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法)
(出示鲁迅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你们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学生分别回答)可是在1936年的10月19日这位伟人却在上海与世长辞,他最后的遗言是:赶快收殓,卖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同学们,人民真能忘记他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走进作家与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学、教
学习“怎样读好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A理解出示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和你附近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
B老师读每一节的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C全班齐读,注意重音、停顿和感情地把握。
练习朗读。
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A诗中似乎写了很多人,他们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B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C本文结构怎样划分?每部分讲些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学生汇报,教师或引导或补充。
品读第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A齐读本节诗,思考两个“活”、两个“死”字的含义。
B思考作者对两种人的态度。
学生汇报,老师适宜指点。
再读本节。
2、比较品味第二、第三部分
出示学习目标: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
A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B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表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
学生汇报后出示以下句子理解:
A:1、“把他摔垮”;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3、“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练(课内延伸)
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
是否可以诗题改为《鲁迅赞》,将诗中“有的人”改为
“鲁迅先生”?
3、想想,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五、老师赠语
做鲁迅那样的人,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全班分角色读诗。(崇敬、坚定、自信的情感)
七、课外作业
1、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文中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都用到对比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不同在哪?
2、背诵《有的人》。
八、全班齐读诗,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对比 虽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