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很被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可是,人们只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潇洒,而忽略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不正证明了禅宗的影响力么?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提倡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文艺作品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B.白居易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说到底,也是主张写文章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C.禅宗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格局,中唐以后经历“安史之乱”的知识分子都投向禅宗,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
D.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受此影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此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在艺术上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B.苏轼的创作风格是以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作为思想基础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是作品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苏轼所主张的“平淡”,不只是“绚烂之极也”,还应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这种审美趣味在他诗中得到了体现。
D.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因而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称颂了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并把这些对象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
B.苏轼把陶渊明看作是最符合自己美学标准的人,对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最为推崇,他有120多首和陶的诗歌。
C.整个南北朝,陶渊明的诗并没有被人们看重,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是苏轼将陶渊明的地位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
D.苏轼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并认为陶诗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答案】
(1)C
(2)D
(3)C
【考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1)C项,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向禅宗”,所以不能说“都”投向禅宗;另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也是言过其实,故C项是错误的。
(2)D项系无中生有,“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在文中无据,故D项是错误的。
(3)C项,偷换概念,“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错,文中说的是“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意思是李白、杜甫也没有看重过陶渊明的诗,故C项是错误的。
二、文言文阅读
2.(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3)下列对介子推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的人。
B.介之推是孝顺母亲不留遗力。
C.介之推言行一致,绝不虚伪造作。
D.介之推过于死板,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提倡推崇。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共其乏困
C.与女偕隐
D.失其所与,不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答案】
(1)D
(2)B
(3)D
(4)A
(5)①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②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通假字,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理解题干给出的每句话的意思,判断其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做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1)D.“正义”错误。“义”此处为动词,把……当做正义。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故选D。
(2)B.“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错误。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故选B。
(3)D.“过于死板,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提倡推崇”错误。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故选D。
(4)A.无通假字。B.“共”通“供”,提供。C.“女”同“汝”,你。D.“知”通“智”,明智。故选A。
(5)?“禄”,禄赏;“弗”,表否定,相当于“不”;“及”,涉及。
“况”,何况;“贪”,贪求;“以为”,把……作为;“己力”,自己的功劳。
三、句子默写
3.(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3)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考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澹”“竦峙”“俱”“寥廓”“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4.(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人运用________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反衬、拟人;表达了词人绝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样一来,“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而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反衬、拟人;表达了词人绝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对于情感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5.(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
,
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有改动)
(1)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
(4)大家走出沙漠困境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
(1)①插叙沙漠中迷路前后的经过,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②交代陷入困境的情况,为下文对峙白热化以及“我”竭力护壶等情节做铺垫;③引出主要人物,刻画肇教授的老练、善谋的形象。
(2)运用比喻,将沙漠比喻为如来佛的手掌,形象地写出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3)①机智老练,困境中他集中水统一分配,绝境中他以沙充水,使大家终不放弃,走出沙漠;②舍己为人,绝境中他以水予人,自己缺水而亡,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4)考察队员表面上靠以沙充壶的所谓的水走出沙漠,实际上靠这壶“水”激发的勇气、信念走出困境。
他们的经历启示我们:精神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遭遇困境,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第4自然段插叙沙漠中迷路前后的经过,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交代陷入困境的情况,为下文对峙白热化以及“我”竭力护壶等情节做铺垫,引出主要人物,刻画肇教授的老练、善谋的形象。
(2)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将沙漠比喻为如来佛的手掌,形象地写出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3)结合第④段“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第19段:“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可概括出教授的为人。
(4)结合“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这句话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道支撑大家走出沙漠的是相信还有最后一壶水,这壶水给大家希望,让大家坚持走下去。
六、选择题
6.(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古筝??????????????????D.?寥廓????
城敦????
敦厚????
淳厚
【答案】
C
【考点】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本题中,A项,“舸”读ɡě,其余读kē;B项“怅”读chànɡ;“帐”读zhànɡ;“苌”读chánɡ;“伥鬼”读chānɡ;C项,均读zhēnɡ;D项,“廓”读kuò;“郭”读ɡuō;“敦”读dūn;“淳”读chún。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7.(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到任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
,
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想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也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个中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答案】
B
【考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B项的设误方式就是成语意义的侧重点与语境不吻合。小题大做,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而前语境明确说“与……并不相关”,所以其运用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熟语(成语)。本题重点从习惯搭配对象、词义侧重点、契合语境等几方面考查,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成语、熟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辨析的能力。
8.(2020高一上·郑州月考)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答案】
D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理解错误,“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
9.(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B.?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已从第三产业渗透到第一、二产业。
C.?据了解,今年的“五一”出境旅游中,通过网站预订自由行产品的游客比例,至少达到五成以上,超过跟团游的游客比例。
D.?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举办了“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参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答案】
B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可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C.“至少达到五成以上”不合逻辑,应去掉“至少”。D.成分残缺,可在“着重……自然美”前加上“参展作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10.(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戴望舒的《雨巷》一直受朗诵者热爱
②唤起了听众内心的体验
③除了优美的意境,极富音乐感的诗行节奏
④就是戴望舒表达个人惆怅所选用的场景:窄巷、细雨、伞、姑娘构成的戏剧性的场面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A.?②①⑤③④??????????????B.?⑤④③①②??????????????C.?①③⑤④②??????????????D.?③⑤④②①
【答案】
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这个语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戴望舒的《雨巷》受人欢迎的原因,故①应放在开头;其次抓住各句中的连接词,例如“除了”“还有”等词的内在联系,③⑤是指不同的原因,是并列关系,应排列为③⑤;依据④中“就是”可知,④是具体解释⑤的内容,②是④的影响,故排列为⑤④②。故综合以上分析,句子排列顺序应为:①③⑤④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11.(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
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
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A.?A??????????????????????????????????B.?B??????????????????????????????????C.?C??????????????????????????????????D.?D
【答案】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考查到语言连贯,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所要填写的内容既要总结上文,又要体现出转折的意思引起下文,所以应选“这其实”。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因此处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所以依据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不应再填入内容。③考查词语辨析,从语境来看,上下文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所给的四个词语“要”“能”“会”“就是”中,“能”和“会”皆符合要求,再从语气上辨析,“能”的语气更强烈一些,应为首选。④考查词语辨析,从下文“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来看,此处应填“认为”。⑤考查关联词语辨析,此处上下文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CD两项;再考虑到下文“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是上文“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确定此处应选“因为”。⑥考查关联词语辨析,联系下文与“也”搭配,可排除A项。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需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七、语言表达
12.(2016·新课标Ⅲ卷)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晩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考点】图文转换,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图示题,是课标卷的常考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作答时将图示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点评】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示,确定起点顺序,理清图表中有哪些内容,可分为几部分,然后逐一用文字表述出来。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从所给图示可以看出,整个迎新生晚会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通知动员、演出、评奖,这三部分中的重点是“演出”,演出又分为三部分——参演人员、演出内容、演出形式,考生表述时可按照“通知动员”“演出”“评奖”三部分的先后时间顺序,也可按由主(演出)到次(通知动员、评奖)的顺序。
八、话题作文
13.(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以挑战的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一个开始询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拥有青春的高中生,应该在青春的旋律中去感受生命的绚烂多彩,实现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丰盈。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考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青春”这个话题是抽象的,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聚焦”手法大题小做,以虚写实,将抽象的话题具体化。比如,可以从标题方面加以限制,去思考“居里夫人的青春”“马克思的青春”等具体内容。还可以通过拓展和延伸,将“青春”演绎成一些其他的具体话题。比如,“青春是播种理想的季节”“青春的歌唱”“青春,人生的创造时代”等。
【点评】话题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另外,话题作文的拟题很重要。拟题的方法有:一、添加新词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品味经典,品味时尚,品味书香”等。二、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品味是首歌”。三、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四是引用化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影视书名、影视剧名、新闻标题、电台栏目等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先给文章定下一种调子,给人一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感觉。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这不正是平淡为绚烂之极的生动写照吗?曹雪芹先生就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苏轼先生在评人论文时,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观点。在黄州,他是一个待罪的不自由的官身,可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他称颂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在当时的“太平盛世”中,把这样的人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明显地与其作品一样,是一种退避社会,只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所以,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美学标准了。他那“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才是苏轼最为加以注目而赞叹的。整个南北朝,陶诗并不很被看重,终唐之世,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直到苏轼,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苏东坡全集》里,和陶诗的作品就有120首之多。他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和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认为是美的极致,艺术的顶峰。之后,陶渊明的地位被确立,陶诗也以苏化面目流传下来。可是,人们只关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潇洒,而忽略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不正证明了禅宗的影响力么?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提倡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要求文艺作品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B.白居易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说到底,也是主张写文章要为道德伦理政治服务。
C.禅宗的兴起,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格局,中唐以后经历“安史之乱”的知识分子都投向禅宗,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
D.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受此影响,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由此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在艺术上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B.苏轼的创作风格是以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作为思想基础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就是作品如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苏轼所主张的“平淡”,不只是“绚烂之极也”,还应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这种审美趣味在他诗中得到了体现。
D.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因而在《红楼梦》中让他笔下的人物,写出了“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绝妙好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自称“闲人”,在《方山子传》中称颂了一个任侠居山,弃冠服、绝仕进的异人,并把这些对象当作理想的人格标本。
B.苏轼把陶渊明看作是最符合自己美学标准的人,对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的处世哲学最为推崇,他有120多首和陶的诗歌。
C.整个南北朝,陶渊明的诗并没有被人们看重,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是苏轼将陶渊明的地位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
D.苏轼发现了陶诗那种“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诗歌真谛,并认为陶诗用极为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表达出的牧歌式的情调,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二、文言文阅读
2.(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3)下列对介子推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的人。
B.介之推是孝顺母亲不留遗力。
C.介之推言行一致,绝不虚伪造作。
D.介之推过于死板,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提倡推崇。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共其乏困
C.与女偕隐
D.失其所与,不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三、句子默写
3.(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3)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四、古代诗歌阅读
4.(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人运用________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________的精神。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5.(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
,
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有改动)
(1)分析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肇教授的形象特点。
(4)大家走出沙漠困境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六、选择题
6.(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古筝??????????????????D.?寥廓????
城敦????
敦厚????
淳厚
7.(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到任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
,
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想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也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个中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8.(2020高一上·郑州月考)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
9.(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B.?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已从第三产业渗透到第一、二产业。
C.?据了解,今年的“五一”出境旅游中,通过网站预订自由行产品的游客比例,至少达到五成以上,超过跟团游的游客比例。
D.?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举办了“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参观者带来美的享受。
10.(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下列各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戴望舒的《雨巷》一直受朗诵者热爱
②唤起了听众内心的体验
③除了优美的意境,极富音乐感的诗行节奏
④就是戴望舒表达个人惆怅所选用的场景:窄巷、细雨、伞、姑娘构成的戏剧性的场面
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A.?②①⑤③④??????????????B.?⑤④③①②??????????????C.?①③⑤④②??????????????D.?③⑤④②①
11.(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①???
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
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A.?A??????????????????????????????????B.?B??????????????????????????????????C.?C??????????????????????????????????D.?D
七、语言表达
12.(2016·新课标Ⅲ卷)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晩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八、话题作文
13.(2020高一上·郴州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以挑战的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一个开始询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拥有青春的高中生,应该在青春的旋律中去感受生命的绚烂多彩,实现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丰盈。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
(1)C
(2)D
(3)C
【考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1)C项,以偏概全,文中说的是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向禅宗”,所以不能说“都”投向禅宗;另外,“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审美观点”也是言过其实,故C项是错误的。
(2)D项系无中生有,“曹雪芹在创作上深受苏轼审美趣味的影响”在文中无据,故D项是错误的。
(3)C项,偷换概念,“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的诗地位也不高”错,文中说的是“李白、杜甫也未加青目”,意思是李白、杜甫也没有看重过陶渊明的诗,故C项是错误的。
二、文言文阅读
2.【答案】
(1)D
(2)B
(3)D
(4)A
(5)①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②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做自己的功劳呢?
【考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通假字,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理解题干给出的每句话的意思,判断其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做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1)D.“正义”错误。“义”此处为动词,把……当做正义。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故选D。
(2)B.“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错误。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故选B。
(3)D.“过于死板,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提倡推崇”错误。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故选D。
(4)A.无通假字。B.“共”通“供”,提供。C.“女”同“汝”,你。D.“知”通“智”,明智。故选A。
(5)?“禄”,禄赏;“弗”,表否定,相当于“不”;“及”,涉及。
“况”,何况;“贪”,贪求;“以为”,把……作为;“己力”,自己的功劳。
三、句子默写
3.【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考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澹”“竦峙”“俱”“寥廓”“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4.【答案】
反衬、拟人;表达了词人绝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样一来,“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而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故答案为:反衬、拟人;表达了词人绝不屈服,勇敢迎接挑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对于情感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5.【答案】
(1)①插叙沙漠中迷路前后的经过,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②交代陷入困境的情况,为下文对峙白热化以及“我”竭力护壶等情节做铺垫;③引出主要人物,刻画肇教授的老练、善谋的形象。
(2)运用比喻,将沙漠比喻为如来佛的手掌,形象地写出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3)①机智老练,困境中他集中水统一分配,绝境中他以沙充水,使大家终不放弃,走出沙漠;②舍己为人,绝境中他以水予人,自己缺水而亡,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4)考察队员表面上靠以沙充壶的所谓的水走出沙漠,实际上靠这壶“水”激发的勇气、信念走出困境。
他们的经历启示我们:精神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遭遇困境,要坚定信念,充满希望。
【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第4自然段插叙沙漠中迷路前后的经过,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交代陷入困境的情况,为下文对峙白热化以及“我”竭力护壶等情节做铺垫,引出主要人物,刻画肇教授的老练、善谋的形象。
(2)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将沙漠比喻为如来佛的手掌,形象地写出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3)结合第④段“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第19段:“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可概括出教授的为人。
(4)结合“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这句话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知道支撑大家走出沙漠的是相信还有最后一壶水,这壶水给大家希望,让大家坚持走下去。
六、选择题
6.【答案】
C
【考点】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本题中,A项,“舸”读ɡě,其余读kē;B项“怅”读chànɡ;“帐”读zhànɡ;“苌”读chánɡ;“伥鬼”读chānɡ;C项,均读zhēnɡ;D项,“廓”读kuò;“郭”读ɡuō;“敦”读dūn;“淳”读chún。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7.【答案】
B
【考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B项的设误方式就是成语意义的侧重点与语境不吻合。小题大做,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而前语境明确说“与……并不相关”,所以其运用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熟语(成语)。本题重点从习惯搭配对象、词义侧重点、契合语境等几方面考查,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成语、熟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辨析的能力。
8.【答案】
D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理解错误,“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
9.【答案】
B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句式杂糅,可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C.“至少达到五成以上”不合逻辑,应去掉“至少”。D.成分残缺,可在“着重……自然美”前加上“参展作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10.【答案】
C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这个语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戴望舒的《雨巷》受人欢迎的原因,故①应放在开头;其次抓住各句中的连接词,例如“除了”“还有”等词的内在联系,③⑤是指不同的原因,是并列关系,应排列为③⑤;依据④中“就是”可知,④是具体解释⑤的内容,②是④的影响,故排列为⑤④②。故综合以上分析,句子排列顺序应为:①③⑤④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11.【答案】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①考查到语言连贯,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所要填写的内容既要总结上文,又要体现出转折的意思引起下文,所以应选“这其实”。②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因此处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所以依据语言表达简明的原则,不应再填入内容。③考查词语辨析,从语境来看,上下文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所给的四个词语“要”“能”“会”“就是”中,“能”和“会”皆符合要求,再从语气上辨析,“能”的语气更强烈一些,应为首选。④考查词语辨析,从下文“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来看,此处应填“认为”。⑤考查关联词语辨析,此处上下文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CD两项;再考虑到下文“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是上文“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可确定此处应选“因为”。⑥考查关联词语辨析,联系下文与“也”搭配,可排除A项。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需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七、语言表达
12.【答案】
本次迎新生晚会由高二、高三同学排练演出节目,节目内容以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为主,形式不限。要提前通知各年级并动员相关同学积极参加,演出后进行评奖。
【考点】图文转换,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中的图示题,是课标卷的常考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作答时将图示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点评】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然后解读图示,确定起点顺序,理清图表中有哪些内容,可分为几部分,然后逐一用文字表述出来。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从所给图示可以看出,整个迎新生晚会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通知动员、演出、评奖,这三部分中的重点是“演出”,演出又分为三部分——参演人员、演出内容、演出形式,考生表述时可按照“通知动员”“演出”“评奖”三部分的先后时间顺序,也可按由主(演出)到次(通知动员、评奖)的顺序。
八、话题作文
13.【答案】
略
【考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青春”这个话题是抽象的,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聚焦”手法大题小做,以虚写实,将抽象的话题具体化。比如,可以从标题方面加以限制,去思考“居里夫人的青春”“马克思的青春”等具体内容。还可以通过拓展和延伸,将“青春”演绎成一些其他的具体话题。比如,“青春是播种理想的季节”“青春的歌唱”“青春,人生的创造时代”等。
【点评】话题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另外,话题作文的拟题很重要。拟题的方法有:一、添加新词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品味经典,品味时尚,品味书香”等。二、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品味是首歌”。三、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四是引用化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影视书名、影视剧名、新闻标题、电台栏目等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先给文章定下一种调子,给人一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感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