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5.2.3社会行为
1.学习了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后,王亮同学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的蚂蚁是靠什么完成信息交流的呢?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蚂蚁的个体之间常相互敲打触角,蚂蚁也会用触角敲打食物。于是他猜想蚂蚁的触角有嗅觉作用,是靠触角辨别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他想设计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蚂蚁是靠触角辨别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体积相同的砂糖和木屑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取大小、活动状况相同的10只蚂蚁分成数量相等的A和B两组,A组剪去触角,B组_________(填“剪去”或“不剪去”)触角,实验组是_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_组。
③把蚂蚁同时放在砂糖和木屑中间等距离的地方。观察蚂蚁的活动。
(4)预测结果:带触角的蚂蚁准确地找到砂糖并取食;
剪去触角的蚂蚁不能准确地取食砂糖。
(5)实验结论:_________。
(6)实验选10只蚂蚁而不是2只蚂蚁的原因是_________。
2.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蜜蜂群体由工蜂、雄蜂、蜂王组成。工蜂维持整个蜂群上万个个体的生存,它们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蜂、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等。雄蜂唯一的任务就是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
(1)在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写了蜜蜂不辞辛劳、忙碌采蜜的情景,作家实际上描写的是__________蜂,这种蜂在整个蜂群中数量最多,它的职能是__________等,性别是__________。
(2)蜂王的个体最__________,主要的职能是__________。
(3)蜜蜂的社会行为提高了动物适应__________的能力,对于维持群体内个体的__________和种族的__________有重要意义。
3.资料分析:
资料一:蚕农发现,雌雄蛾各自从茧中钻出来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配,否则会因寿命短暂而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主要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
资料二:有一种鸟叫作白冠雀,就像人有不同人群一样,白冠雀也有很多不同的雀群。不同白冠雀群的鸣叫虽然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白冠雀群A的几个幼雏(a)移到白冠雀群 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叫不同于A群而接近于B群;但是如果把与a相似的几个白冠幼雏(b)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们却始终学不会黄莺的鸣叫。
请分析回答:
(1)资料一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这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之间能够进行 。
(2)资料二中,a的鸣叫具有B的“方言”特点,这主要是 行为在起作用;b学不会黄莺的鸣叫,是因为b的体内不具有类似控制黄莺鸣叫的 。此实验说明, 行为是在 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逐渐建立的。
4.小明同学想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
实验器材:20只蚂蚁,100克白糖,100克用醋浸泡拌匀的细红辣椒末,纸盒,塑料布,放大镜。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
作出假设: 。
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注:白糖和红辣椒末各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分别置于大纸盒一角)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观察20分钟后,记录。重复3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白糖
用醋浸泡拌匀的 细红辣椒末
第一次
18
2
第二次
17
3
第三次
19
1
(1)用等量白糖和红辣椒末各摊开放于形状相同的等大的塑料布上的目的是 。
(2)此实验的控制变量是 。
(3)如果用2只蚂蚁来做这个实验,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吗?为什么?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科学,应该对上述实验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5)分析实验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 。
5.分析下列实验探究,回答有关动物的行为相关问题。
①用线吊着一只小蝗虫逗引一只饥饿的蟾蜍,蟾蜍会立即张口把小蝗虫吃掉。
②换成用线吊着一只形状和颜色都很像大野蜂,但却没有毒刺的盗虻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会像对待小蝗虫那样吞吃掉盗虻。
③接着用线吊着大野蜂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仍是张口去吞,不过大野蜂蜇了一下蟾蜍的舌头,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来。
④再次用大野蜂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伏着头不予理睬了。
⑤改用盗虻再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也是不去吞吃了。
⑥最后,还是用线吊着小蝗虫来逗引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虫吞吃了,显示出蟾蜍并没有吃饱。
回答问题:
(1)实验①②③说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分析,应属于 行为,此行为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別,因而不再吞吃,这属于 行为,这是受 的影响,通过 而逐渐形成的。
(3)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的能力 。
(4)大野蜂同蜜蜂一样,当春天百花争艳时,大野蜂也会在花间忙碌,大野蜂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 ;大野蜂有雄蜂、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这说明了大野蜂具有 行为。
6.资料一: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由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这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字,招来了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资料二:印度曾有过“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崽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在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循着哭声越窗进入屋内……闻讯赶回家的主人,正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进入山林。十余年后的一天,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齿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几个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说明蚂蚁喜食__________。
(2)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主要是靠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
(3)小明说:“像蚂蚁这样的群体中的共同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你认为小明说的对吗?__________(填“对”或“不对”)。
(4)蚁群有一定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可见蚂蚁是一种具有明显__________行为的动物。
(5)狼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__________,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牙齿特点是__________。
(6)人会说话从获得途径看是__________行为,“狼孩”不会说话、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齿撕咬生肉为食,这说明了在动物的学习行为中,__________对行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7)狼群中有首领,群体中各自分工、协作,这是__________行为。狼群的通讯主要依靠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2)蚂蚁是(不是)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3)不剪去;A;B
(5)蚂蚁的触角有嗅觉的作用,蚂蚁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6)避免偶然性(或减少误差)
解析:(2)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蚂蚁是(不是)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3)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题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能否辨别气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A组蚂蚁剪去触角,B组蚂蚁不做处理,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
(5)观察实验现象:A组的蚂蚁找不到食物,B组的蚂蚁都找到了食物。得出结论:蚂蚁的触角有嗅觉的作用,蚂蚁是依靠触角辨别气味的。
(6)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2只蚂蚁作为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2.答案:(1)工;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蜂、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雌性
(2)大;产卵,繁殖后代
(3)环境;生存;延续
解析:(1)本题考查蜜蜂的社会行为特点。蜜蜂的群体由蜂王、雄蜂和工蜂三种蜂组成,它们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不辞辛劳、忙碌采蜜的是工蜂,它在群体中的数量最多,具有建筑蜂巢、清扫蜂室、喂养幼蜂、外出采集花蜜、保卫蜂巢等作用,它们属于雌性个体。
(2)蜂王的个体最大,其主要功能是产卵、繁殖后代。
(3)蜜蜂的社会行为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维持群体内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3.答案:(1)信息交流
(2)学习;遗传物质;学习;遗传因素
解析:
4.答案: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1)控制实验变量
(2)食物
(3)不能。避免出现偶然性。
(4)求3次的平均值。
(5)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
解析:
5.答案:(1)先天性;遗传物质(2)学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3)差(弱)(4)动作;社会
解析:(1)蟾蜍有捕食昆虫的本能,是受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实验④说明了蟾蜍通过生活经验,对大野蜂有了识别,因而不再吞吃,这种行为是在生活 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行为,受环境影响,属于学习行为。
(3)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实验⑤说明了蟾蜍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等动物差。
(4)大野蜂同蜜蜂一样,当春天百花争艳时,大野蜂也会在花间忙碌,大野蜂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动作,大野蜂有雄蜂、工蜂和蜂王之分,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生活,这说明了大野蜂具有社会行为。
6.答案:(1)甜食
(2)气味
(3)对
(4)社会
(5)哺乳类;犬齿发达,适于撕咬食物
(6)学习;环境因素
(7)社会;声音
解析:(1)蚂蚁属于昆虫,喜食甜食。
(2)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它们之间是通过触角传递信息的,因此气味成了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
(3)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小明说的是正确的。
(4)蚂蚁喜欢群居,其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内有负责生殖的蚁后和雄蚁,还有专管保卫蚁巢的兵蚁,以及负责筑巢、喂养蚁后、雄蚁和兵蚁的工蚁,所以蚂蚁属于社会行为的动物。
(5)狼具有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哺乳动物。狼属于肉食性动物,具有适于撕裂食物的发达犬齿。
(6)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看:人会说话是学习行为;“狼孩”的种种表现表明: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
(7)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狼群中有首领,群体中各自分工、协作,这是社会行为。狼群的通讯依靠声音,通讯对它们生存的意义是靠集体的力量共同获取食物、逃避敌害,也有利于种族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