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春》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1 21: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是有待于引导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给大地带来希望,春天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在古人眼中,春草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和朱自清一起走进春天,感受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梦幻景象。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要注意语调,读出文中春的气息。
2.思考: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春的?
3.试着划分本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明确】
2.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绘春(总体勾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颂春
三、梳理思路 探究文意
1.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图解】第一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盼反复、拟人
2.研读第二部分。
(1)赏析第一幅图:春醒图。
春醒图总写
(2)赏析第二幅图:春草图。
春草图
(3)赏析第三幅图:春花图。
春花图虚实结合
相映成趣
描写顺序:上中下
(4)赏析第四幅图:春风图。
春风图和煦
温暖
(5)赏析第五幅图:春雨图。
春雨图动静
结合
(6)赏析第六幅图:迎春图。
迎春图春早
人勤
3.研读第三部分。
赞春排比
比喻
四、研讨释疑 重点探究
1.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作者通过眼见(视觉),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2.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最后一个比喻含蓄而又不失热烈地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所以不能颠倒顺序。如果把三个比喻合为一段,那么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3.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写景的抒情散文,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的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鸟儿飞舞歌唱、牧童孩子老老少少抖擞精神做事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五、技法赏析 写作借鉴
1.精巧别致巧构思。
作者匠心独运,紧紧围绕着“春”字,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在写景中不忘写人,写人时不忘抒情,画面愈加更迭,感情愈加炽热。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却无斧凿痕迹,构思巧妙,可见一斑。
2.珠圆玉润巧用词。
不管是宏观勾勒,还是细致描绘,本文都是字字珠玑,句句清丽。写山“朗润”,我们似见山之秀;写水“涨”,我们似见水之媚……这些词句,或动或静,或单纯或连绵,都如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了春的乐章。
3.文采斐然巧修辞。
作者能将春天描绘得如诗如画,巧妙的修辞立了大功。你看,树上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么鲜艳娇美……这些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将春天的各种景物描绘得形神兼备,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
4.醇厚温润巧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有了情的滋润,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春天的清新气息,这是借景抒情。结尾的三段,则是对春天的直接赞美,是大手笔的激情涌动。
六、拓展延伸,描绘春天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