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07: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你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言。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致云雀》。
《致云雀》雪莱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走进作者
雪莱于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字音
飞禽(qín)
酣(hān)畅淋漓
雕琢(zhuó)
衷(zhōng)心
蔚(wèi)蓝
沐(mù)浴
犀(xī)利
婉(wǎn)转
洋溢(yì)
甘霖(lín)
闺(guī)阁(gé)
萤(yíng)火虫
晶莹(yíng)
摧(cuī)残花蕾(lěi)
醇(chún)酒
迸(bèng)涌(yǒng)
倦怠(dài)
自扰(rǎo)
真挚(zhì)
摈(bìn)弃
憎(zēng)恨
富饶(ráo)
炽(chì)热
释义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霞蔚云蒸:比喻景物绚烂缛丽。
甘霖:形容久旱以后所下的对庄稼十分有利的雨。霖:连下几天的雨。
消融:雪原、冰川、海冰等形态上的雪、粒雪(nēvē)或冰的损耗。或指物体消失、融化。
闺阁:①内室小门,借指内室。②特指女子卧室。
荫蔽: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凯旋:战胜归来。
贫乏:贫穷;缺少;不丰富。
绝缘:跟外界或某一事物隔绝,不发生接触;隔绝电流,使不能通过。具有极高电阻的物质可以用来绝缘。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
云雀(拉丁学名:Alauda
arvensis)是百灵科,云雀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物种,是一类鸣禽。体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浅黄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后脑勺具羽冠,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求偶炫耀飞行复杂,能“悬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茎、根编碗状巢,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
《致云雀》是雪莱著名的抒情诗三部曲之一(其余二首为《西风颂》和《云》)。诗人在生动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表现了他和他的人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写于1820年,
当时,
由于政治原因,诗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英国国内的混乱,
激起诗人内心的层层波澜。如果《西风颂》表现了诗人对旧的一切充满强烈的破坏欲望的话,那么,《致云雀》则表明,诗人渴望在严冬之后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所以,从云雀这个追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多样朗读,感知文本
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提示:语调、语速、情感)
反复诵读,品味形式之美:
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是豪放的,但他们的诗一般都是按严格的格式写成。这首诗每节五行,
采用抑扬格,每节诗都押A
B
A
B
B五行韵。前四句稍短,后一句较长,
上下纵观,给人以错落有致之感,好象听见云雀一声高、一声低,似远又近的鸣叫。
诗歌结构特点
问题1:全诗共21节,题目《致云雀》,你觉得写了的云雀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抓原文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参考:云雀的特点(快乐的精灵)、云雀的歌唱等
问题2:哪一小节能够涵盖主要内容呢?哪些小结是写的云雀的特点?哪些小结写的是云雀的歌声?
明确: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2-4节是云雀飞翔
从5--12节是云雀的歌声,13-17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18-21,人鸟对比,表达愿望。
问题3:结构这样安排,这样不是杂乱无章吗?
明确:不是。第一小节是总体评价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然后展开描绘它外在的形态;又写了云雀欢乐明朗优美的歌声,探讨了神圣、欢快、欢愉的原因,最后进行人鸟的对比,表达愿望——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第3-4节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云雀飞上晴空迎接朝阳,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12节,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做出评价。
第13节承上启下的作用,飞禽或是精灵呼应第一节诗中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然后以设问的方式给予答案。因此,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结构安排上,独有匠心。
赏表现手法
问题4:歌声是虚无缥缈,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化不可捉摸为可知可感的?
学生思考并用下面的形式回答:
(原句)(手法)(效果)
1、“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2、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3、把云雀比作“诗人”,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又以“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一句表明云雀感受的细致,想象力的博大。
4、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5、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
浪漫主义的手法,多种修辞,赞颂云雀。
云雀的象征意义
问题5:第13—15节在这三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第15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维妙惟肖的再现”。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问题6: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孰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
问题7:有人说,《致云雀》中的云雀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雪莱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也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
①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了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愿景。
②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不愿追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而愿意用自己的笔去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
③云雀所熟知的欢心,体现了诗人对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的渴望。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诗人虽然痛苦,但仍以积极的态度却化解感伤。
小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