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
秋天的怀念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3.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贬义词。
B.“黄色的”白色的”是形容词。
C.“秋风”“母亲”是名词。
D.从感彩看,“高洁”“淡雅”是褒义词。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花泼泼洒洒地在空中飞舞,爱雪的人都喜上眉梢。
B.今年春天,受强冷空气影响,很多景点出现了罕见的雾凇现象,让游客喜出望外。
C.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吼、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D.他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8.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A.tán
bì
zā
shuà
B.tǎn
pǐ
zhā
shuǎi
C.tiān
pī
zǎ
shuài
D.tān
pí
zá
shuāi
9.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10.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1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1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
②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
③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
④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
⑤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13.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16.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雅(yǎ)
烂漫(màn)
瘫痪(huàn)
B.侍弄(sì)
絮叨(xù)
翻来覆去(fù)
C.砸碎(zá)
捶打(chuí)
整宿(sù)
D.憔悴(jiāo)
仿膳(shàn)
诀别(jué)
19.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20.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22.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二、填空题
24.判断下列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_____)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______)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_____)
25.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三、字词书写
26.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___)(___)脾气(___)砸碎(___)憔悴(___)(___)絮叨(___)仿膳(___)
2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________)碎
shì(________)弄
bào(________)怒
tān
huàn(_________)
chuí(_______)打
沉jì(______)
淡yǎ(_______)
翻来fù(_________)去
29.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蓄
jué(
)别
翻来fù(
)去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0.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1.请分析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2.第⑤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3.文中两次出现母亲“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有什么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í
打(_______)
翻来
fù
去(________)
xù
叨(________)
jué
别(________)
35.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层意义是_____________;深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①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7.概括上段文字的内容。
38.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段中两处“悄悄地”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9.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0.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再找出一处,写在横线上,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原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4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42.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其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我”的态度变化,你觉得儿子实现了母亲要求他“好好儿活”的期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疾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四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地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波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3.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请在下表①②③处填写。
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
春天,因“我"暴怒无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
①_____________
劝慰鼓励
第二次
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想推“我”云看看
答应母亲
②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③__________________
怀念母亲
44.下列加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7
(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4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46.请再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括号内提示仿写一段话。
又是一个秋天,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人物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
示例:又是一个秋天,北海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风无情,菊花却依旧美丽。(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说的那句“好好儿活”。忘不了当我答应去看花时您喜出望外的神情,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人物描写)母亲,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儿活!
(抒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7.如果将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48.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是什么。
(1)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49.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50.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中的描写具体说明?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1.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52.第①段加点词“悄悄”“偷偷”“眼边儿红红的”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3.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4.《秋天的怀念》作者是
____________(人名),六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55.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划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划线句)
56.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去“看花”的态度
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
“不,我不去!”
(1)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
(2)
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
(3)
(4)
57.谈谈你对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8.选文围绕“看花”这线索,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5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60.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61.文章的主题是多方面的,请任意写出两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秋天的怀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疏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2.概括文章中三次“看花”的情况。参考已给出的内容作答。
(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不愿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文中有三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64.文中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65.文章标题有“怀念”两字,你认为作者除了怀念“母亲”外,还怀念什么?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樵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66.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
“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
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67.结合选文和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68.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第05课
秋天的怀念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花儿们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妈妈动不动就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我只好假装听着。(形容说话啰嗦)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在国外定居了,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并想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B.今天的晚会上,她准备唱一首歌,通过歌声倾吐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自从来到这座城市,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算起来大约有20年左右了。
D.听完美籍华裔歌手费翔《故乡的云》这首歌,她感动得潸然泪下。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往外了。
B.双腿瘫痪后,我的啤气变得暴怒无常。
C.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4.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菊花(jú)
创伤(chuàng)
窗前(chuāng)
B.侍弄(shì)
鲜血(xuè)
田地(dì)
C.敏感(mǐn)
憎恨(zèng)
砸碎(zá)
D.推着(tuī)
憔悴(jiáo)
恢复(huī)
5.与画线句子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A.我活着有点没劲!
B.我活着很有意思!
C.我活着没什么意思!
D.我活着很有劲!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C.“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7.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突然发怒,变化不定。)
B.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照管。)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10.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脾气
侍弄
甜美
憔悴
B.敏感
飘落
墙璧
艰难
C.恢复
热烈
踩扁
诀别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期遭受着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天无绝人之路,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去解决。
1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
坚难
泼泼洒洒
B.飘落
沉寂
翻来复去
C.沐浴
恢复
喜出忘外
D.烂漫
淡雅
暴怒无常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弄(shì)
憔悴(cuì)
整宿(sù)
B.絮叨(dao)
砸碎(zhá)
药膳(shàn)
C.豌豆(wān)
瘫痪(tān)
鲜血(xuě)
D.捶打(chuí)
蕴含(yùn)
患病(huàn)
15.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jiāo)
仿膳(shàn) 瘫痪(huàn)
B.爆怒(bào)
沉寂(jì)
侍弄(sì)
C.捶打(chuí)
央求(yāng)
絮叨(dao)
D.决别(jué)
烂漫(màn)
淡雅(yǎ)
1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17.下列对课文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
B.本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美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C.课文第1段写“我”患病后,脾气暴躁,意志消沉,丧失了生存的乐趣。
D.课文通过一些家庭琐事,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风风雨雨,她每天都在地坛里寻呀找呀,她用如水柔情唤醒了儿子沉落的心,她用惊人的毅力激发了儿子生存的欲望。
B.通过母亲的不懈努力,使史铁生认识到不好好地生活是错误的。
C.母亲患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诱发的。
D.为了防止儿子的坏心情,母亲始终没告诉他自己已经病人膏肓。
二、填空题
19.《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___________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及对母亲无尽的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创作过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
20.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现代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短篇小说《_____》,散文集《____》等。
三、字词书写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yùn
niàng)__________。
②当一切恢复(chénjì)_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2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加以更正。
(1)暴怒 烂曼 捶打 喜出望外(____)
(2)踩扁 淡鸦 豌豆 泼泼洒洒(____)
2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____)
捶打(____)
憔悴(____)
仿shàn(____)
shì弄(____) jué别(____)
2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璧。(____)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____)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____)
(4)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____)
26.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脾气(___)
砸碎(___)
絮叨(___)仿膳(___)
瘫huàn(___)
憔cuì(___) 淡yǎ(___)烂màn(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
B.重游北海公园是母亲希望能唤起“我”美好的回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C.“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表现母亲慌张、不知所措的心情。
D.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要珍爱生命,好好而活。
28.文章画波浪线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意义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2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赏析加点词语)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请从句子的象征含义角度赏析)
30.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概括。
3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秋天的怀念”的深层意义。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的画线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4.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母亲形象。(两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大意。
36.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7.文段②插入对母亲病情的描述,有何用意?
38.文中写“我”坐在屋里看窗外的树叶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阅读《秋天的怀念》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9.下列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的时候,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地躲出去暗自伤心,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地躲出去,等着儿子心态恢复平静。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地躲出去,等着儿子的心态恢复。
40.“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表现出“我”的心情是(
)
A.烦躁
B.疑虑
C.生气
D.痛快
41.“对于‘跑’和‘跳’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因“我”的双腿瘫痪了而难过。
B.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C.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4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第二段虽然短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情节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对母亲的形象也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
B.第三段中写“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说明儿子只知自己的病痛而对母亲的病痛视而不见,母亲经常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
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遭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3.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
4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及表达作用。
45.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无私、坚韧、顽强。
B.本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主要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D.本文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并从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6.下面对“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含义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47.下面对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48.第①自然段中埋下伏笔,暗示了母亲离去的一句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B.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49.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0.简要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1.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因为“我”不“好好儿活”,下面哪一项未表达这个意思?(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B.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D.“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52.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第二个“艰难”是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评价,从全文看,母亲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上文中插叙“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54.本文与《散步》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本文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恰当的词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疾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5.文章用“秋天的怀念”作为题目,有何好处?
56.赏析句子。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赏析句中加点字。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7.文章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8.又是一年秋风起,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用一段话写出作者内心的独白。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丁)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
(朗读符号:重音·
连读︿
停顿V)
“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①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我”:②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③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母亲:不舍、担忧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④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
60.同学们对文中四处画线句批注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过激的行为伤害了他自己,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包容与担忧。
B.(乙)处从母亲“扑”“抓”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焦急,她非常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C.(丙)处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的行为,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
D.(丁)处儿子同意去看花,母亲喜出望外,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她看到了儿子重新振作的希望,更因为她能由此实现自己赏花的愿望,这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61.文章第⑦段中浓墨重彩地描写菊花,你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菊花、对母爱、对人生的哪些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咧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腾,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蛇豆黄儿。还记得那曰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回邻居的小伙于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2.第1段加点的“扑”字换成“走”,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63.阅读第②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加点的“后来”指的是什么时候?
(2)“一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4.文章第4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朗读这段时的适宜使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
65.母亲的细心体现在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中?找出两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地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痰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6.本文作者在回忆往事时,选取了哪个特殊的时间段?
67.第①段最能表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两个举动是什么?
68.朗读第②段画线句时,你把重音放在了哪个词上?为什么这样处理?
69.选文第⑥段画线句中用了两个“我”,有什么作用?第05课
秋天的怀念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花儿们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妈妈动不动就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我只好假装听着。(形容说话啰嗦)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B“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例词:山花烂漫。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在国外定居了,但他无时无刻不思念并想起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
B.今天的晚会上,她准备唱一首歌,通过歌声倾吐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自从来到这座城市,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算起来大约有20年左右了。
D.听完美籍华裔歌手费翔《故乡的云》这首歌,她感动得潸然泪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
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想起”再“思念”;B项搭配不当,“倾吐”应改为“倾诉”;C项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应删除其一。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是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3.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往外了。
B.双腿瘫痪后,我的啤气变得暴怒无常。
C.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往”写作“望”,B项“啤”写作“脾”,C项“慢”写作“漫”。
4.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菊花(jú)
创伤(chuàng)
窗前(chuāng)
B.侍弄(shì)
鲜血(xuè)
田地(dì)
C.敏感(mǐn)
憎恨(zèng)
砸碎(zá)
D.推着(tuī)
憔悴(jiáo)
恢复(huī)
【答案】B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A项“创伤”应读作“chuāng”,C项“憎恨”应读作“zēng”,D项“憔悴”应读作“qiáo”。
5.与画线句子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A.我活着有点没劲!
B.我活着很有意思!
C.我活着没什么意思!
D.我活着很有劲!
【答案】C
【详解】
划线句是语言描写,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对再也不能站起来内心的绝望。意思是:我活着没劲。
A.语意接近,但语气不够强烈;
B.语意相反;
C.语意最接近;
D.语意相反;
故选C。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
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C.“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D.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来成年的女儿”……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A项“仿膳”应加“单引号”;C项“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D项“省略号”应放到引号里面。
【点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或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
7.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A.
“某某说”如果在句子的中间,“说”后面用逗号,所以应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B.正确;C.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内;D.应改为: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故选B。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恨(zèng)
沉寂(jì)
瘫痪(tān)
B.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
C.烂漫(màn)
创伤(chuàng)
暴怒(bào)
D.仿膳(shàn)
恢复(huī)
豌豆(wǎn)
【答案】B
【详解】
A.憎zēng;
C.创chuāng;
D.豌wān;
故选B。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突然发怒,变化不定。)
B.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照管。)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答案】A
【解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和辨析能力。有些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做这种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A项“暴怒无常”意思是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10.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脾气
侍弄
甜美
憔悴
B.敏感
飘落
墙璧
艰难
C.恢复
热烈
踩扁
诀别
D.砸碎
高洁
昏迷
狠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B.“墙璧”应改为“墙壁”。其余三项正确。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
应为豌豆(wān)、憔悴(cuì)。其余三项正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期遭受着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天无绝人之路,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去解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运用有误,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亦可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此处用来形容“妈妈在抽屉里找东西”不恰当。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含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1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
坚难
泼泼洒洒
B.飘落
沉寂
翻来复去
C.沐浴
恢复
喜出忘外
D.烂漫
淡雅
暴怒无常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D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坚难——艰难。B:翻来复去——翻来覆去。C:喜出忘外——喜出望外。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弄(shì)
憔悴(cuì)
整宿(sù)
B.絮叨(dao)
砸碎(zhá)
药膳(shàn)
C.豌豆(wān)
瘫痪(tān)
鲜血(xuě)
D.捶打(chuí)
蕴含(yùn)
患病(huàn)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宿”应读xiǔ。B项中“砸”应读zá。C项中“血”应读xuè。
15.下列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jiāo)
仿膳(shàn) 瘫痪(huàn)
B.爆怒(bào)
沉寂(jì)
侍弄(sì)
C.捶打(chuí)
央求(yāng)
絮叨(dao)
D.决别(jué)
烂漫(màn)
淡雅(y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憔”应读qiáo。B项中“爆”应改为“暴”,“侍”应读shì。D项中“决”应改为“诀”。
1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语序颠倒,应改为“她对越剧一点都不陌生”。B项正确。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7.下列对课文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
B.本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美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C.课文第1段写“我”患病后,脾气暴躁,意志消沉,丧失了生存的乐趣。
D.课文通过一些家庭琐事,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小说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小说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B项表述错误,《秋天的怀念》采用的是含蓄的写法,书法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风风雨雨,她每天都在地坛里寻呀找呀,她用如水柔情唤醒了儿子沉落的心,她用惊人的毅力激发了儿子生存的欲望。
B.通过母亲的不懈努力,使史铁生认识到不好好地生活是错误的。
C.母亲患肝癌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过度、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诱发的。
D.为了防止儿子的坏心情,母亲始终没告诉他自己已经病人膏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B句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句句式冗杂,删去“的主要原因”或“诱发的”;D句表意不明,“病入膏肓”的不知是母亲还是儿子。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彩使用不当等等。
二、填空题
19.《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___________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及对母亲无尽的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创作过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
【答案】史铁生
我与地坛
【详解】
第一空:《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第二空:史铁生,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相关作品还有《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0.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现代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等。
2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短篇小说《_____》,散文集《____》等。
【答案】史铁生
当
务虚笔记
命若琴弦
我与地坛
【详解】
史铁生,当代作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获鲁迅文学奖。
三、字词书写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yùn
niàng)__________。
②当一切恢复(chénjì)_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答案】①酝酿
②沉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注意:yùn
niàng: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也可以指事情逐渐成熟的准备过程。写作:酝酿;chénjì:指非常寂静,写作:沉寂。
2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内加以更正。
(1)暴怒 烂曼 捶打 喜出望外(____)
(2)踩扁 淡鸦 豌豆 泼泼洒洒(____)
【答案】(1)曼(漫)(2)鸦(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漫”与“曼”是形近字,从部首有无来辨析。“鸦”与鸟有关。“淡雅”与“鸟”没关系。
2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____)
捶打(____)
憔悴(____)
仿shàn(____)
shì弄(____) jué别(____)
【答案】tān
huànchuíqiáo
cuì膳侍诀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捶”“瘫痪”可以利用形声字来辨析。“诀”不要写成“决”,“侍”不要写成“待”。
2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璧。(____)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____)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____)
(4)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____)
【答案】(1)璧改为壁(2)复改为覆(3)决改为诀(4)灰改为恢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句(1)中“璧”应写作“壁”;句(2)中“复”应写作“覆”;句(3)中“决”应写作“诀”;句(4)中“灰”应写作“恢”。
26.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脾气(___)
砸碎(___)
絮叨(___)仿膳(___)
瘫huàn(___)
憔cuì(___) 淡yǎ(___)烂màn(___)
【答案】pí záxùshàn痪悴雅漫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痪”不要写成“患”,“悴”不要写成“瘁”。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
B.重游北海公园是母亲希望能唤起“我”美好的回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C.“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表现母亲慌张、不知所措的心情。
D.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要珍爱生命,好好而活。
28.文章画波浪线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意义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2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赏析加点词语)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请从句子的象征含义角度赏析)
30.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概括。
3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秋天的怀念”的深层意义。
【答案】
27.C
28.不同,第一次,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地生活;第二次,“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与妹妹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意思答对即可)
29.(1)两个“悄悄地”是形容词,说明母亲动作很轻,悄无声息,强调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同时体现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意思答对即可)(2)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是我终于能坚强的面对磨难,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的写照。(意思答对即可)
30.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2分,答出四个就给2分)的母亲。(意思答对即可)
31.“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
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盼,悟出了生命存在
的意义。
【分析】
27.
C.“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表现母亲激动、兴奋的心情,选项错误;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要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第一次,从“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可知,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阴影中走出来,珍爱生命,重拾生活的信心,坚强地活下去;第二次,从“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可知,“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找到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并且与妹妹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
29.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1)两个“悄悄地”是形容词,说明母亲动作很轻,悄无声息,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强调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同时体现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2)菊花“淡雅、高洁”象征是母亲高尚的品质,“热烈而深沉”象征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象征着我终于能坚强的面对磨难,预示着我将来的生活一定充满活力和意义,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30.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可知,母亲的一生活得很苦。从“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可知,母亲无比慈爱、包容。从“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母亲十分细心、无私、坚忍、耐心。
31.
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体会题目的言外之意。纵观全文,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蕴含生命的意味。题目的表层意思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
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盼,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3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的画线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4.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母亲形象。(两点即可)
【答案】
32.重病缠身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鼓励儿子去北海看花。
33.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恳求儿子坚强起来,勇敢地活下去,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或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34.(1)慈爱、包容: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2)细心:“我”发脾气时,母亲几次“悄悄”地躲出去和进来,“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我”看到树叶飘落时,母亲“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3)坚忍、无私:母亲身患绝症,肝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可是却不告诉“我”,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我”。(4)睿智:提议看菊花,想让“我”从菊花精神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或: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5)热爱生活:母亲喜欢养花,鼓励自己及生病的儿子要好好儿活。
【分析】
32.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需抓住记叙要素,从“人物+事件”着手概括。从第1自然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3自然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可概括出选文写的是重病缠身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鼓励儿子去北海看花的事情。
33.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可结合“本义、含义、主题情感”三方面内容去分析。娘儿俩一起好好儿活,这是对母亲语言描写,“好好儿活”的重复,是母亲希望“我”能不丧失活下去的勇气,这是在“我”喊出“我可活什么劲儿”后,母亲的应急反应,表现的是她的急切与慌张和对“我”的关切;另外从描写角度,“扑”“抓住”是动作描写,这快而急的动作既流露对“我”现状的担心,又表现她对“我”深切的期望。
3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从第1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的话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母亲的反应,知这是一位慈爱、能理解包容儿子的母亲;从第1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我”看到树叶飘落时,母亲“挡在窗前”,第3段中“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可得:这是一位细心的母亲;从第2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知,母亲的坚忍、怕儿子担心隐瞒病情的无私;从第1段她提议看菊花,想让“我”从菊花精神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的美好愿望,可看出这是一位睿智的母亲;从第1段“母亲喜欢花”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3段“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这些母亲絮叨的话语中可知,这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母亲。综上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大意。
36.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7.文段②插入对母亲病情的描述,有何用意?
38.文中写“我”坐在屋里看窗外的树叶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案】
35.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
36.“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仍抑制住悲痛去安慰“我”的良苦用心。
37.写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和“我”的不知情,表现了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无私。
38.她怕我看到落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怕我感到痛苦或对生活失去信心。
【分析】
35.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人物+事件的模式概括即可。人物:母亲和我;事件根据“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概括为: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据此综述即可。
36.
本题考查赏析能力。根据加点字分析,“扑”“抓”两个动词,采用了动作描写。联系上文“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分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结合“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分析,“忍”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内心十分悲痛,身体十分疼痛,仍抑制住两种痛苦去安慰“我”的良苦用心。这些词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37.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根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分析,“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突出母亲坚韧的性格,为下文写“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做铺垫,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38.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挡”是动作描写,母亲“挡”住,不让“我”看落叶,是怕“我”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表现母亲希望“我”能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因此“挡”是有意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
阅读《秋天的怀念》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9.下列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的时候,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地躲出去暗自伤心,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地躲出去,等着儿子心态恢复平静。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地躲出去,等着儿子的心态恢复。
40.“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表现出“我”的心情是(
)
A.烦躁
B.疑虑
C.生气
D.痛快
41.“对于‘跑’和‘跳’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母亲因“我”的双腿瘫痪了而难过。
B.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C.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4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第二段虽然短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情节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对母亲的形象也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
B.第三段中写“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说明儿子只知自己的病痛而对母亲的病痛视而不见,母亲经常为此感到痛苦和无奈。
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遭受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答案】
39.A
40.A
41.C
42.B
【分析】
39.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A.当儿子瘫痪后,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选项理解正确;
B.“母亲忍受不了”理解有误;
C.“却又无可奈何”“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理解有误;
D.“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理解有误;
故选A。
40.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A.根据上文“唉呀,烦不烦”可知,“我”此时的心情是烦躁。故选A。
41.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语句。
C.“敏感”意思是反应很快速,对某种东西非常敏锐,察觉快速。母亲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反应快速,是因为“我”瘫痪了,不能够“跑”和“踩”,说到这些词时怕刺痛我的心。故选C。
42.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
B.根据第四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可知,“我”并不知道母亲病了,理解为“只知自己的病痛而对母亲的病痛视而不见”有误;“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是想让儿子去北海看菊花,不是为儿子对母亲的病痛视而不见感到痛苦和无奈。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3.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
4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及表达作用。
45.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无私、坚韧、顽强。
B.本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主要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D.本文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并从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答案】
43.第①段: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⑦段:表明“我”对母亲的话有了真正的理解,坚定了生活的信念,要与妹妹一起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44.环境描写
①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②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
45.D
【分析】
43.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根据第①段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甚至不想活着了。母亲说是忍着哭声对“我”说“好好儿活”,可见她的话里带着伤感,带着无奈,希望儿子不要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是母亲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第⑦段中的“好好儿活”,这是在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菊花时,我说的话,因为“我”读懂了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母亲是想让“我”通过看花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希望“我”和妹妹能够坚强、乐观地活下去。
44.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出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推动下文情节发展,突出深化主题等。本题划线句子描绘的是秋天树叶飘落的场景,渲染了冷清的氛围。根据下文,“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可知,为下文描写母亲怕“我”看见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希望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45.
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课文内容,对选项内容进行仔细地分析判断。D表述有误,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让“我”鼓起好好生活的勇气,不顾自己重病缠身,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文章来源于平淡的生活,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坚韧、顽强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在情节上并非曲折。故选D。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6.下面对“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含义理解最恰当的项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47.下面对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48.第①自然段中埋下伏笔,暗示了母亲离去的一句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B.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
C.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49.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0.简要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答案】
46.A
47.C
48.C
49.母亲理解我,疼爱我。
50.文章题目富有深刻的含义、绵长的深思。它不仅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分析】
46.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联系文章的内容来思考。母亲说“好好儿活”,出现在她已经病重时,此时她还在强忍着身体和内心的痛苦去安慰儿子,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故选A。
47.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在母亲和儿女眼里,菊花并非单纯的花朵,它身上有着一种精神寓意,即坚强,傲霜斗寒;当时“我”瘫痪了,整个人都颓废了,母亲希望带“我”去看菊花,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让我感受到菊花坚强的意志,重新振作。故选C。
48.
本题考查伏笔。文章中的菊花是母爱象征,是母亲热爱生活的象征,是母亲坚强品质的象征,花的死暗示了母亲即将逝去。故选C。
49.
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关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写出了母亲不经意触动儿子伤疤时的懊悔。三次用“悄悄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关心和疼爱。
50.
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形式上,简洁明了,“秋天”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怀念”一词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可说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1.母亲说“好好儿活”,是因为“我”不“好好儿活”,下面哪一项未表达这个意思?(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B.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D.“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52.第⑥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第二个“艰难”是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评价,从全文看,母亲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上文中插叙“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54.本文与《散步》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本文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恰当的词语)。
【答案】
51.D
52.母亲身体很不好,却在细致入微地照顾我,鼓励我好好活下去;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母亲却默默忍受。
53.要点: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情程度。②补充说明母亲做出了超常努力。③为后文母亲的突然去世做铺垫。(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
54.如:深沉、忧伤、悔恨、含蓄、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等
【分析】
51.
“我”不“好好儿活”,自暴自弃,表现在“脾气暴躁无常”“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D项“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是我把坏情绪发泄到妈妈身上,不是因为“我”不“好好儿活”,故选D。
5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如通过对第①段的分析可知母亲的“艰难”体现在:儿子瘫痪而且情绪暴躁消极,生活前景堪忧,她自己身体不好,却时时照顾和开导我,默默忍受我的坏脾气;通过对第②段的分析可知母亲的“艰难”体现在:自己身患重病,遭受病痛折磨。
53.
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第②段“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补充说明母亲的病严重到了哪种程度,突出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和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5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本文中文眼“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妈妈已经知道了自己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她告诉儿子,咱娘俩好好活,这是对儿子的鼓励,希望儿子一定要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感情基调是低沉、内敛、忧伤的;后来母亲因病去世,表现出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可据此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疾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5.文章用“秋天的怀念”作为题目,有何好处?
56.赏析句子。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赏析句中加点字。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57.文章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8.又是一年秋风起,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用一段话写出作者内心的独白。
【答案】
55.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处有四点: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56.(1)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悄悄地”、“偷偷地”细腻地写出母亲的小心翼翼,她怕自己的情绪或措辞刺激到烦躁的儿子(或让因病而烦躁的儿子尽情发泄);却又不放心儿子,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57.第一个“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58.示例:妈,我又来看您了。您放心地去吧,您的苦心我全都懂了,我不会再自暴自弃,我已经振作起来,我和妹妹都会好好儿活。
【分析】
5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标题“秋天的怀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明回忆的时间;其次,母亲去世的时间是在秋天,这个季节是自己不幸遭遇的写照;再者,文末提到“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见“秋天”又是“我”受母亲鼓舞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秋天的怀念”还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怀念母亲。
56.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母亲既理解儿子又担心儿子的心理。“偷偷地”“听”,写出了母亲怕儿子想不开而不放心儿子,时刻关注着儿子,表现了母亲的小心和细心,突出了母爱的深沉细腻。“眼圈红红的”写出了母亲为儿子承受的苦难而痛心,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了母爱的深沉隐忍。
(2)“再也”,是母亲重病,当我同意去看花时,非常高兴,却因说错话而“悄悄”离开,就没有回来。表达的作者因母亲病逝的悲痛,以及没有完成母亲和“我”去看花的遗憾和悔恨之情。
5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本题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好儿活”这两个关键语句,领会母亲对这句话对儿子的无比珍爱和深切希望,进而思索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在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可据此作答。
58.
本题考查个性化语言表达。作者最后明白了要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这里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以及自己的坚强,告慰母亲。如:妈妈,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说的那句“好好儿活”,您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您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懂得您没有说完的话。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您的心愿,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好好儿活!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丁)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
(朗读符号:重音·
连读︿
停顿V)
“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我”:①
母亲:担心、悲痛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我”:②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③
“我”:淡漠
母亲:喜悦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母亲:不舍、担忧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④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
60.同学们对文中四处画线句批注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过激的行为伤害了他自己,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包容与担忧。
B.(乙)处从母亲“扑”“抓”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焦急,她非常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C.(丙)处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的行为,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
D.(丁)处儿子同意去看花,母亲喜出望外,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她看到了儿子重新振作的希望,更因为她能由此实现自己赏花的愿望,这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61.文章第⑦段中浓墨重彩地描写菊花,你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菊花、对母爱、对人生的哪些感悟?
【答案】
59.示例:①愤怒(或“激动”等)②悔恨(或“悲痛”等)③“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④V
60.D
61.示例:菊花有着在寒冷秋风中努力绽放花朵的坚强精神;母爱也是如此坚强而伟大,令人怀念;面对人生的苦难,我们要像母亲期望的那样,如菊花般坚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分析】
5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朗读知识。
题空一:情感基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因瘫痪发脾气”
情感基调为:愤怒或激动。
题空二:“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联系文章内容,母亲病入膏肓,而“我”并不知道,“我”正在为自己的瘫痪而颓废、暴躁,需要母亲陪伴、安慰。回想起那时的“我”,“
一直都不知道”体现了“我”悔恨之情;“那步”表达了“我”知道母亲病重时内心的悲痛。
题空三:考查概括片段内容。根据“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好吧,就明天”概括为:“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
题空四:本题考查朗读。“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感情需要停顿的字行之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后应停顿,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不舍,因为儿子瘫痪,还未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
60.
D.文中母亲多次提出去看花,目的是想让儿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丁处儿子同意去看花,母亲喜出望外,因为她看到了儿子重新振作的希望,而不是“更因为她能由此实现自己赏花的愿望,这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故选D。
6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寒冷秋风中,菊花开得热烈、烂漫,让作者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和蓬勃生机。生命的力量原来如此伟大而可敬。
母爱:秋天,重病的母亲病逝,“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母亲那句“好好儿活”展现了母爱是如此坚强而伟大,在自己一步步走近死神的时候,依旧关怀、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无私、坚强的母爱令人敬佩和怀念。
人生: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者终于明白母亲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在苦难来临时,要像母亲期望的那样“好好活儿”,如菊花般坚强、热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喇咧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腾,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蛇豆黄儿。还记得那曰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回邻居的小伙于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2.第1段加点的“扑”字换成“走”,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63.阅读第②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加点的“后来”指的是什么时候?
(2)“一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4.文章第4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朗读这段时的适宜使用怎样的语速和语气?
65.母亲的细心体现在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中?找出两处。
【答案】
62.“扑”字写出了母亲的痛心焦急,想立刻阻止儿子自暴自弃的念头和行为。而如使用“走”,则在人物的心情表达上较为平淡,不能体现出这种焦急的心情。
63.(1)“后来”指母亲去世以后。(2)“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64.承上启下,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气。
65.例如:悄悄地出去和进来;“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分析】
62.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要辨析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联系语境分析表达效果。扑:猛力向前冲。母亲看到“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便“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从“扑”这一个动作可以看出母亲的着急,心疼我,想立刻阻止。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从动作幅度上看,走没有扑速度快,情感表达赏,也无法突出人物焦急的心情。
63.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结合语境,遵循就近原则进行分析。
(1)由第②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⑤段“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可知直到母亲去世,作者都不知道母亲已经重病。所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中“后来”是指母亲去世后。
(2)由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及第①段整段内容,可知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直到母亲去世,都没有关注到母亲的痛苦。所以在母亲去世后,再想到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无比悔恨。
64.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以及朗读设计。句段作用分析时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第③段末句“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写母亲在我同意去赏菊花后出门,第⑤段“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写
母亲病发去世。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话承接第③段末句,引出第⑤段内容,结构上承上启下。
朗读时的语气和语速往往由心情、情感决定。母亲“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作者再回想一定是伤心、痛苦的。心情低落时语速是缓慢的,语气低沉。
65.
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在文中找到符合要求的句子。题干中要求找体现“母亲的细心”的细节描写。所以在文中找出母亲有关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句子即可。第①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留给我发泄的空间,又因为担心才会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地”看到我的痛苦,母亲一定也哭了,但不让我看见她哭泣,所以悄悄进来,眼边红红的;第③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担心我触景伤情,所以挡在窗前,不让我看落叶;“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知道我对自己瘫痪难以接受,所以在不小心说了“踩”字后,忽然不说了。以上这些细节都能看出母亲的细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地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痰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6.本文作者在回忆往事时,选取了哪个特殊的时间段?
67.第①段最能表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两个举动是什么?
68.朗读第②段画线句时,你把重音放在了哪个词上?为什么这样处理?
69.选文第⑥段画线句中用了两个“我”,有什么作用?
【答案】
66.选取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这一特殊的相处时光。
67.突然砸碎玻璃,猛地摔东西。
68.示例:我放在了“整宿整宿”上。这样更能突出了母亲疼的时间之长、疼痛之剧烈,更能表现母亲的病情之严重,“我”的歉疚自贵之深。
69.连用两个“我”,强调了母亲对两个孩子的难以割合和深深牵挂,更加突出母爱的伟大。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根据第①段中“双腿瘫痪以后”,第②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由此判断回忆往事的时间段应该是“我”双腿瘫痪后,母亲病逝前。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第①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尤其通过段中写“我”双腿瘫痪以后,“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两个动作,不难理解这是写“我”脾气的变化无常的举动。
3.本题考查重音的把握。句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意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词语是需要重读的。第②段划线句主要体现了“我”为自己的瘫痪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我”没有察觉,当“我”从妹妹口中得知母亲病的如此严重时,“我”心里对母亲很是愧疚和自责。能体现心疼、愧疚、自责的词语是“整宿整宿”,这个词语需要重读,且要放慢读,可以突出母亲病痛厉害,延续时间长。
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揣摩。“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是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遗言,句中的两个“我”是“我的”的意思,母亲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儿子和女儿,体现了母亲和“我”和“妹妹”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还有母亲不忍割舍的责任、牵挂,真实地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第05课
秋天的怀念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答案】B
【详解】
A.把“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改为“之一”;
B.正确;
C.
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
D.把“写成的”去掉。
故选B。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爆—暴;B.漂—飘;D.决—诀。
3.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答案】B
【详解】
B项是神态描写,ACD三项均为动作描写。故选B。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得了满分,真是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着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答案】A
【详解】
A.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在句中是“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意思,此时它具有副词的性质,作状语,后面要跟谓语动词。适用对象错误。
B.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考试得了满分,超出了自己的预想,用“喜出望外”正确。
D.泼泼洒洒:原指水(液体)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后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还有“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有“泼泼洒洒”来形容“万千雪絮”飘飞的情形,使用正确。
故选A。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贬义词。
B.“黄色的”白色的”是形容词。
C.“秋风”“母亲”是名词。
D.从感彩看,“高洁”“淡雅”是褒义词。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错误。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褒义词。故选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花泼泼洒洒地在空中飞舞,爱雪的人都喜上眉梢。
B.今年春天,受强冷空气影响,很多景点出现了罕见的雾凇现象,让游客喜出望外。
C.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让地球母亲变得暴怒无常;河水泛滥、大海怒吼、群山崩塌、冰川融化……环境已开始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
D.他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细细地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不成眠。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泼泼洒洒:水散洒的样子。形容花开得茂盛。使用不恰当;
B.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使用恰当;
C.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恰当;
D.
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使用恰当。
故选A。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B.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叼叼地说着……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正确;
B.“翻来复去”改为“翻来覆去”;
C.“决别”改为“诀别”;
D.“絮絮叼叼”改为“絮絮叨叨”。
故选A。
8.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A.tán
bì
zā
shuà
B.tǎn
pǐ
zhā
shuǎi
C.tiān
pī
zǎ
shuài
D.tān
pí
zá
shuāi
【答案】D
【解析】
【详解】
瘫痪:tān
huàn;脾气:pí
qi;砸碎:zá
suì;摔:shuāi。然后结合选项分析,故选D。
9.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平常小事来叙述,事事见真情。
B.本文语言简淡厚重、朴实丰美。
C.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D.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要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而不是“对比”,故D项错误。
10.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
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
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C.正确;D.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答案】C
【解析】
【详解】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第一句的意思可知,“摔”字比“扔”和“丢”字更能表现当时“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故排除B、D两项。“扑”和“挡”这两个动词,用在句中来刻画母亲的动作,说明母亲想得很周到细致,不想让儿子想起伤心的事,比“跑”和“站”更能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C。
1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梦想不是一场比赛,制定不出比赛的标准,也根本无法比赛。
②不要为了梦想去“直奔主题”,那会失去很多人生的阅历和积淀。
③梦想从不卑微,你只要牢牢拥有它,追逐它,它就是高贵的。
④当有一天你实现了那个说不出口的梦想,你会“呵呵”地笑出声来,快乐充盈着每一个细胞。
⑤只要你心中梦着、想着,你的生活就会一直希望着、美好着。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B项正确,“梦想从不卑微”是总起句,所以③为第一句,排除AC项,①⑤意思相连,按时间顺序④排在后面,最后②点明梦想需要等待。
13.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画线句后面的句子。所以应排序为:②③①④。故选B。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正确。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据此,答案为A。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川航机组突遇险情,成功备降,强烈地震撼着网友的心,纷纷为他们的专业素养点赞。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讲堂”的听众,除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攀枝花等外地教师也参与其中。
【答案】B
【详解】
A.有误,应在“纷纷”的前边补充上“网友们”;
C.有误,“了解、学习”与“环保意识”搭配不当;
D.有误,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也参与其中”。
故选B。
16.文中母亲坚持让“我”去北海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只是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北海的菊花开得烂漫,非常漂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上下文内容分析。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A与文章表达的内容不符;B“只是”一词说得太片面;D这不是母亲的真实用意。故答案为C。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地步,境地)
B.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形容说话啰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理解。烂漫:形容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这里指花朵的艳丽多姿。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淡雅(yǎ)
烂漫(màn)
瘫痪(huàn)
B.侍弄(sì)
絮叨(xù)
翻来覆去(fù)
C.砸碎(zá)
捶打(chuí)
整宿(sù)
D.憔悴(jiāo)
仿膳(shàn)
诀别(ju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
正确;
B.
侍弄(sì)——(shì)
;
C.整宿(sù)——(xiǔ);
D.
憔悴(jiāo)——(qiáo);故答案为A。
19.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语段,找出语段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概括成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此语段围绕史铁生来写,可提取主要信息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20.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要熟悉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C项使用正确。A项中,第一个逗号应该在引号之外;B项中“喊着”后面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D项中间接引用句号放到后引号外,应改为: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答案】A
【详解】
B.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
C.搭配不当、把“反映”改为“反响”。
D.减少不能用倍数,把“一倍”改为“一半”。
故选A。
22.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需要读懂原文的其他情节内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上下文考虑,这是母亲煞费苦心,“躲出去”是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是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联系原文内容才能答全面准确。
2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意是(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就是俩人要同心协力,相依为命地好好生活,坚强地活下去。这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生命,不做“傻事”。B“鼓励自己”错。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理解有误。D理解不到位。
二、填空题
24.判断下列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_____)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______)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_____)
【答案】1)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是神态描写。“坐下”“站起”是动作描写。“进来”“挡”是动作描写。“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是语言描写。
25.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答案】憔悴
诀别
烂漫
乞求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注意“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指的是“诀别”,注意不能写成“决别”。
三、字词书写
26.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___)(___)脾气(___)砸碎(___)憔悴(___)(___)絮叨(___)仿膳(___)
【答案】tānhuànpízáqiáocuìxùshàn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再如“悴”不要读成“suì”。
2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当一切灰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决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灰改为恢
复改为覆
决改为诀
慢改为漫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决”与“诀”、“慢”与“漫”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8.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________)碎
shì(________)弄
bào(________)怒
tān
huàn(_________)
chuí(_______)打
沉jì(______)
淡yǎ(_______)
翻来fù(_________)去
【答案】
砸
侍
暴
瘫痪
捶
寂
雅
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瘫痪”与疾病有关,这两个字都是病字旁。
29.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蓄
jué(
)别
翻来fù(
)去
【答案】贮
诀
覆
【解析】试题分析:
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字形。遇到形声字或会意字,凭经验和印象写出正确的字。此题有的字笔画比较多,有的是生僻字,平常就得多写几遍。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不写繁体字。如“诀”字可根据形旁辨别字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0.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31.请分析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2.第⑤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3.文中两次出现母亲“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有什么深意?
【答案】
30.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意近即可)
3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了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了铺垫。(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32.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对母亲的不关心而懊悔。
(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33.开头出现的“好好儿活”是母亲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结尾重复“好好儿活”的话,说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没有说完的话,是对儿女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
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分析】
30.
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注意本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分析具体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根据语境赏析表达效果。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憔悴”这里指母亲脸色难看,表明母亲身体状况不好的样子。母亲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而且因为“我”操碎了心脸上更憔悴。央求:恳求;乞求。这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央求神色写出母亲希望“我”去看花,她希望“我”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希望“我”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无私而伟大,也暗含着“我”的感动之情。
31.
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赏析。第③段划线句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天气、背景;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处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或暗示,文章中心或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等。“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营造了秋天肃杀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后文母亲怕“我”触景伤情,有意“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铺垫。
32.
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结合上下语境具体分析。结合上句“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表达了作者为自己对母亲不关心而懊悔;“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病故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33.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答题时找到句子所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和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来作答。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和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母亲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鼓励“我”要坚强,要珍惜生命。第二次出现母亲的“好好儿活”是在文章的末尾。结合上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重复母亲的“要好好儿活”,是指“我”和妹妹都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都懂得了母亲的牵挂和爱,所以要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í
打(_______)
翻来
fù
去(________)
xù
叨(________)
jué
别(________)
35.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层意义是_____________;深层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34.
捶
覆
絮
诀
35.
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在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36.示例:“好好儿活”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她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去世后,我理解了母亲的话,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惜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分析】
34.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砸。
翻来覆去: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的翻动身体。
絮叨:啰啰唆唆地说话,形容说话啰嗦。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35.
本题考查题目含义。答题思路:表层含义大多和文章的具体内容相关。深层含义大多和文章主题相关。
(1)表层含义。结合第三段“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等句子可知,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结合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知,这场怀念发生在秋天;结合最后一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故表层含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2)深层含义。结合第五段“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和第六段“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内容可知,母亲在自己遭受病痛折磨时,一直默不作声,并鼓励瘫痪的儿子,在即将离世之时,一直牵挂着一双儿女,表现出母爱的坚韧和伟大,这一点在母亲去世后,“我”才真正体会,此时的怀念有对母爱这份坚韧、伟大的赞美。结合最后一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去世后,“我”理解了母亲的期望,并且开始振作精神,去努力好好活,故这份怀念里也有对母亲期望的理解,明白了人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努力活、好好活的道理,悟出了生命的意义。故题目深层含义是,作者在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36.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答题思路:找到两处语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和蕴藏的情感。
(1)第一处是第一段结尾“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结合“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此时“我”因为双腿瘫痪,自暴自弃,母亲深爱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够振作起来,故此时说“好好活儿”是在恳求儿子要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2)第二处是在文章结尾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结合前文可知,此时母亲已经离世,而“我”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开始振作精神,如同母亲说的那样去做,即使遭遇了生命的打击,也要振作精神,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示例:两处“好好活儿”虽然情境不一样,但是都传递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期待,都传递着一个信念:无论生命处于那种境况,都应该勇敢面对,乐观面对,振作精神,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每一个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同时也背负着亲人、爱人的期待,不能辜负这些爱。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①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7.概括上段文字的内容。
38.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段中两处“悄悄地”的表达效果。
【答案】
37.写母亲默默地宽慰(抚慰)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我”。
38.①母亲动作轻轻地躲出去,生怕惹“我”不高兴,让“我”更烦躁,表达了母亲对暴怒中的“我”默默的关心和担心。②母亲不动声色,希望能宽慰“我”、开解“我”,让“我”情绪稳定下来,开心起来,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比怜爱。
【解析】
37.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通读文章可知本文所写人物:主要讲了“我”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故事,事件:可以从“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以及母亲所说的话来总结概括为:“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母亲竭尽所能安慰“我”。
38.
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第一处“悄悄地”可看出母亲充分体谅“我”的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不想打扰“我”发泄内心的不快,让“我”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不想再次激怒“我”,而悄悄地出去,又担心“我”做出“傻事”,就偷偷听“我”的动静,在另一个地方看着“我”,她的内心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心以及不放心。第二处“悄悄地”是母亲看到“我”发泄完了,进来宽慰“我”,这里的“悄悄地”写出宽慰“我”时的小心谨慎。两处“悄悄地”一方面写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呵护与怜爱。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9.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0.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再找出一处,写在横线上,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原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4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42.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其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我”的态度变化,你觉得儿子实现了母亲要求他“好好儿活”的期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
39.①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让暴怒无常的“我”快乐起来;②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花,让绝望的“我”振作起来;③病重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无尽担心和牵挂。
40.【示例一】原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示例二】原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母亲至死还在关心儿女,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41.从结尾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去面对生活了。
42.实现了。第一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因绝望不响应还大发脾气;第二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勉强同意,表明“我”开始面对现实,但因母亲突然病逝而无法成行;第三次妹妹推“我”去看花,“我”明白了母亲的苦衷,决心坚强地活下去,珍爱生命,努力创造美好人生。可见“我”最后实现了母亲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的期望。
【分析】
39.
解答本题,需结合文章内容,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根据文中“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处概括作答即可。
40.
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作答本题时,从文中选择任意一处进行分析即可,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母亲为了照顾“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明母亲至死还在关心儿女,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表现了母亲无私的爱。
41.
母亲多次想要带“我”去看菊花是希望“我”能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再自卑。从“我”不愿出门看花到愿意出门看花,再到结尾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可以看出“我”在母爱的感召下不断做出改变,开始积极面对生活。结合文章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我”不仅明白了母亲未说完的话,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愿意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42.
细读文本可知,母亲看到儿子意志消沉,于是就想带儿子去北海看花,希望能够排解儿子的愁绪,让儿子重新拥有战胜疾病的勇气。结合“‘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知第一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时,“我”非常反对,因绝望而没能理解母亲的用意;结合“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可知,第二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时,“我”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开始试着面对生活,态度有所转变;结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第三次妹妹推“我”去看花,“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面对生活。可见“我”最后实现了母亲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的期望。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疾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四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竞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地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波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3.本文三次写看花,看花是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阅读全文,请在下表①②③处填写。
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第一次
春天,因“我"暴怒无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
①_____________
劝慰鼓励
第二次
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想推“我”云看看
答应母亲
②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
③__________________
怀念母亲
44.下列加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7
(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
4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46.请再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括号内提示仿写一段话。
又是一个秋天,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________________(人物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
示例:又是一个秋天,北海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风无情,菊花却依旧美丽。(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说的那句“好好儿活”。忘不了当我答应去看花时您喜出望外的神情,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人物描写)母亲,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儿活!
(抒情)
【答案】
43.
①拒绝母亲
②喜出望外
③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意思对即可)
44.(1)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意思对即可)
(2)“央求”反映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非常渴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的急切、渴望。(意思对即可)
45.不好。①“秋天”是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起点。(写出两点即可,只答“不好”不给分)
46.
合理即可得分,但要区分开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抒情的表达方式
【分析】
4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时,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相应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对事件进行概括,并分析人物情感即可。结合第①段可知,第一次,春天,因“我”暴怒无常,母亲提出去北海看花。“我”不愿意去,文中描述: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着什么劲!”,按下面表述的形式,可概括为:拒绝母亲;结合第③段可知,第二次,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母亲想推“我”去看看。“我”答应了母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可用“喜出望外”来作答;第三次,结合第⑦段内容,可概括为: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44.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与语境,综合进行分析。答题时,首行明确观点:不能换,然后说明理由。
(1)“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母亲之所以有这个动作,是怕“我”看到窗外的景象而更加消沉,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2)因为“央求”指乞求、恳求,是对别人的最低要求;“期待”指期盼、等待,是对别人的较高要求。结合语境来看,“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45.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
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此处“秋天”也象征着“我”遭遇的人生的“秋天”,是“我”的苦难历程和暗淡心情的写照。
46.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根据文章内容,从中拟写出表现“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如文中的北归的雁阵、飘落的秋叶等,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按示例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即可。
示例:又是一个秋天,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用憔悴的神色央求我去看菊花。但是,太晚了,我们没有一起去看菊花,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7.如果将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48.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是什么。
(1)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49.末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50.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中的描写具体说明?
【答案】
4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48.(1)“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开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2)“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49.①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②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0.从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这里是借景抒情,景物的特点正是人物心理的体现,花儿开的如此热烈,说明人的内心也是充满希望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能够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再结合“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我”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因此,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分析】
47.
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1)结合第四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等句子可知,事情都发生在“秋天”,“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不能删去;
(2)结合第二段“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可知,那个“秋天”发生的事情都是非常悲伤的事情,“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一般具有惆怅的氛围,故“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不能删去;
(3)结合“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可知,在“秋天”“我”明白了母亲的话,明白了母亲的愿望,“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不能删去;
48.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本义——语境义——效果。
(1)“再也”的意思是永远,这里指母亲永远也没有回来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开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2)“绝”的意思是绝对,“竟”的意思是竟然,表意外,出乎意料。这里指“我”完全没有想到这次分开是与母亲的永别,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结合前后文可知,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表达了作者的痛苦和悔恨。
49.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又是秋天”,母亲在上一个秋天离世的,是在和作者约定了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之后去世的,而在这个秋天,作者和妹妹来到北海看菊花,作者是在通过来北海看菊花的行为来怀念母亲,这个句子里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
(2)结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这里的菊花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而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告诉儿子要努力的活着,要勇敢的面对困境,而作者今天也理解了母亲的话,开始努力的去做,故这句话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0.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结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可知,通过“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开得烂漫”等词可知,这里写出了菊花的生机、美丽、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这里是借景抒情,景物的特点正是人物心理的体现,花儿开的如此热烈,说明人的内心也是充满希望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能够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结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我”不再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外出欣赏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美景,“我”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因此,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1.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52.第①段加点词“悄悄”“偷偷”“眼边儿红红的”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3.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
51.插叙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③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
52.“悄悄”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眼边儿红红的”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的关爱,呵护,突出了母亲的坚忍和对儿子的理解,宽容。
53.含义: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是指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指是史铁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苦难后,才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对生活要一直有希望。(意思近即可)
【分析】
51.
本题考查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第二段的划线句子,通过妹妹的话交代了母亲的病情,属于插叙写法,插入这个情节,让读者了解母亲的病情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还要照顾“我”,安慰“我”,还能不让儿女发现,看出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52.
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从首段内容可知,我当时正遭遇人生最大的打击——双腿瘫痪,母亲对我的心情十分的理解。“悄悄地躲起来”是想让我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期待我能够恢复平静和理智;“偷偷地听”则是担心我会想不开而做出“傻事”,于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关注着我。看到儿子自暴自弃、暴怒无常的表现,母亲内心万分悲痛,但是又不能在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眼边儿红红的”意味着母亲一个人躲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悄悄地哭过,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53.
本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揣摩与理解。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根据第①段内容可知,儿子双腿瘫痪以后,自暴自弃,十分痛苦,母亲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鼓励儿子,母子俩要相依为命,勇敢地活下去。文章结尾妹妹带我去看菊花,我重复了母亲的话,史铁生在经历了生活中的很多苦难之后,才明白生活的意义,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明史铁生重拾信心,不再沉沦面对生活,要坚强的活下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并将和妹妹好好活下去。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当时不理解母亲做法的自责与愧疚。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4.《秋天的怀念》作者是
____________(人名),六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55.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划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划线句)
56.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去“看花”的态度
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
“不,我不去!”
(1)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
(2)
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
(3)
(4)
57.谈谈你对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答案】
54.
史铁生
《那个星期天》
55.A句和B句都是“妈妈”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B句“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比A句“我推着你去走走。”多了一个“吧”,语气更加委婉,更能表现母亲的“央求的神态”和母亲小心翼翼的心态,也呼应下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56.(1)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内心绝望。(2)
“好吧,就明天。”(3)“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4)母亲去死后,我自责愧疚,促使我懂得母亲的心愿,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意思对就可以)
57.(1)在秋天,我怀念在秋天去世的母亲。(2)经历了人生的“秋天”,经历了母亲去世的悲痛,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详解】
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有他的文章《那个星期天》。
2.考查对句子异同的比较。两句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想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提议去北海看花。
不同点在于:A句,是简单的陈述句。B句,“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带有商量的口气,语气委婉,带有请求“我”的意思。与下文“我”同意母亲看花后,母亲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一句相呼应,表现母亲的无私、体贴与坚忍。
3.考查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梳理。第一空母亲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看花的态度是拒绝,原因根据第一段可知,“我”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感觉活着没有盼头。第二空,根据第三段可知,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理解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看花”的态度是“‘好吧,就明天’”,同意了母亲的提议。第三空,“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对应第七段,很容易找到“看花”的态度是“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有信心活下去,不能放弃,为自己以前没有明白母亲的心意感到自责愧疚。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表层含义:题目中的“秋天”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是母亲去世的时间;文章以此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深层含义:暗示作者经受住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了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终于在菊花绽放的秋天,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韧与伟大,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8.选文围绕“看花”这线索,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5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60.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61.文章的主题是多方面的,请任意写出两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
58.①“我”脾气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看花,遭到拒绝;②“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建议,但未能成行,母亲突然病逝;③“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遗愿,并决定坚强活下去
59.插叙,补充说明母亲病重的程度,赞美母爱的无私伟大,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为下文母亲逝去做铺垫
60.赏析:“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傻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意思相近即可)
61.赞美母爱的无私伟大。身患重病的母亲,时时刻刻关注双腿瘫痪的儿子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爱着孩子,直到昏迷前,仍然牵挂着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抒发儿子对母亲的爱和深切怀念之情。“我”目睹并亲身感受了母亲忍着病痛照顾“我”的生活点滴,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并决定和妹妹一块儿好好儿活,抒发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之情。
人要有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身患重病的母亲,两次提出去看花,并嘱咐“我”要好好儿活,意在告诉我们无论处在怎样的状况下,都要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积极勇敢地面对。
要理解父母,学会及时尽孝,否则就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我”身上,“我”却“暴怒无常”,直至母亲猝然逝去后,“我”在“看花”时,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理解并懂得母爱,内心愧疚,文末“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分析】
58.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根据以上语句概括为:“我”脾气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看花,遭到拒绝;③段“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④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根据以上语句概括为:“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建议,但未能成行,母亲突然病逝;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概括为:“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遗愿,并决定坚强活下去。
59.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从全文来看,这段内容属于插叙。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段插叙,“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补充交代了母亲病重的程度,为下文母亲逝去做铺垫;“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鼓励“我”,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60.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躲出去”母亲的动作描写,“悄悄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痛苦心情的体谅。这一动作,体现了母亲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痛苦的良苦用心。“偷偷地听”是不放心儿子,担心儿子做傻事,这一动作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细心的爱。
61.
本题考查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1)对母亲的爱与怀念。题目“秋天的怀念”,即回忆秋天发生的故事,身患重病的母亲照顾双腿瘫痪的“我”的生活点滴,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与怀念。
(2)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要坚强乐观,勇敢地“好好活儿”。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我”身上;双腿瘫痪的“我”最终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并决定和妹妹一块儿好好儿活。
(3)赞美母爱的无私伟大。身患重病的母亲,时时刻刻关注双腿瘫痪的儿子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爱着孩子,直到昏迷前,仍然牵挂着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4)要理解、关爱父母,学会及时尽孝。文中的“我”因双腿瘫痪“暴怒无常”,直至母亲猝然逝去后,“我”才知道照顾“我”的时候,母亲已病入膏肓,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内心无比愧疚。告诉我们要关爱父母,及时尽孝。
阅读下面《秋天的怀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疏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2.概括文章中三次“看花”的情况。参考已给出的内容作答。
(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不愿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文中有三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64.文中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65.文章标题有“怀念”两字,你认为作者除了怀念“母亲”外,还怀念什么?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62.
“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但母亲病重没去成。
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我”走出了绝望(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6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③作者对自己瘫痪连累母亲的愧疚。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
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②表现母亲以超常的努力忍受病痛的折磨。③包含作者对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悲苦情绪中,忽略母亲的无比悔恨之情。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①说明母亲心里只牵
挂儿女,从未考虑自己。②母亲对儿子走出绝望、女儿健康长大的无比期待,没能看到这些的遗憾。③“我”对自己让母亲担心,不能宽慰她十分悔恨、遗憾。
64.(1)树叶飘落是生命的凋谢,“我”看到这种情况,联系自己的病痛,暗示自己悲凉的心境。(2)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看菊花作铺垫。
65.怀念经历病痛折磨,到悟出生命存在意义的过程。母亲给他“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让他领悟了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分析】
6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可按抓住“人物+事件+结果”或“事情+表达情感”的模式归纳。本题要求参考已给出的内容概括剩余两次“看花”的情况。阅读第③段,“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好吧,就明天。’我说”第二次看花,可概括为:“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但母亲病重没去成。阅读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第三次看花,可概括为: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
63.
此题考查理解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分析作用应结合文意具体分析。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句子并不难。如:第一处:“母亲喜欢花……”。交代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爱孩子,将所有的心力都用在照顾身有病痛的孩子,已经没有多余的心力来照顾花草了,说明了母爱的伟大。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第三处:“别人告诉我……”。母亲心里只有自己的儿女,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同时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与悔恨。
64.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本题,文中写道“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在文本第③段,树叶飘落代表着生命的结束,结合“我”当时的情况分析,景物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绝望与悲苦。为下文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作铺垫。
6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相关课文,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从文中表述的内容来看,作者三次写看花,实为对母亲的回忆,所以怀念的是母亲,还有母亲对我的爱;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也有对以往没有理解母爱感到悔恨,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一句,还暗含了作者要努力活下去,回报母爱的决心。是对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怀念,是对母亲给他“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的反思,母亲让他领悟了生命的意义。所以,本文除了怀念“母亲”之外,还怀念经历病痛折磨中悟到生命存在意义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樵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66.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
“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
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67.结合选文和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68.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66.答案:“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67.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68.答案示例: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示例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子呵护的无微不至。
【分析】
66.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提示的信息“三次看花”“生活态度”,根据前一个信息点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三次看花”有关的内容,抓住关键的描写内容如“暴怒无常”“看树叶飘落”等,从中分析所表现的“我”的“生活态度”。
67.试题分析:阅读文段,回顾原文内容,了解作者的遭遇和母亲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从母亲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儿子的期盼,即可解答本题。
68.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感知能力。抓住题中的提示答点“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从文中梳理语句,举一例从文字的表现和内涵两方面来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