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森林水车》是一首通俗的管弦乐曲,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所作。艾伦贝格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喜歌剧作曲家。《森林水车》采用回旋曲式,G大调,四二拍前面有一个较长的八六拍序奏段落,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啁啾鸣叫的伴奏声部,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
教学目标:
聆听《森林水车》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了,感受音乐形象,懂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
能用图形、动作、声势、打击乐伴奏等形式感受乐曲,听辨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在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记住主题音乐。
认识长笛,聆听长笛演奏的音乐片段,记住长笛的音色,能用动作模仿长笛的演奏。
知道《森林水车》是一首回旋曲式,初步了解回旋曲式结构。
教学重难点:聆听《森林水车》听出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表现主题音乐记住主题音乐。
感受和体验八六拍与四二拍的不同之处,记住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播放水车转动的音乐片段。提示: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介绍水车。水车是欧洲农村最常见的大型灌溉工具,它整体为圆形周围装有许多水斗,用水利或风力牵引,在我国南方农村也有这种水车。一日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到森林游玩,看到水车后萌发了创作的欲望即兴写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水车》。仔细聆听想想这首乐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完整聆听。完整播放《森林水车》边听边做动作。听后说一说。
三、分段聆听。
1.听序奏部分。你能听到什么声音?(车轮转动、小溪流水、鸟叫等)你觉得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早晨)这是一段八六拍的序奏段落,随着模仿小溪潺潺流水声和小鸟啁啾鸣叫的伴奏声部,流畅优美的旋律,缓缓如歌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森林晨景。
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这段序奏部分。(把学生分成三组)
2.聆听主题音乐。这段音乐与序奏相比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节拍)序奏部分是八六拍,这段是几拍子?这段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是四二拍的小快板带着波尔卡舞曲的活泼愉快的特点,现了作曲家看到森林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又使人联想到水车飞溅的水花快活旋转的情景。
带领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现主题音乐:
边听边用线条表现;在跳音处拍手;像水车一样转动起来。
3.聆听第一插部。听音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长笛。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音色比较明亮宽广。
边听边模仿吹奏长笛的姿势。
4.聆听第二插部:在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后出现了这首乐曲的第二插部,听有你熟悉的乐器的音色吗?边听边用串铃伴奏
Ⅹ Ⅹ |ⅩⅩⅩⅩ Ⅹ 0 |
5.聆听最后一段。主题音乐第三次出现,听结尾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尾速度加快在愉快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6.聆听结尾部分。感受音乐愉快而热烈的气氛。
四、完整聆听:1.小结:《森林水车》采用的是回旋曲式,(同一主题和不同插部循环交替多次出现)
2.完整聆听并表现。
五、拓展。聆听日本歌曲《森林水车》。提示:能听到熟悉的音乐吗?
六、总结,下课。