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1.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6-01 12:10:58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化学》
必修1
2.4《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
其变化》
Na2CO3
Na2SO4
K2SO4
K2CO3
碳酸盐
硫酸盐
钾盐
钠盐
交叉分类法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和
___________。
一、分类法及其应用
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物质的分类
树状分类法
1、分散系:
概念:把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混合物)。
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以有九种组合方式。
九种分散系(分类)
分散质
分散剂
气态
液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几种分散系的实例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气
气 液
气 固
液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气
固 液
固 固
空气
泡沫、汽水
泡沫塑料、面包
云、雾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烟、灰尘
泥水
合金、有色玻璃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
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根本区别:
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小于1nm)
(1~100nm)
(大于100nm)
3、胶体
(1)概念:
分散质粒子(大小为1~100nm)分散在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称作“胶体”
胶体
气胶体
液胶体
固胶体
(2)分类:
按分散剂状态不同可分:气胶体、液胶体、固胶体
科学探究:丁达尔效应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能看见一条光亮的通路
无光亮的通路
结论:当光束通过胶体时,能看见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CuSO4溶液
Fe(OH)3胶体
科学探究:胶体能过滤吗?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分散质随分散剂透过滤纸
分散质不能通过滤纸
结论: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不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
非离子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分类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编号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A
B
CaO+H2O = Ca(OH)2 C
2Al2O3==4Al+3O2 D
CaCO3==CaO+CO2 E
Na2CO3+Ca(OH)2=CaCO3↓+2NaOH F
Fe+CuSO4==FeSO4+Cu G
HCl+NaOH=NaCl+H2O H
CuO+H2 Cu+H2O
2 Mg+O2 2MgO
化合反应(B、C)
分解反应(D、E)
置换反应(A、G)
复分解反应(F、H)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
元素化合价升降
电子得失(或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特征是化合价变化。“氧化”和“还原” 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
氧化剂被还原
4Al + 3O2 == 2Al2O3
点燃
+3
0
0
-2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氧化剂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还原剂被氧化
O2 是氧化剂
Al是还原剂
Al2O3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高 失 还




低 得 氧
对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满足下列规律: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A
B
b
a
氧化性:A >a
还原性:B > b
五、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相互结合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Ba2+和SO42— Ag+ 和Cl— Ca2+和CO32—
(2)相互结合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H+与CO32— 、SO32—、HCO3—
(3)相互结合成难电离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H+与 CH3COO— 、F—、OH—、ClO—;OH— 与NH4+
(4)弱酸酸式根离子与H+、OH—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 H+与HCO3— OH—与HCO3—
在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a+、Cl—、NH4+、NO3— B、 Cu2+、SO42—、Cl—、Na+
C 、 Ca2+、CO32—、NO3—、Na+ D 、OH— 、HCO3—、K+、NO3—
注:无色溶液时应排除:浅绿色Fe2+ 黄色Fe3+ 蓝色Cu2+ 紫色MnO4—
酸性溶液,存在大量H+; 碱性溶液,存在大量OH—
(5)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 H+ 、 NO3— 、Fe2+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能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弱电解质:
能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
存在电离平衡。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 ”
写、拆、删、查
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其它保留化学式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B.钠与水的反应 Na + 2H2O === Na+ + 2OH-+ H2↑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 Cu2+ + Ag D.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应
CaCO3 + 2CH3COOH ===
Ca2+ + 2CH3COO- +CO2↑+ H2O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共21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化学》
必修1
3.1.2《金属与酸
和水的反应》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钠、铝、铁分别与水的反应,找出与水反应的相同点和差异
2、根据钠、铝、铁与水的反应情况差异,找出其本质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Na的燃烧
复习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复习
铁铝等金属可制成水壶烧水,说明他们不与水反应,是不是所有金属都不与水反应?
Na与水的反应
向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
思考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Na还原性很强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分析
实验
Na与水的反应
实验记录
观察
现象
性质
Na与溶液的变化
有无气体产生
反应是否放热
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周游动
烧杯上方有水蒸气有咝咝声溶液变红
密度<水反应放热剧烈反应熔点低
生成物有碱性
生成气体
总结
实验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
熔化成一个小球
游动,发出响声
酚酞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密度比水小
熔点低
有气体生成
有碱生成
Na与水的反应
实验结论
现象
结论
分析
溶液变红
有咝咝声
生成物有碱性
生成气体
生成NaOH
生成H2
Na与水的反应
检验H2
Na与水的反应
实验结论
2Na+2H2O===2NaOH+H2↑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1
+1
还原剂:Na 氧化剂:H2O
Na的存在与保存
Na的存在
自然界以化合态
很活泼
Na的保存
在煤油中
隔绝空气与水
Na着火
用干沙土扑灭
[思考]铁不与冷水、热水反应,是否与水蒸气反应?
思考
[科学探究]按图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1、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
2、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3、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实验结论:
3Fe + 4H2O(g)= Fe3O4 + 4H2
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在2支试管里各加入5mLHCl和5 mL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
很多金属能与酸反应,但大多数金属却不能与碱起反应,铝遇到碱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实验
Al与盐酸反应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两支试管均有气泡产生,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蓝色火焰。反应放热。
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二者均生成氢气。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偏铝酸钠
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
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Al与NaOH溶液反应
2、铝制餐具为何不能蒸煮或长期盛放酸碱咸物质?
1、Mg比Al活泼,Mg能否与NaOH水溶液发生反应?
思考
3、金在自然界中也是以化合态存在吗?
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小结
二、金属与水反应
1、2Na+2H2O 2NaOH+H2↑
2、3Fe+4H2O(g) Fe3O4+4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______里,以使钠与______、______等隔绝。
2、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说出理由。
练习
1.向一金属铝的易拉罐内充满CO2,然后向罐内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解释上述变化的实验现象: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2)罐壁重新鼓起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Na
Na2O
NaOH
Na2CO3
O2
H2O
H2O
CO2
CO2
写出以上化学方程式
(2)写出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aAlO2=Na++Al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