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与游戏
一、课题:原地侧向投掷沙包(体育
三年级)
二、教材简解
投掷轻物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本课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设趣导疑,以疑激趣,通过设计《摘果实》、《打怪兽》等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强调肩上屈肘,用力挥臂的投掷动作,同时培养学生勤思考、勤交流的学习习惯。《运果实接力》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上下肢配合用力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以及战胜自我、保护美丽校园的良好品质。
三、目标预设
1.通过创设欢乐的投掷气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让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投掷的正确技能和方法。?
3.
学生养成团结合作和竞争能力,从中体验合作练习时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侧身蹬地转体,挥臂过肩。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用力,掌握正确掷投能力。
五、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设计目标,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使每个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态度上积极发展。本课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教学,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达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益的效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六、设计思路
教师设置了一个“大怪兽进校园”的教学情景,由学生亲手持沙包的方式进行游戏,自我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做“摘柿子”(热身)——“练兵操”——徒手练习投掷——实物练习投掷——比比谁投得准——运果实接力(游戏)——幸福拍手(放松)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昨天晚上有一只怪兽跑到我们校园里了,同学们作为学校的小主人,需要保护好我们的校园,老师今天要求每一位同都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
,练就一身的本领,在怪兽出现的时候把它赶跑,好不好?”
生:“好!一定能把怪兽打倒!”(学生议论纷纷的回答)
2.准备活动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一定能赶跑怪兽,那么用什么方法呢?”
生:“用炮弹炸死它”(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师:“你真棒!消灭大怪兽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进行一些技能的训练”
在《小兵》的音乐中进场站位,并进行原地三面转法练习
在《快乐宝贝》的音乐中做律动,用歌谣的形式结合转体、蹬地、引臂、投等动作带领小兵做“摘柿子”活动热身。
在音乐声中带领小兵做关节操。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学生崇拜军人这一特性,学生尽力去模仿军人,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练习,合作探究(原地侧向投掷沙包)
1.实物尝试练习投掷(打怪兽)
师:“谁能百发百中击倒大怪兽?”
生:“是我!是我!”有些学生按耐不住跳了起来。
教师让学生在场地做投准尝试,结果没有几个成功,多数学生很失望。在巡视中发现,投准动作五花八门,有单足跪在地上投的、有并足单臂投的,最多的是单手由下向上抛。
2.徒手练习原地侧向投掷沙包
教师示范原地侧向投掷沙包的动作(侧向、蹬地、转体,挥臂过肩),再进行指导学生原地练习,组织两组学生面对面站立徒手练习。
3.
实物练习投掷(打怪兽)
师:“瞧,凶猛的怪兽真的出现了。”
教师头戴怪兽头饰,手拖着贴有怪兽头像的筐子,在学生中间自由行走,同时做出模仿怪兽的动作。
生:“我来……看我的……”个个都做出了打怪兽的动作。
在多次练习中,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投的远,徒手用力和手脚同时用力,哪个投得又远又准?同时教师对“战功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并让其谈谈打中怪兽的体验。
师:“小兵们真厉害,怪兽被你们打跑了。”学生们个个高兴的跳了起来。
设计意图:形式新颖,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乐趣,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情趣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发展体能,体验快乐(游戏:运果实接力)
师:“怪兽被你们打跑了,那下面我们得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准的手法把我们的果实运回家。”
生:“好的……”(兴奋不已)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方法,让学生运用投掷和跑动相结合,组织学生练习比赛,做好裁判,宣布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游戏中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小组间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身心恢复,分享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欢呼胜利吧!”音乐响起,师生放松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
生:“要想击败怪兽,炮弹就要投的准,动作要正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小结中教师有效评价,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