析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所以不是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
2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诗句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D项的停顿不准确,正确的应该是断肠人/在天涯。
23.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B.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
C..我寄愁心与明月(和,跟)
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我寄愁心与明月(和,跟)”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与”这里是“给”之意。
24.下列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拥起。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改为:洪波涌起。B改为:闻道龙标过五溪。D改为:风正一帆悬。
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澹澹(dàn)
B.山岛竦峙(sǒng
zhì)
幸甚至哉(zāi)
C.星汉灿烂(càn)
歌以咏志(yǒng)
D.杨花落尽子规啼(dì)
枯藤老树昏鸦(k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改为:.
杨花落尽子规啼(tí)。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6.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答案】B
【详解】
“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而不是点明的时令是初冬。退一步其名为:秋思,也不可能首句写初冬。
27.赏析《次北固山下》一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题,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将要行走的道路,暗含路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的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C.尾联承接上一联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而来,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答案】B
【详解】
B.这里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飘泊羁旅的思乡之情,而非“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故选B。
28.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开篇即点明“观沧海”的地点;“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B.“洪波涌起”运用奇特的想象,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气势,表现出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使人感到沧海景色的壮丽多姿。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基调苍凉慷慨,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答案】B
【详解】
B.
“运用奇特的想象”错误。“洪波涌起”仅四字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把一种动态的东西,以及它的气势,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故选B。
29.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C
【详解】
C.
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应为实写,不是虚写。故选C。
3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三年的使用,迎宾大道出现了路面坑陷、井盖松动和路灯损坏等问题。
B.《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C.是否选择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D.通过在遂宁观音湖举办的以“七彩龙舟跃涪江?绿色宁立潮头”为主题的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四川?遂宁站),吸引了10万观众前来寻找久违的龙舟记忆。
【答案】A
【解析】
【详解】
B项,主客颠倒。改为“我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非常熟悉”。C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D项,残缺主语。去掉“通过”。
31.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C.正确;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故选C。
32.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
B项理解错误。“江春入旧年”: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33.下列诗句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郞西。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答案】C
【详解】
C项是对偶句。A“客路”是偏正关系,“行舟”是动宾关系。B完全不对仗。D“长安”与“万户”、“一片”与“捣衣”完全不对仗。
34.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词曲的理解感悟。《天净沙·秋思》通过各种意象,表现了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这样意象的融合既有冷色调的也有暖色调的,暖色调的“小桥流水”更能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由此,我们看到B项是不准确的,作者没有写出对大自然的喜爱。
点睛:
古代诗歌的理解赏析,是常出现的考查题目。我们要从作者、题目、诗歌内容、情感等多方面来深入理解感悟。首先要把握诗歌的内容,关注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体悟它们传递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来深入分析,诗人的写作背景也往往能反映他的思想情感。
35.把下面这些句子重新排列,意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杨花落尽、杜鹃啼声声的时节
②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③李白十分担忧
④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
⑤李白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
⑥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A.①④⑤②③⑥
B.⑤④③①②⑥
C.①⑤④③②⑥
D.⑤③④②①⑥
【答案】C
【详解】
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⑤④衔接紧密不能分开,⑤与④正好属于顶真衔接,据此排除A、D项,第①句作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应作为句首。
故选C。
二、填空题
36.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 临:(______)
(2)潮平两岸阔
阔:(_____)
(3)海日生残夜
生:(_____)
(4)乡书何处达
书:(_____)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_____)
【答案】登上,到达
开阔
升起
信
形容悲伤到极点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要根据语境进行解释。注意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如断肠是形容悲伤到极点。书,是信的意思。
三、字词书写
3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ɡzhì(____)(____)
jié(____)石
澹澹(____)
萧瑟(____)(____)
子规啼(____)
残夜(____)
【答案】竦
峙
碣
dàn
xiāo
sè
tí
cán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竦峙”容易写错。是固定搭配,耸立之意。“澹”容易读成“zhàn”。
38.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___)石 澹澹(_____) sǒng
zhì(______)
萧瑟(_____)
枯téng(_____)
天yá(_____)
【答案】
(碣)
(dàn)
(竦峙)
(xiāo
sè)
(藤)
(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作答时要注意“碣”“竦”的偏旁,同时要注意“澹”字应该读四声。
3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____) jié(____)石
澹澹(____)
萧瑟(____)
枯téng(____)
天yá(____)
【答案】
竦峙
碣
dàn
xiāo
sè
藤
涯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做题时要看清拼音,写对字,还要注意注音时写对拼音,注意“竦峙”“碣”“藤”的写法。
四、句子默写
40.根据提示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岛竦峙
(2)乡书何处达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竦峙”“郎”“藤”“鸦”等字的书写。
41.古诗词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
(2)______,江春入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1)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
(3)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灿烂”“残夜”“啼”“溪”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五、情景默写
42.填空。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写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能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这一生活哲理,既点明时令,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1)小题是情景型默写。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文及名句,紧扣题干“直抒胸臆,写出天涯游子之悲”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夕”“西”“涯”。
(2)小题是识记型默写。注意易错字“道”“溪”。
(3)小题是情景型默写。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文及名句,紧扣题干“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既点明时令,又富有哲理”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残”“入”。
六、诗歌鉴赏
4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人亲人的思念。(意近即可)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中“枯藤”“老树”点出了深秋这一时节,“昏鸦”“夕阳”点出了时间是在傍晚,所以这些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阅读这首小令,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借向晚苍凉的画面来表现游子的羁旅愁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这里通过秋天意象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在秋天对家人亲人的思念、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4.“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同样是秋景,马致远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游子①______的图景,表达了诗人②___之情;刘禹锡眼中皆是秋天的明丽景色,抒发的是③______的情感。
45.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发挥想象,描述这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答案】
44.
①漂泊他乡,羁旅天涯
②孤寂/愁苦/思乡
③奋发进取/乐观豁达/积极向上/豪迈
45.示例①:在萧瑟的秋风中,在苍凉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诗人骑着一匹衰弱消瘦的老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示例②: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水天相接。一只白鹤凌空而起,像箭一样直冲云霄,矫健凌厉。
【分析】
44.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两首诗同样写秋景,马致远选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景物,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表现了自己羁旅在外的游子之思,漂泊他乡,如无根浮萍,羁旅天涯。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寂与愁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刘禹锡则一反悲伤的基调,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明丽美好,作者作诗的豪情随白鹤一飞冲天,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志趣。
45.
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如: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古道蜿蜒,一匹消瘦的老马,伴着一位孤独的旅人,走向远方。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一派秋色正好。一只洁白的鹤乘风而起,如箭一般冲向云霄。
46.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朝人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时,说它“诗人以来,少有此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这两句诗蕴含自然理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这两句诗蕴含自然理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感。
【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在炼字炼句上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2)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答案】(1)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和思念家乡的深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深层哲理的理解。这首诗写了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揭示了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的哲理。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作者自问自答,采用了设问修辞,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8.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客路”“行舟”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其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描绘了江水浩瀚、江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感叹家书无法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49.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8.D
49.时光易逝,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或对未来充满希望)。
【详解】
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D.“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错误,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故选D。
2.考查理解诗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理解。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作者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0.“天净沙”是上面这首小令的___,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___图。
51.请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蕴含的情感。
【答案】
50.
曲牌名
深秋晚景
51.诗人在风雨之夜的梦中还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抒发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分析】
50.
本题考查对曲牌名的了解和对诗词内容的概括能力。“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的景物;“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51.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5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
【答案】
52.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3.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以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分析】
52.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1)首联。“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表达了思乡之情。(2)颈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3)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乡书”二字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故本诗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3.
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运用的是设问修辞,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大雁捎个信,替我问候一下亲人吧。这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呼应首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4.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55.请从修辞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答案】
54.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面上。
55.示例:“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入”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分析】
54.
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水”“岸”“风”“帆”景物的特点描绘即可。示例:由于涨潮,两岸之间的水面比平时更显宽阔;因为风正,船帆便端端直直地悬挂于桅杆上。
55.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交替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请摘录诗句印证。
57.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56.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7.思念故乡
【分析】
56.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全诗,抓住具体诗句分析理解。此诗以对偶句发端,作者乘舟,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次联的“潮平两岸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
57.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的句意: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8.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佳作。《峨眉山月歌》开篇用一个“(1)_____________”字直接点明季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2)______”暗示季节为暮春;《峨眉山月歌》连用了五个地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了两个地名,诗人使用这些地名作用是(3)________________。
59.李白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月亮。请你参照示例,说说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是怎样借助月亮表达情感的。
示例:《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用“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与人万里相随的景象,此时照在家乡的明月尚可望见,而还在家乡的友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家乡的无限情思。
【答案】
58.
秋
杨花落尽
路途遥远、情意绵长
59.示例: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友人虽然距离自己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友人走到哪里,明月依然可以照见友人,就可以替自己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分析】
58.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峨眉山月半轮秋”,起句“秋”点明季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落尽”寓意着春天即将过去,即暮春时节。“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夜郎西”能看出诗人被贬之地的偏远,表达了作者对有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59.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你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61.请你比较一下,本诗中的“月”与《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所写的景和表达的意有何不同。
【答案】
60.B
61.《闻》诗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峨》诗中,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答出区别且合理皆可。)
【分析】
6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错误,“过五溪”是说明了友人的旅途之艰难,选项中“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错误。故选B。
6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诗人借月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
62.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63.一棵苍老的古树孤立于天地之间,枯萎的藤蔓缠绕在古树身上,黄昏时分,将要归巢的乌鸦从天边飞来。
【分析】
62.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3.
本题考查描绘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注意“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的修饰。示例:天色临近黄昏,一群归巢的乌鸦从天边飞来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4.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64.示例:(意思对即可)
诗句内容: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炼字角度:“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入”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整齐美观,有音乐美。
65.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
64.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作为律诗的颈联,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上下两句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韵律。
65.
本题考查情感分析。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的可爱和乡思和谐交融。尾联与首联呼应,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6.《秋词》和《天净沙·秋思》同是写秋,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67.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答案】
66.前者歌颂秋,表达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高扬的情绪和豁达的胸襟);后者悲秋,表达了游子羁旅异乡的悲秋思乡之情。
67.《秋词》主要采用对比,《天净沙·秋思》主要是借景抒情。
【详解】
1.考查对作者心境的分析比较。关键是理解好诗句或意象特征。《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达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8.王昌龄左迁龙标是在什么季节?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6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D.诗中将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己,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
68.暮春(春天)
杨花、子规、明月
69.B
【分析】
68.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歌大意: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结合“杨花落尽”可知季节是春天。由内容可知,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杨花、子规、明月。
69.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所以“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表述错误。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0.《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景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体现全诗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物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C.“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之中,有一种雄浑壮阔之美。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答案】
70.
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思乡心情
断肠人在天涯
71.C
【分析】
70.
第一空:这首曲前四句写景,出现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更强化了这种悲苦。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旅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表现出旅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思乡心情。
第二空: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一词直接点明了旅人内心因为思乡而生起的孤寂悲苦之情,紧扣题目中的“思”字。
71.
C.“有一种雄浑壮阔之美”有误,应为“有一种凄凉之美”。故选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2.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7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
72.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作者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73.C
【详解】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达了作者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2.C.“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错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给人诗意盎然之感。没有丝毫悲凉感伤的情调。故选C。第0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3.《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简介《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朝代等信息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回答。下列回答有误的一项是(
)
A.晓丽回答说:“《观沧海》的作者曹操,西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短歌行》等。”
B.培杰回答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亦柯抢答说:“《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D.小艺答曰:“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体式上又可分为两类,即小令和套数。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5.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老树昏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歌以咏志(咏叹)
风正一帆悬(挂)
D.星汉灿烂(银河)
次北固山下(停宿)
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téng)
东临碣石(xiē)
B.水何澹澹(chán)
山岛竦峙(sǒng)
C.秋风萧瑟(sè)
海日生残夜(cán)
D.子规啼(dì)
幸甚至哉(zāi)
8.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颔联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平和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广,更使人胸襟开阔。
C.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年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紧承颈联,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让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9.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本诗是李白获悉好友王昌龄被贬之后创作的一首诗。“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称为“左迁”。
B.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C.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写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三、四句想象奇特,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0.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参加智慧阅读活动,同学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B.这件事情太过复杂,具体详情以后我再告诉你。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D.在水流湍急和能见度极差的情况下,潜水员进入“东方之星”沉船搜救,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极其困难。
12.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碣石(jié) 咏志(yǒng) 子规啼(dì)
B.竦峙(sǒng)枯藤(kū)
断肠人(cáng)
C.萧瑟(sè)
天涯(yá)
夜郎西(láng)
D.澹澹(dàn)残夜(cán)潮平(zhāo)
14.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题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乡思的愁绪。“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身边。
15.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题目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地名,唐代县名,后者指王昌龄。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是暮春时节,烘托出哀伤、悲凉的气氛,“过五溪”暗示朋友此去之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担忧。
C.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通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送别的使命。
D.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将写景、言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16.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7.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皆为实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时所写的。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从诗中的“过五溪”和“夜郎西”,可见王昌龄被贬的龙标之地非常荒僻偏远。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19.对《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诗眼。
C.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0.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1.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2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古道/西风/瘦马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3.阅读《次北固山下》,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的标题和第二句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5.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jié)
水何淡淡
B.山岛竦峙(shì)
左迁龙标
C.秋风萧瑟(sè)
夕阳西下
D.子规啼(tí)
枯籐老树
26.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
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自今,
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
这么美丽的文字,
这么伤感的情怀,
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③④②
28.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29.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所作,“秋思”是该作品的曲牌名,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B.全篇仅五句,既无夸张,也无用典,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
C.小令言简意丰,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D.小令静景与动景相映,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景色又与情思相融,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3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次”指到。“客路”即驿道,“青山”即北固山,“行舟绿水前”说明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
B.颔联通过“平”“阔”“正”“悬”四字,传神地描绘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船帆高悬等景象,于小景中传大景,气势恢宏。
C.颈联描写的是海日东升、春意萌动的情景。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D.诗人离家日久,看到江上之景感触良多,便想借归雁传递家书,以寄相思。诗歌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1.下面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B.在布局上前三句全是写景,而且每句都直接地提到了抒情主人公。
C.这首散曲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D.这首散曲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的他乡游子的悲哀。
3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以下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即听说。“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术肯下,犹言惜故林。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颈联中“生”“入”将景物拟人化并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B.(乙)诗中“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一句的表层意思是:翻飞的落叶,为什么不肯落下,就是留恋森林。
C.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都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甲)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归雁”,表达想要回到洛阳却回不去的凄凉心情;而(乙)诗中诗人却把自己比作“落叶”,表明自己身处他乡,漂泊不定。
34.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阔”字是神来之笔,既写江水之势,又写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之景。
B.“海日”一联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C.“归雁洛阳边”没有直接抒情,而是以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写游子之思。
D.全诗各联都运用精妙工整的对偶,因而读来琅琅上口,表达富有神韵。
35.下列对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此小令的曲牌名。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此小令的点题句。
C.此小令句法别致,景物排列组合精妙,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
D.此小令流露出诗人沉溺美好秋景、忘我陶醉之情。
36.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7.下面对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诗人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尾联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3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思”是题目。“天净沙”是曲牌名,与这首元曲的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
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和下文游子心碎肠断关系不大。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西风”与“古道”相互映衬,使道路更见苍凉。
D.这首元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景情的交融中构建丰满的意境。
39.下面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早春的场景,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B.次句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谪迁之地的荒远,道路之艰难。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表达诗人的忧愁以及对友人的关切。
D.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坦露自己对友人的内心情感。
40.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曲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第二句用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的心情。
4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4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3)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
(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
(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
(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44.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
______,
____末年
___家、___家、________人。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_____
,是
______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诗人
____(姓名),字________,号
_________
。
(4)《天净沙
秋思》中的“天净沙”是
_____,“秋思”是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__代著名
_______作家。
45.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____著称。他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合称“三曹”。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3)《天净沙·秋思》的体裁为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名。该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_家。
三、字词书写
46.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用简体楷书将其下联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47.请将下面的句子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4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_____)
竦峙(_____)
萧瑟(_____)
枯藤(_____)
灿烂(_____)
残夜(_____)
4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kuānchang(
)。
(2)鸟儿将kécháo(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3)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ūodūobīrén(
)。
(4)春天像小姑娘,huāzhīzhāo
zhǎn(
)的,笑着,走着。
四、句子默写
50.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
(7)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_______
。
五、情景默写
51.根据提示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3)《观沧海》中抒写想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拜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帷:揭开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52.甲诗一个“秋”字,特别有意味。既写出环境的凄凉、萧索,又烘托了游子惆怅的心情。乙诗中的“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53.甲诗“断肠人在天涯”直接写出了游子惆怅失落的心情。乙诗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54.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谈谈你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5.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三、四两句抒情。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愉悦欢乐的气氛。
C.“过五溪”强调贬谪之地的偏远、道路的艰难。
D.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寄以慰藉的一首诗。
5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古诗《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诗眼,起着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的作用。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本曲前三句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景物进行了排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D.全曲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5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并点明时令——暮春,选取“杨花”、“子规”两种令人愉悦的事物。
C.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这首诗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6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1.填空。
(1)“天净沙”是:_____
(2)“秋思”是:_____
(3)断肠人:_____
62.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前三句所表现的深秋晚景图。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3.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表达伤感的愁绪?
64.请从修辞手法、想象、情景交融等角度任选一个,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表达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展示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广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6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7.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的意思是:从北固山下经过。
B.“青山绿水”表明当时春意已经很浓。
C.颔联呈现出一派风平浪静的开阔景象。
D.“江春入旧年”意味着夏天即将来临。
68.尾联用一个问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