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6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07: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
王昌耀
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昌耀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因从豫东军分区作战科任上逃回家,被视为叛离革命,后来虽然主动自首,但仍被判刑两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兴凯湖船上作业时落水亡故,可能是有意落水,但求一死。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以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走资派”受迫害身亡。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名家点评: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那么,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时刻,难道不应该有一只雄鹰或者雪豹与?'我”为伍么?然而,这类意象也早因人们的滥用而黯淡无光了。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幽默”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怖,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髙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唯有久经沧桑、创巨痛深的人生长途的攀登者,能写出这样结实而沉着的诗篇。(《新诗鉴赏辞典》)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淑珍:《峨日朵雪峰之侧》绝不是在登上雪峰的瞬间能够领悟到的诗句,那是久经沉淀的思想化成的诗句,读之,有万语千言在胸前堵着,就是无法说出。“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人攀登人生险峰的过程,有多少辛苦、寂寥和茫然,最终也只能实现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上升。这首诗是昌耀1962年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创作的,我会遥想他“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凶年逸稿》)的样子,似乎看到他“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的样子,我终于发现,在颠簸的人生之路上,孤独的诗人直以苦行僧的姿态,不断探索着社会与人性的奥秘。“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诗人虽然孤独,但是一切的外力都挫伤不了他的坚强意志。反复诵读,能够感觉到全诗的声、光、色与诗人的复杂情绪相互纠结着,有一种内在的张力。(《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张新:这是一首关于人的“敬畏自然”观念战胜“征服自然”观念的歌。诗人用登山过程浓缩了他的这种自然观念的转变过程。登山前,诗人像许多登山者一样,把登山行为看成是人的意志战胜自然的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把登山过程中的阻力想象为“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也恰恰符合那种用战争场景来表述征服与被征服关系的特征。在丧失了征服新的高度的力量的时候,诗人仍然渴望以雄鹰或雪豹来继续激励自己的征服意志。然而,此时正处在与诗人同样高度和恶劣环境中的“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却极大地震撼了诗人的心灵。并且彻底改变了他固有的自然观念。这种情感的变化看似突兀,其实却是一种“顿悟”,其后有着深刻的自然观念嬗变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国新诗史》)
写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抒情诗简介: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峨日朵雪峰之侧》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诵读课文,点拨字词: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品读课文
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情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
点拨: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节制、内敛、沉思、理智、冷静、清醒
精读品味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点拨:意象 = 心情 + 物象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合一: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点拨:
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③“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④“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⑤“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诗歌主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浪漫主义手法简介:
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理解重要句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起句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个诗句中“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
①这个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③暗示着“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课堂讨论: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课后练习:
请以“梦想”开头,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梦想在一片清幽的竹林里,品青茗、赏竹韵,用古琴奏一曲《高山流水》,学嵇康弹一支《广陵散》而后听蝉鸣、莺唱;梦想乘一叶扁舟,于江南水乡的小路旁,那里的女子吴侬软语、曼妙罗裳;梦想化作月亮的清辉,投下几点斑驳,流入李白的酒壶,大笔如椽,一挥就是半个盛唐;梦想变作翱翔九天的鲲鹏,与庄周一道于九霄之上,感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