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8800108458001021080012687300第23课局部战争到全面抗战
学习目标
1. 掌握日本侵华的过程,分析其侵华的原因。
2. 了解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 简述日军的侵华暴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
4. 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和过程。
重点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
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一、局部抗战
1. 九一八事变
(1)时间: 1931 年9 月18 日。
(2)概况: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3)结果: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4)影响:标志着中国 局部抗战 的开始。
2.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1933 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
(2)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 西安事变
(1)时间:1936 年12 月12 日。
(2)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 七七事变
(1)爆发:1937 年7 月7 日,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 洛川会议
(1)内容:① 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② 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2)周恩来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3)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 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实行“ 以战养战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3.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 三光 ”政策。
4. 重庆大轰炸:1938 年2 月至1943年8 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5.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6. 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
重点探究
一、全面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背景:1935 年的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中日民族矛盾压倒了国内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
(1)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 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从而开始了全党工作重点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性转变。
3.实现
(1)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1937 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内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5.意义
(1)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浪潮。
(2)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
(3)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
1.从日本角度解读日本侵华的必然性
(1)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
(2)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
(3)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日本国民经济。
(4)中国的革命动摇了日本的在华利益。
2.从中国角度解读
(1)战前中国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控制力有限。
(2)多年内战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日两国国力悬殊。
(3)国共内战,国民党关注“剿共”。
(4)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课后习题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口方略。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 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
2.是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主张:①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②停止一切内战……⑦确实遵行总理遗嘱;⑧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这些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体现了中共反蒋抗日的政策 D.有利于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处境
3.1927年6月底,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形成的《对华政策纲领》第八条规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据此可知,东方会议
A.直接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C.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 D.放弃了对东北三省的觊觎
4.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一个重大步骤,也是中国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该文件的政治主张最有可能是
A.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一切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5.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可推知,西安事变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 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6.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推广教育经验
C.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推行社会教育
7.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8.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9.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10.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共产党政策调整及国民党军队和抗日义勇军一致对外,说明民族危机促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发展,C项正确;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9月,排除A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B项错误;1930年冬,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D项错误。
2.B
【详解】
根据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确实遵行总理遗嘱”等信息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主张,这一主张意在消除分歧,团结一切力量,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正确;国民革命与题干中“改组南京政府”不符,排除A;根据材料“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救国;停止一切内战”可知,当时主张联合蒋介石,排除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尚未实现两党合作,因此根据地尚未建立,排除D。
3.C
【详解】
东方会议中确定“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之特殊地位与权益有受侵害之虞时,不问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护”,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满蒙地区觊觎已久,通过东方会议确定了“政府满蒙”的方针,C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排除A;题干并未列举中国对于东方会议的态度,排除B;D与题干内容相反,排除。
4.B
【详解】
1931年正值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因此《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宣言》中最有可能提出的口号是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一切军阀,B正确;此时国共两党正在对峙,因此不可能提出国共合作和停止内战的口号,排除A、C;此时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远离东北,因此不可能提出坚持抗战到底的口号,排除D。
5.C
【详解】
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正确;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A;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排除B;D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6.C
【详解】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故C正确;消除中日隔阂不是其目的,故A错误;材料和推广教育经验、推行社会教育无关,故BD错误。
7.D
【详解】
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42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抗战时期,这一规定主要是抗战的需要,其有利于保障抗战动员有序进行,故D正确;总动员令虽然有利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不是当时的主要作用,排除A;总动员令激化了国共两党矛盾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1942年中国抗战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
8.B
【详解】
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
9.C
【详解】
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