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利的行动。
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管理公共事务
政治就是制订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西方“政治”的含义
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届及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
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中“政治”的定义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目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尧
舜
禹
大禹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一想想一想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禹成为
夏朝的王。
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
(1)建立:
(2)特点:
(3)方式:
(3)影响:
3、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舜————禹————启
BC2070年建立夏
禅让制
世袭制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以后的约三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正统定规。
为什么说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
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
3、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物。
4、夏商初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国王
中央
相 卜 史 师
卿士 祝
地方
侯 伯
影响?
参与商王决策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为政篇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你是否同意此观点?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说明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内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在“家天下”的社会,随着疆域不断扩大,如果你是天子,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巩固广阔的疆土?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探究:
1.分封制的概念是什么?
2.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你是周王,你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分给哪些人?
4.受封者获得的好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5.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内容:
①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②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周代分封制度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国家。诸侯等可以如法炮制。
(1)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周王室贵族为主,并大多被分封于重要地区。
(2)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口”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的纽带。
请你预测分封制对周朝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扩大统治区域、交通网络、众星捧月
5.作用:
(1)积极作用:
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②通过分封,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成为一个强国;
5.作用
(2)消极作用
①西周后期,王权衰微,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开始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周王室一统天下的局面荡然无存。
材料和设问:
一个诸侯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又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诸侯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为什么?
小儿子。嫡长子继承制。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内容:
4.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内容:
4.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度的内容:
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的特点
1、以父亲的为血缘关系为基础确定贵族在遗产上的继承权
2、实行嫡长子继承。
3、族权与政权、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请思考:
二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
就周王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想一想: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积极: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家族,增强家族内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消极:形成家族势力,有时不利于国家统一。任人唯亲。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
祭祀祖先;
家谱;
长辈称呼;
丧葬礼仪;
生日庆典;
在当今的时代那些地方体现出宗法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
相传,我国古代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在年老后,将位置让给舜,舜年老时将位置让给禹,而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以后王位就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反映了:
A、分封制已经开始实行
B、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夏朝实行了宗法制
D、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混乱
课后习题
B
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1234
B.123
C.234
D.23
C
B
4.某诸侯年青时购买一女,生子甲。三年后正式娶另一诸侯之女为妻,先后生子乙、丙。以后又以数女充实后宫,生子丁等十余人。该诸侯死后,能合法继承其位的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
B
7.(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C
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和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西周时已有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为了维护哪些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度。
返回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中国特有的族谱
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这是他在蒋家认祖归宗后,
首次以蒋家人身份回大陆扫墓祭祖。
本课小结
本课小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学习延伸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一族分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分封制、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氏的情况比较复杂。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郑捷(郑文公)。卿大夫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屈完;或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东门襄仲;或以官名为氏,如司马牛;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陶。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一,汉代则通称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